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介入诊疗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介入放射学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介入诊断主要包括经皮穿刺活检和血管造影。介入治疗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治疗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一、经皮穿刺活检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活检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治疗计划的制订、预后的判断和治疗后的随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导引技术的应用,经皮穿刺活检几乎可以在肌肉骨骼的任何部位进行。大多数肌骨系统的良、恶性病变均可作经皮穿刺活检。但高度怀疑化脓性炎症或血管性病变时,应避免或慎行活检,特别是穿刺出血可能会引起脊髓受压导致截瘫。此外禁忌证还包括: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凝血功能异常者、穿刺针难以到达病变部位者、无安全穿刺路径者及不合作的患者。
(二)器材与方法
主要器材为活检针,近年来应用的新型全自动活检针较传统活检针具有穿刺取材深度可调、圆柱形取材量较大、可配合同轴套管针多次取材等优势。穿刺时根据CT图像,设计出安全的穿刺路径,选取合适的穿刺点,按设计的穿刺角度和深度徒手穿刺,使活检针到达病变位置后即可取材。

二、血管造影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血管造影可直接观察病变区的血管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同时也可在此基础上通过血管途径对病变进行介入治疗,其临床可应用于各种骨肌系统的外伤性(图3-5-1)、感染性、肿瘤性及血管性病变。临床上无绝对禁忌证,对高血压、心功能不全、严重感染、严重出血倾向及危重患者应慎重。外伤后动脉破裂出血、血压不稳定患者,必要时应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血管造影、行出血动脉的栓塞治疗。紧急情况下可经动脉快速推注血液,以快速提高血容量,稳定血压。
(二)器材
常规器材有穿刺针、导丝、扩张器、导管鞘和各型导管。导管一般采用4F、5F造影导管,导丝采用前端弯曲的超滑导丝用辅助导管进入迂曲的病变血管。还应备有同轴导管系统、多侧孔溶栓导管。栓塞用明胶海绵、钢圈等栓塞材料。
(三)方法
骨肌系统经血管介入治疗的穿刺途径,主要有经股动脉、腋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等。一般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由健侧逆行插管。导管常规选用5F Cobra导管,对于对侧髂血管、对侧下肢血管、脊柱、上肢血管内操作常可顺利完成。骨盆肿瘤、创伤后腹膜后出血、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还需要超选择插管检查穿刺点同侧的髂内动脉、股动脉分支,可采用Cobra导管成袢技术、Simmons导管或同轴导管技术进行同侧超选择性插管,但要注意在使用高压注射器前,需手工试推注造影剂以了解导管弯曲部管腔是否通畅。上肢、椎骨系统插管操作相对比较容易。血栓患者,特别是下肢血栓形成的患者,常采用溶栓导管插入血栓部位进行治疗。

