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中医筋骨三针疗法定点定位
人体的动静态平衡稳定是依赖软组织立体三角的生物力学的平衡功能而达到的,其受力点为人体骨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筋膜的起点,少部分在终止点。这些立体三角区的每个角,为生物力学的凝力点,也是软组织病理损伤点及无菌炎症的粘连点,因此就是筋骨三针疗法的治疗点。
1. 头三针点(图4-1)
图4-1 头三针点进针图
a针:智力点,百会神聪区,手足三阳经筋、督脉、足厥阴之会三阳五会穴,百脉交会穴——百会次。
定位:位于头顶部中部帽状腱膜区,两耳尖连线与督脉经筋区带交汇点。
局部解剖:头部皮层—筋膜层—帽状腱膜层,是枕大神经、额神经、滑车上神经与颞浅动、静脉与枕动、静脉交汇区,对应大脑的智力区。
功能:醒脑开窍,安神益智,升举阳气。
主治:头痛眩晕,神志疾病如:失眠健忘、癫痫癔症、老年痴呆症、小儿大脑发育不良等,中风偏瘫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所引起的智力障碍。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前、后斜刺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也可以左右斜刺进针。
注:百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天满、鬼门、天山。
b、c针:偏头痛点(足少阳阳维之会——正营次)。
定位:位于顶颞区膀胱经筋,当前发际上7.5cm,头正中线旁开 7cm。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帽状腱膜;分布有额神经、眶上神经、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支;以及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
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醒脑开窍。
主治:额神经痛、头痛,头晕目眩,口唇强急,对侧肢体感觉障碍。
针法:应用微型筋骨针,由后向前下额颞部进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可留针候气,捻转120~160次/分。
注:正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
2. 顶额三针点(图4-2)
图4-2 顶额三针点进针图
a针:额中筋结点(镇静点)(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定志次)。
定位:位于前额正中,印堂至发际线中点。
局部解剖:在左右额肌之交界中点处;分布有双侧的滑车上神经与额神经分支及目内眦动静脉,额动、静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向下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醒神益智、疏经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癫痫症,惊悸失眠,头痛、头晕、目眩,额窦炎,泪囊炎,结膜炎,目赤肿痛等疾病。
b、c针:额前侧方筋结点(足少阳经筋——头临泣次)。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
局部解剖:额前侧方筋结点在左右额肌的中点;分布有眶上神经、面神经颞支,额神经内、外会合支及眶上动脉,额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顶部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通络止痛、镇静安神、开窍益智。
主治:头痛目眩,眼胀流泪,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疾病。
注:头临泣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至营。
3. 额前三针点(图4-3)
图4-3 额前三针点进针图
a针:眉中筋结点,醒神点(督脉经筋——印堂次)。
定位: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
局部解剖:有皮肤、皮下筋膜层和降眉间肌,分布有额神经、滑车上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及滑车上动脉、眼动脉分支、额动脉的分支和伴行同名静脉。
功能:清脑明目、镇静安神、通鼻开窍。
主治:前额部痛、头晕目眩、失眠、高血压、三叉神经痛,鼻炎副鼻窦炎,目赤肿痛、眼部疾病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下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
注:印堂穴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又名曲眉。
b、c针:额角上筋结点(足阳明经筋——头维次)。
定位: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6cm。定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头维穴位于人体的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局部解剖:额角上筋结点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分布有额神经的分支、眶上神经、耳颞神经及颞浅动、静脉的额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后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通经活络、醒神开窍、调节神经。
主治:中风后遗症,各种急慢性头痛、头晕,面神经麻痹;视力障碍及癫痫癔症,躁狂等神志疾病。
注:头维穴出自《针灸甲乙经》。
4. 面部三奇孔(图4-4)
图4-4 面部三奇孔进针图
a针:眶下筋结孔(足阳明经筋——四白次)。
