中医故事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李东垣情系苍生美名传

李东垣(1180—1251),名杲,字明之,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法机要》等。
李东垣成长于富庶之户,在史书上曾记载,称李东垣家“户冠两路”。李东垣自幼习儒,品行端正,做事谦恭稳重,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的儒士。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东垣的母亲突然病了,请来的医生对其所患何病莫衷一是,最后他的母亲在痛苦中死去,直到去世还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李东垣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于是他决定自己学医,解救那些和他母亲一样陷于疾病痛苦中的人们。
于是,他遍访名医,最终拜在张元素门下,而张元素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易水派的创始人。四年的潜心学习以后,李东垣出师了。但是他没有立刻成为一名悲天悯人的医生。因为,李东垣生活在金朝国势衰退,蒙古军向南逼近,战事连连的动荡年代。在金章宗泰和二年,李东垣22岁时,听从父亲的安排,到河南济源做税务官,业余行医。然而,此时金国已岌岌可危,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温疫横行,病死者不计其数,李东垣也在这一次次的磨练中,医术不断精进。慢慢地,李东垣发现许多疾病的根源都在人体的脾胃,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李东垣认为,一个人如果脾胃受伤,那么元气就会不足,就会得内伤疾病。在这样一种观点的引导下,李东垣创制了许多从脾胃论治疾病的千古名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
时间到了公元1232年,金朝国势日渐衰落,蒙古大军大举进攻汴京城,李杲为躲避战乱,收拾家当,偕同家人,一路北上黄河,逃往了山东东平县。在这里,李杲以医为业,治病救人,为百姓排忧解难。时光荏苒,李杲凭借自己的医术,已是远近闻名的大医贤能,世人尊称其为“东垣老人”。年过花甲的他,每日闻及“东垣”之称,则不由自主地开始思念远方的家乡,在山东呆了12年的他,最终选择告别这里,回归故土。
回到家乡后,李东垣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学术理论与临床经验。时间久了,李东垣感慨自己来日无多,谁能把自己的思想与经验继承下来呢?可传授学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而且好的徒弟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李东垣把自己的担忧和一位叫周德父的朋友说了。周德父恰好认识一位名叫罗天益的青年,他认为罗天益性情敦厚,为人简朴,可以推荐给李东垣。李东垣听说之后,自然十分高兴,就在朋友的安排下准备见见罗天益。罗天益是个穷苦人家出身,为了见面,特意写了封拜师信,他在信中说:“早就听闻李师德才兼备。我自幼接受家父的教育,习读诗书,立志成为有用之才。然而世事难料,时代变迁,战火纷争,功名之路难寻。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于是我走上习医之路。但我深知自己资质平平,性格敦实,一直希望得到像您这样的老师亲自指点。我接触到您丰富的学识,方才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哪怕只是亲尝您的点滴糟粕,也是您赏赐我如丘山一般的厚礼。”
罗天益的信着实把李东垣感动了。二人见面时,李东垣又问了罗天益一个问题:“你是想来学挣钱的医生呢?还是想学个传播医道的医生呢?”这个问题其实不大好回答。试想,如果你回答是为了挣钱才来学习医术,那肯定不符合古人“大医精诚”的医道准则,老师是不可能答应收你为徒的。如果你的回答是为了弘扬医道,为了黎民百姓而誓做苍生大医,则又很容易被人认为是在说大话。罗天益面对这样的问题,他非常诚恳地回答:“学生家中尚有妻儿需要照顾,在这乱世,希望掌握一技之长养家糊口。但是,齐家之余,学生立志将自己所学服务社会,造福百姓。既然学生有志于学习医术,那传播医道,当为己任。”
就这样罗天益成为了李东垣的徒弟。李东垣知道爱徒家中贫穷,因此,在学习期间,经常接济罗天益的生活,使他能无后顾之忧。在罗天益跟师学习满三年后,李东垣为了嘉奖他学习勤奋刻苦,还特地赠予他“白金二十两”。
转眼间,罗天益跟师学习已经近十年之久。一天,李东垣将自己毕生所作交给了罗天益,并嘱托道:“谦甫啊,这些书我放在你面前,不是为了我李明之,也不是为了你罗谦甫,而是为了天下后世之人啊,希望你将这些书稿整理传承下去,千万不要让它们湮灭了啊!”
罗天益谨遵师命,悬壶济世,也终成一代中医名家。罗天益还曾任元代太医院太医,在任期间,罗天益把李东垣留下的书稿一本本地整理刊印,使“补土派”的学术思想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