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十三节 石骨症

石骨症(osteopetrosis)又称Albers-Schonnberg病(1904)、全身性(泛发性)骨硬化症(osteopetrosis generalisata)、大理石骨(marble bones)、全身性脆性骨硬化(osteosclerosis fragilis generalisata)和粉笔样骨等,是一种罕见的泛发性骨质硬化症。遗传方式为显性或隐性遗传。2/3患者的双亲有血缘关系(Nussey,1938)。
先天性石骨症病势急剧,常因严重贫血和感染反复地发作而死亡。由于骨髓发生硬化而导致贫血。主要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发热、肝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晚发性石骨症病变进展缓慢,症状也较轻,常因轻微外力导致骨折而就诊。有些患者因症状不明显,偶然在胸部透视时才被发现。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全身骨骼(包括骨骺)普遍性密度增高,但是非均匀性的。四肢长骨皮质和髓腔的界限消失。长骨干骺端有轻度塑形不良。干骺端的密度并非十分均匀,在致密的干骺端区域内可出现数条横行的或纵行的更致密的线条。指(趾)骨两端可出现两个锥形致密区,即所谓“骨中骨”。锥形的尖端指向骨干中段。婴儿的长骨骺软骨板先期钙化带增厚,且不规则。先期钙化带的骨干侧出现带状透亮区。髂骨翼也出现不均匀的骨硬化,硬化带与髂骨嵴平行。各硬化带间有密度较低的骨质隔开,因而形成多层平行排列的弧形致密带。椎体的密度也不一致,椎体上、下端的骨质明显硬化,而中央区密度较低,使椎体呈“夹心蛋糕”样。椎间隙一般不受影响。颅骨普遍性密度增高,板障消失,以颅底硬化尤为明显。垂体窝通常相当小。蝶鞍的前、后床突增厚,呈杵状。颅底诸孔因骨硬化而变小。乳突的气房常不发育。额骨与鼻骨也可增厚,密度增高。上颌骨可受累而下颌骨硬化则不明显(图7-23-1、图7-23-2)。
图7-23-1 石骨症
男,1岁半。胸部透视时偶然发现肋骨密度增高。A.X线平片:肋骨密度极高;B.X线平片:双肱骨近侧和双股骨近侧干骺端内不均匀硬化,出现“骨中骨”征象。双侧髂骨呈多弧形不均匀硬化
图7-23-2 石骨症
男,22岁。透视时发现双侧肋骨密度增高。X线平片:颅骨穹窿硬化,密度增高,部分板障消失。颅底骨硬化明显,蝶鞍小,前后床突增厚呈杵状。额窦未气化(A)。髂骨翼呈多弧形排列骨硬化(B)。双侧肋骨不均匀硬化,以前段上缘硬化较明显(C)。胸椎和腰椎的侧位平片显示椎体的上和下1/3的骨质密度增高而中央部分的密度相对较低,使椎体呈“夹心蛋糕”样,椎间隙无改变(D、E)。双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明显硬化,但并不均匀,出现较致密的横带,干骺端塑形不良(F)。双手掌指骨不均匀硬化,以干骺端硬化明显,有的呈锥形;腕骨硬化较均匀(G)。跖、趾骨不均匀硬化,以干骺端硬化明显;第1跖骨干骺端呈典型的锥形硬化;足舟骨周围硬化明显(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