定位: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局部解剖:在眶下孔处,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分布有面神经分支、眶下神经及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下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通经活络、醒神开窍、行痹止痛。
主治: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额窦炎,泪囊炎,结膜炎,目赤肿痛,口眼歪斜,头晕目眩等疾病。
注:四白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面鼽骨空。
b针:下颌筋结孔。
定位:位于下颌骨下颌支内面中央稍偏后上方,体表投影相当于耳垂和下颌角连线与眼外角和下颌角连线的交点处。下颌孔呈漏斗形,向后上方开口。男性下颌孔相当于下颌磨牙的颌平面,女性及儿童位置较低。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蝶骨下颌韧带在此附着,分布有下颌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眼裂方向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清脑明目、通络止痛、镇静安神。
主治:三叉神经痛、牙痛、口眼歪斜、面肌痉挛等头面部疾病。
c针:颏孔筋结孔。
定位: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距正中线约2.5cm处。
局部解剖:颏孔呈卵圆形,开口多向后外上方,孔内有颏神经、血管通过。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后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通络止痛、镇静安神、开窍益智。
主治:三叉神经痛、牙痛、口眼歪斜、面肌痉挛等头面部疾病。
5. 面部三针点(图4-5)
图4-5 面部美容三针点进针图
a针:下颌角筋结点(足阳明经筋筋结点——内颊车次)。
定位:位于下颌角面部咬肌起点处筋结点,是下颌角与咬肌筋膜的动静交点。
局部解剖:下颌角后方为下颌动脉和颞前动脉支,下颌角前方穿越有面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内上方(眼裂方向)进针达浅筋膜层,扇形分离筋膜结节。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面痛,面肌痉挛、面部美容除皱,颞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
b针:颧弓后筋结点(足少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颧弓后下方,下颌突后缘肌筋膜动静交点。
局部解剖:位于咬肌上;分布有耳大神经和面神经颊支,下颌神经分支和下颌动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前进针达筋膜层,扇形松解筋膜结节。
功能: 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 面神经麻痹、面瘫、面肌痉挛、面部美容除皱、三叉神经痛。
c针:眶外筋结点(足少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眼眶上方,眉骨外侧颞肌筋膜的动静交点处。
局部解剖:位于眉棱骨外下方;分布有面神经颧眶支、耳颞神经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
针法:面部美容微型筋骨针,向前上方(额中筋结点)或外下方(眶外筋结点)扇形松解筋膜结节;向后松解筋膜结节主治偏头痛。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止痛、通关利窍。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面肌痉挛、面部美容除皱,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下颌疼痛,颞颌关节炎,耳聋耳鸣。
6. 颞三针点(图4-6)
图4-6 颞三针点进针图
a针:颞中筋结点(足少阳经筋——率谷次)。
定位:位于双侧颞中部,耳尖向上、向前各3cm处。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颞部筋膜层,颞肌、枕额肌交汇处,分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及颞浅动、静脉顶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向下方进针达筋膜层,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通经活络、消肿散结、醒神开窍。
主治:颈源性头痛,耳颞神经痛,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小儿惊风。
注:率谷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蚌谷、率骨。
b针:颞后筋结点(足少阳经筋——天冲次)。
定位:在颞部筋膜区,颞骨乳突前上方3cm。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颞部筋膜层,分布有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分支及耳后动、静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平刺进针,向前下方松解,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扇形松解3~6针,可捻转、调针。
功能:通经活络、消肿散结、醒脑开窍。
主治:颈源性耳聋耳鸣、耳大神经痛,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牙龈肿痛,癫痫症。
c针:颞前筋结点(足少阳经筋——悬颅次)。
定位:在颞前筋膜区,耳郭前缘,外耳门向前、向上各3cm处。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颞部筋膜层,分布有耳颞神经颞支、上颌神经颧颞支、下颌神经肌支及颞浅动、静脉额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向前下方进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不可提插。
