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岐黄针疗法介绍

第一节 专利介绍

针灸疗法是指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针灸针是进行针灸治疗的重要工具,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开始,历经骨针、竹针、陶针的演化,进而出现金属针具(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的飞跃,再到现代不锈钢针的改良,展现了针具材料和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促进了针灸理论的日渐完善,并推动临床实践步入崭新阶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某种意义上说,针具的好坏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人将疗效好坏归结为医师水平的高低,或者选择搭配的穴位处方不同,诚然,这两方面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针具的变迁对于疗效的影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痛症是针灸最主要的适应证,且中医理论认为疼痛者,多为不通则痛也。临床观察显示,以直径0.3mm的针进行针刺,对局部疼痛的缓解常常不如0.4mm的粗针效果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粗针在进行手法刺激时,局部刺激量增大,软组织得到充分松解,局部压力释放,从而能够缓解疼痛。近5年来,我做了大量关于针具粗细对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临床病例数有2万多例,发现粗的针具对于痛症一类的疾病确实有着良好的疗效,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即针刺时痛感增强,患者的畏惧心理更甚,进针时的针刺阻力增加、难以刺入,且如果反复多次粗针刺激也容易在局部形成瘢痕和粘连。
那么粗针比细针针刺效果好,除与局部组织的松解和压力释放有关外,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经过仔细观察对比,发现还与针具的 硬度韧性有关。硬度为一种物体的抗变形能力。刺手在针柄的施术手法(如颤动、震法、摇法等),通过硬度高的针,可以更加有效地将这种刺激效应向针尖处传导。而细的针具硬度低而韧度好,在施行手法时,通过针身的弯曲变形使得这种刺激能量抵消,刺激强度也大幅度减弱了。
此外, 针具的形状对疗效的影响也很重要。《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中国古代有9种不同的针具,分别名为镵针、员针、 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疾病。现代针灸医师在对针灸的沿袭和使用中,最常使用的是九针中的毫针。在临床实践中,用毫针替代古代的9种针具,治疗各种不同种类的疾病,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 针具的形状可能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如何使针具既能具有粗针那样相对较好的硬度,又能保持细针进针疼痛刺激相对较少的优势呢?基于这样的思考,岐黄针的设计灵感随之产生。参考古代九针的形态,借鉴现代针具的特征,结合现代裁量,运用现代工艺,岐黄针针身采用中空设计,在保证硬度的基础上,针具直径做到最小,针尖采用独特的圆弧形造型,可以很好地避免刺伤血管引起血肿。如此设计,岐黄针不但消除了因针具的粗细差异对疗效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古代九针中几种针具的有效结合,可以说是对现代针具的一种改良和发展。近年来,该针具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2项,并命名为多功能针灸针(专利号201720134057.X、2015 2 0271867.0)。
岐黄针治疗疾病时,特点是取穴少,每次治疗仅取2~3个穴;不留针,得气即止,单个穴位的操作时间10余秒;高效,可以基本达到针去痛减或消,在对上万多例的痛症患者观察中可以发现,显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适应证广泛,从目前的临床病例分布来看,除了痛症外,这种方法对于很多内外妇科疾病,如帕金森病、中风、排尿功能障碍、末梢神经病变、手术后瘢痕效应等等也有着非常好的疗效。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的针灸医师在临床操作中广泛使用岐黄针,并取得了卓越的临床效果,希望岐黄针能造福更多的患者,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