三、介入治疗

血管性介入治疗是在血管造影的基础上,将导管或其他介入器械插至病变血管内进行治疗,包括以下技术:
图3-5-1 小腿枪弹伤胫腓骨上段粉碎骨折血管损伤
男,45岁。小腿枪弹伤,胫腓骨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经股动脉造影。A.腘动脉于关节水平明显狭窄(弯黑箭),胫骨上段粉碎骨折(白箭头),软组织中有多个圆形枪弹;B.腘动脉下段胫前动脉于骨间膜裂孔处完全梗死(黑箭),该处正邻近于腓骨上段粉碎骨折(白箭头)旁。经侧支循环胫后及胫前动脉显影(弯空箭)
①灌注术:经插至病变血管内的导管灌注药物(化疗药、抗炎药、溶栓药、止血药等),与静脉给药相比可使病变局部药物浓度提高10~100倍,延长作用时间,降低全身的药物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疗效(图3-5-2)。②栓塞术:经导管将栓塞材料(栓塞颗粒、生物胶、钢圈等)有控制地注入到病变血管内,使之发生闭塞,中断血供,以期达到控制出血、治疗血管畸形和肿瘤性病变,也可以用于外科切除术前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③血管成形术:利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闭塞的血管,使血流再通。④支架置入术:狭窄、闭塞的血管内置入支架,保持血流通畅;也可以利用覆膜支架置入技术使异常扩张的血管隔离、重建,治疗全身各部位的动脉夹层、动脉瘤及血管破裂。⑤血栓清除术:利用导引导管直接抽吸血栓,利用腔内机械旋切抽吸装置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或斑块,使血管再通。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是局部化疗的主要适应证,也有少数良性骨肿瘤行局部化疗的报道,如用于骨巨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低度恶性者,如骨旁骨肉瘤、髓腔内骨肉瘤,更适于局部切除,局部化疗主要用于高度恶性者。继发性恶性骨肿瘤通常不是局部化疗的适应证。疗效判定方法:治疗有效时,X线和CT检查可显示肿瘤边界较前清晰;MRI可显示肿瘤周围水肿较前减轻;血管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减少;所有方法均可显示肿块缩小,较晚还可见到钙化量增加。但影像学的改变均为非特异性的,需结合组织学改变,即肿瘤破坏比率达60%~100%,明显纤维血管再生者方为完全缓解,40%~59%的肿瘤破坏加上纤维血管再生的证据为部分缓解,40%以下的肿瘤破坏则可能为自发性的,不一定反映疗效。局部化疗的止痛效果通常于几天内即可显示,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比率可达60%或更高。
糖尿病足血管病变首选介入治疗。操作方法是将一根导管,插入下肢血管,通过造影,显示血管的病变,如狭窄、闭塞、血栓栓塞等,并通过球囊扩张技术、支架支撑技术及通过导管灌注溶血栓的药物等方法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从而达到促进溃疡愈合,解决下肢发冷、麻木、疼痛等症状,介入治疗目前已为国际广大专家接受和推荐。优点是治疗成功率高,85%~90%患者中成功实施;治疗风险小,并发症少;治疗后保肢率高,介入治疗患者截肢率仅为4%,没有处理病例,截肢率达34%;可重复治疗;治疗效果明显,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如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并可促进缺血性溃疡的愈合,是膝下血管闭塞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图3-5-3)。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是采用经皮穿刺病变的途径,引入介入器械,完成治疗性操作,包括以下内容:
①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主要有经皮化学髓核溶解术、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经皮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臭氧混合气体注射术及射频热凝消融术。②肿瘤性病变的消融治疗:利用穿刺技术引入介入器械到达病变部位,运用物理性手段(高温加热、低温冷冻)或化学性手段(注射乙醇、乙酸、化疗药等)对肿瘤进行毁损,其中物理消融应用较多,包括射频消融术、微波消融术、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等(图3-5-4)。③肿瘤性病变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利用穿刺技术将放射源( 125I粒子)植入到肿瘤内,使其持续释放出射线治疗肿瘤,该技术对肿瘤骨质破坏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疗效。④疼痛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包括椎间小关节综合征及骶髂关节综合征的封闭治疗、神经根封闭治疗、椎管内神经封闭治疗等。⑤经皮椎体成形术:影像设备导引下,经皮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治疗脊柱溶骨性破坏及钙缺失病变。⑥引流术:穿刺病变后置管,使之与外界相通,解决液体排出的同时还可以注射药物,主要治疗各类积液、积水、积脓等。
图3-5-2 胫骨近端骨肉瘤化疗前后
胫骨近端骨肉瘤。A.化疗前肿瘤血管丰富;B.化疗后肿瘤血管完全消失
图3-5-3 糖尿病足膝下血管闭塞治疗前后
A、B.胫后动脉闭合,多发性阻塞伴有胫前动脉阻塞超过10cm,足动脉闭合,腓动脉狭窄;C、D.腓动脉及胫前动脉狭窄的完全性再通,包括足动脉
图3-5-4 骨样骨瘤介入治疗
骨样骨瘤介入治疗有三种,CT引导下经皮瘤巢毁损术、激光冷冻术、经皮射频消融术。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方法操作安全、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能够保证完全破坏瘤巢,高精确度、有效率及低复发率,明显优于长期水杨酸类药物治疗、完整手术切除及单纯经皮切除术等传统治疗方法,现已被公认为对于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骨样骨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