功能:通经活络、消肿散结、醒神益智。
主治:偏头痛,血管搏动性头痛,眩晕,齿痛面肿,鼻炎、鼻窦炎。
7. 颞前三针带(图4-7)
图4-7 颞前三针带进针图
8. 眶上三针点(图4-8)
图4-8 眶上三针点进针图
a针:鬓角发际区带上筋结点,下肢运动点。
定位:位于帽状腱膜中点与鬓角发际线连线3.5cm带状区的中上1/3段。
局部解剖:耳前肌为皮肌,受面神经的颞支支配。由皮肤、皮下筋膜达耳前肌,经包裹颞肌的颞部肌筋膜进入该肌。皮下筋膜较薄,分布有下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面神经。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后上或前下眉棱骨方向进针,快速斜刺透皮达筋膜层,平推3~6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9~12针,可捻转调针。
功能:行气散结、活血化瘀、行痹止痛。
主治: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对侧下肢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
b针:鬓角发际区带中筋结点,躯体感觉点。
定位:位于帽状腱膜中点与鬓角发际线连线3.5cm带状区的中1/3段。
局部解剖:分布有耳颞神经颞支、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前下眉棱骨方向进针,快速斜刺透皮达筋膜层,平推3~6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9~12针,可捻转调针。
功能:行气散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主治: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对侧躯体感觉障碍。
c针:鬓角发际区带下筋结点,上肢运动点。
定位:位于帽状腱膜中点与鬓角发际线连线3.5cm带状区的中下1/3段。
局部解剖:分布有耳颞神经颞支、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前下眉棱骨方向进针,快速斜刺透皮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6~9针,可捻转调针,不可提插。
功能:通经活络、消肿散结、行痹止痛。
主治: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对侧上肢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
a针:眉中筋结点,醒神点(督脉经筋——印堂次)。
定位: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
局部解剖:有皮层、筋膜层和降眉间肌,分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支、额神经支及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分支。
功能:镇静安神、通络止痛、清脑明目。
主治:前额部痛、头晕目眩,烦躁失眠、高血压、三叉神经痛,鼻炎、鼻窦炎、目赤肿痛等疾病。
针法:应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向下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
注:印堂穴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又名曲眉。
b、c针:眶上筋结孔(经外奇穴——鱼腰次)。
定位:位于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的眶上裂孔,左右各一。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眼轮匝肌和枕额肌额腹。分布有眶上神经侧支,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静脉。
针法:应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斜行向外下方进针,采用筋膜旋转分离法。
功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明目醒神。
主治:治疗头疼头晕、视力障碍,眼眶胀痛、眶上神经痛。
注:鱼腰穴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9. 枕下三针点(图4-9)
图4-9 枕三针点进针图
a针:枕隆突下筋结点(督脉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枕隆突下督脉区带筋结点,枕下肌群韧带筋膜与枕下骨突的动静交点。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斜方肌、项韧带、竖棘肌、头半棘肌;分布有枕大神经、枕下神经、枕小神经、枕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紧贴枕外隆突下方,垂直纵行进针,45°角向两侧方进针达筋膜层,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筋结3~6针,应用捻转补泻法,可以留针候气。
功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宁心安神。
主治:治疗头疼头晕、各种视力、语言障碍、颈项强直等头部疾病。
b、c针:乳突下筋结点(足少阳经筋——完骨次)。
定位:位于双侧颞骨乳突下足少阳经筋与足太阳经筋的交汇点,是胸锁乳突肌、头夹肌筋膜与颞部枕下骨突动静交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胸锁乳突肌肌腱与头夹肌肌腱附着点,头旁肌腱、筋膜的受力点、筋结点。浅层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耳后动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颈神经丛肌支和枕动脉分支分布。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纵行进针达筋膜层,向后下方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45°角透皮向下治疗枕小神经痛、后枕肌挛缩。
功能:舒筋活络、行痹止痛、明目开窍。
主治:枕小神经痛、耳大神经痛、偏头痛、耳鸣耳聋。
注:完骨穴出自《灵枢•本输》,又名枕骨。
10. 抗晕三针点(图4-10)
图4-10 抗晕三针点进针图
a针:百会神聪筋结点,百会神聪区,手足三阳经筋、督脉、足厥阴之会三阳五会穴,百脉交会穴——百会次。
定位:位于头顶部中部帽状腱膜区,两耳尖连线与督脉经筋区带交汇点。
局部解剖: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额神经及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帽状腱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也可以留针候气。
功能:疏通经络、宁心定眩、醒脑开窍。
主治:头晕头痛、颈源性眩晕、鼻塞鼻渊,鼻出血。
注:高血压性头晕患者应用抗晕三针结合松解C 6-7关节囊、C 7棘突疗效显著;低血压头晕患者,将筋骨针加热后快速进针,结合艾灸,效果较为明显。
b、c针:枕腱弓筋结点,又名定晕次(足太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后枕部中点,枕骨上、下项线之间,枕外隆突与颞骨乳突中点的双侧枕腱弓中点下方的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枕额肌筋膜,分布有枕大神经,枕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纵行进针达筋膜层,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也可自下向上叩刺,捻转调针。
功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宁心定眩。
主治:低血压性眩晕、颈源性眩晕、枕神经痛、缺血性脑病。
注:上述三针定位法对于血压低的眩晕患者疗效显著,可以配合双侧足三里;血压高的患者则在C 6、C 7关节囊处刺血,泻太冲、调太溪。
11. 颈后治哑三针点(语言点,运动性失语)(图4-11)
图4-11 颈后治哑三针点进针图
a针:颈2棘突筋结点(督脉经筋区带筋结点——哑门次,督脉与阳维脉之会)。该筋结处为大椎穴传来督脉阳气,至本穴因热散而收引,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
定位:位于后发际水平线上0.5寸,与督脉经筋区带的交汇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斜方肌、棘肌、头半棘肌、头下斜肌、颈半棘肌;颈2棘突上方附着的有项韧带、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分布C 1神经—枕下神经,其前支大部分参与了舌下运动神经的构成,当C 1神经后支受到牵拉时,舌下运动神经受累而发生语言障碍。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纵行进针0.5~0.8cm达筋膜层,向双侧方“八”字形斜行进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醒神开窍。
主治:主要治疗语言障碍、头晕头痛、视力障碍等疾病。
b针:颈1后结节筋结点(足太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颈2棘突上2cm处筋结点。
局部解剖:枕部皮层、筋膜层、项韧带、椎枕肌、头后小直肌、寰枕后膜,分布有枕下神经及枕部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纵行进针达筋膜层,向双侧方斜行进针,进针深度在2.5cm以内,
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疏通经络、醒神开窍、调节脏腑。
主治:主要治疗语言障碍、头面部疾病。
c针:枕隆突下筋结点(督脉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枕隆突下方2cm处的枕骨筋结点,该处是枕筋膜与项韧带的动静受力点、软组织损伤筋结点。
局部解剖:分布有枕下神经后皮支,其前支大部分参与舌下运动神经。当枕部筋膜损伤,容易造成舌下运动神经受累,出现语言障碍。
针法:选扁圆刃筋骨针,纵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
功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醒神开窍。
主治:主要治疗语言障碍、后颈部强痛及头面部疾病。
12. 颈前治哑三针点(图4-12)
图4-12 颈前治哑三针点进针图
a针:舌骨中点筋结点(任脉经筋筋结点——廉泉次)。
定位:位于喉结与下颌骨连线的中点,舌骨上方筋结点。
局部解剖:前方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和中层及舌骨下肌群。正中线为颈白线。浅层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的甲状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在此分布。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快速透皮后先松解三针,60°角向上方(舌根方向)进针;先纵切三针,再进针2.5~3cm,向左右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也可行捻转补泻法,每分钟80~100次,同时可以留针候气。
功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醒神开窍。
主治:主要治疗中风失语症、舌肌麻痹、哮喘等疾病。
注:廉泉穴出自《灵枢•热病》,又名本池、舌本、结本。
b、c针:舌骨两侧筋结点(经外奇穴——上廉泉次)。
定位:位于舌骨上侧筋结点,喉结节向上3cm,正中线旁开1.5cm处,左右各一。
局部解剖:前方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和中层及舌骨下肌群。正中线为颈白线。浅层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的甲状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在此分布。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70°~80°角向舌根方向纵行垂直进针3cm左右,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也可以行捻转补泻法,每分钟80~100次,同时可以留针候气。
功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醒神开窍。
主治:主要治疗颈源性失语、中风失语、咽炎、舌肌麻痹、语言障碍等疾病。
注:以上三针法主要用于中风失语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炎后遗症、老年脑萎缩等引起的失语症。
13. 下颌三针点(图4-13)
a针:下颌正中筋结点(任脉经筋区带筋结点,经外奇穴——地合次)。
定位:位于下颌骨正中央,下颌骨向前最突起处。
局部解剖:舌骨上肌群与面部肌筋膜的动静交点,降口唇肌附着点。前腹起自下颌骨的二腹肌窝,向后移行至中间肌腱,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固定在舌骨体与舌骨大角分界处,后腹上乳突内侧。
图4-13 下颌三针点进针图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纵行进针达筋膜层,向上或两侧松解,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左侧歪斜向右侧松解。
功能:疏通经络、醒神开窍、调整面容。
主治:中风失语、癫痫症,面瘫,口眼歪斜、齿痛流涎、口舌生疮等咽喉部疾病。
注:地合穴出自《针灸大成》。
b、c针:下颌角筋结点(足阳明经筋——内颊车次)。
定位:位于下颌角骨突侧方筋结点处,是下颌角与咬肌筋膜的动静交点。
局部解剖:下颌骨突上方浅面有皮层、浅筋膜、颈阔肌,咀嚼肌起点,二腹肌止点,为咬肌筋膜的动静交点、软组织损伤筋结点;深面由浅入深依次为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中缩肌,分布有舌咽喉神经和面神经。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60°角方向进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向眼裂、口角方向进针达筋膜层,可美容;由前内向后外方松解可治疗舌咽神经痛,左侧歪斜向右侧松解。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醒神开窍。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牙痛,吞咽困难,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疾病。
注:颊车穴出自《素问•气府论》,又名曲牙、鬼床、机关。
14. 舌下三针点(图4-14)
图4-14 舌下三针点进针图
a针:舌中筋结点(经外奇穴——海泉次)。
定位:位于舌下部正中,舌系带正中点。
局部解剖:在颏舌肌中,有舌黏膜、黏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和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点刺出血。
功能:活血化瘀、行痹止痛、醒神开窍。
主治:中风、脑外伤后遗症等引起的语言障碍、舌体僵硬、咽喉肿痛、呃逆呕吐。
注:海泉穴出自《针灸大全》。
b针:舌底左侧筋结点(经外奇穴——左金津次)。
定位:位于舌底部,卷舌上翘,在舌系带左侧静脉上,左侧为金津。
局部解剖:浅层有舌神经(发自下颌神经)和舌深静脉干经过;分布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点刺出血。
功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醒神开窍。
主治:主要治疗语言障碍,舌体僵硬、口眼歪斜,恶心呕吐等疾病。
c针:舌底右侧筋结点(经外奇穴——右玉液次)。
定位:位于舌底部,卷舌上翘,在舌系带右侧静脉上,右侧为玉液。
局部解剖:浅层有舌神经(发自下颌神经)和舌深静脉干经过;深层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动脉分布。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点刺出血。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醒神开窍。
主治:主要治疗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牙痛牙龈出血,口腔溃疡,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疾病。
15. 视力三针点(图4-15)
图4-15 视力三针点进针图
a针:枕隆突上筋结点,督脉经筋区带筋结点(督脉与足太阳经筋交会穴——脑户次)。
定位:位于枕外隆突上方督脉经筋区带2.5cm处的筋结点,该处对应了大脑功能区的视觉区,为传统腧穴的脑户穴位置,为督脉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局部解剖:该筋结点为枕额肌筋膜与帽状腱膜的筋结中心汇聚点,顶骨与枕骨的交汇处,大脑视觉中枢对应区,分布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枕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斜向外下方松解,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应用捻转补泻法,可以留针候气。
功能:疏通经络、醒神开窍、平衡脏腑。
主治:颈源性视力障碍、近视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老年性视力障碍;项强、头痛头晕等头部疾病。
b、c针:枕隆突两侧筋结点(督脉经筋筋结点),视区双线,双侧明目点。
定位:位于枕外隆突双侧方,该处对应了大脑功能区的视觉区。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枕额肌筋膜、枕部肌层;分布有枕大神经、枕下神经、枕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向内上方60°角松解筋结,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应用捻转补泻法,可以留针候气。
功能:消肿散结、醒神明目、平衡脏腑。
主治:视力障碍、失明,青少年假性近视;颈项强痛、头痛头晕等头部疾病。
注:视力三针定位法,眼部疾病者可配合眼周晴明、鱼尾、攒竹、四白,下肢光明、太溪、太冲等进行治疗。
16. 听力三针点(图4-16)
a针:颞乳突下筋结点(足少阳经筋——完骨次)。
定位:位于双侧颞骨乳突下筋结点,足少阳经筋区带与足太阳经筋区带交汇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胸锁乳突肌肌腱与头夹肌肌腱附着点,头旁肌腱、筋膜的受力筋结点,浅层分布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耳后动脉;深层分布有副神经、颈神经丛的肌支,枕动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对侧太阳穴斜行进针2.5cm左右,捻转,不提插。
图4-16 听力三针点进针图
功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聪耳开窍。
主治:耳聋耳鸣、听力障碍,颈源性眩晕、缺血性脑病;枕小神经痛、偏头痛。
注:完骨穴出自《灵枢•本输》,又名枕骨。
b针:耳前切迹筋结点(手少阳经筋——耳门次)。
定位:位于耳屏上切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外耳门前上方凹陷处。
局部解剖:分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支及颞浅动、静脉耳前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1.5cm左右达筋膜层,采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治疗,应用捻转补泻法,可以留针候气,不可提插。
功能:疏通经络、聪耳开窍、安神止痛。
主治:耳聋耳鸣、耳道炎、腮腺炎、牙痛、失明等头部疾病。
注:听力三针定位法,耳部疾病者可配合听宫、和髎、翳风等进行治疗。
c针:耳根前筋结点(足少阳经筋——听会次)。
定位:位于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关节囊后下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咬肌筋膜,分布有面神经、耳颞神经和耳大神经及颞浅动、静脉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快速纵行进针2.5cm左右,采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或捻转补泻法治疗,可以留针候气,不可提插。
功能:疏通经络、醒神开窍、安神止痛。
主治:耳聋耳鸣、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腮腺炎、中风口眼歪斜,牙痛、下颌关节炎等。
17. 癫狂三针点(图4-17)
图4-17 癫狂三针点进针图
a针:颈7棘突筋结点(督脉经筋——顶椎次)。
定位:位于交感区中点督脉经筋区带,头颈转动时的最高骨突筋结点,是颈胸关节肌筋膜动静交点。
局部解剖:颈7棘突位于颈胸筋膜的高应力点。掀开颈部皮层、皮下层、浅层筋膜,暴露出颈部浅层肌肉斜方肌,掀开斜方肌下层,为颈部的中层筋膜。中层筋膜覆盖在竖脊肌上层,中层部分致密纤维与椎前筋膜相联络,颈前的椎前筋膜上面覆盖的是颈旁交感神经节的上中下三节。颈下神经节即星状神经节,由颈下神经节与胸上神经节构成,位于C 6-7横突前方的椎前筋膜上。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快速透皮,纵行走针,边进针边松解,进针深度达筋膜层,避免穿破项韧带,再向两侧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结合刺血疗法,为放血要道。也可以应用水针刀“八”字进针法,注射安癫四联针,留置磁线。
功能:疏通经络、通督升阳,调整脏腑。
主治:神志疾病、痫症、癔症、颈项强痛、肩背疼痛、四肢活动障碍、血压血糖不稳等疾病。
注:顶椎穴出自《素问•气府论》,又名百劳、上杼、大椎。
b针:百会神聪筋结点:百会神聪区,手足三阳经筋、督脉、足厥阴之会三阳五会穴,百脉交会穴——百会次。
定位:位于头顶部中部帽状腱膜区,两耳尖连线与督脉经筋区带交汇点。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帽状腱膜层、颅骨外膜层;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与顶额神经分支融合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十字进针斜刺法进针达帽状腱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也可以应用水针刀松解、捻转,注射安癫四联针,留置磁线。
功能:消肿散结、醒脑开窍、通络止痛。
主治:神志疾病、精神障碍、癫痫、躁狂症等疾病。
c针:额中筋结点(督脉经筋筋结点—定志次)。
定位:位于前额部,印堂前发际线中点。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层、左右枕额肌中点、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支配,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向心性进针达帽状腱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扇形推铲3~6针治疗,也可以应用水针刀松解,注射安癫四联针。
功能:消肿散结、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神志疾病、痫症、癔症、躁狂症等疾病。
18. 咽喉三针点(图4-18)
图4-18 咽喉三针点进针图
a针:环甲间筋结点(任脉经筋区带筋结点)。
定位:位于任脉经筋区带上,喉结节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上方喉结节—下方环状软骨;分布有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甲状腺上动脉、椎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筋膜向下平刺进针2cm左右,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筋结3~6针治疗,可以留针候气,进针约1cm,不可提插。
功能:消肿散结、清利咽喉、行痹止痛。
主治:咽喉疾病、失语或者中风等疾病。
b、c针:喉结节侧方筋结孔(足阳明经筋区带筋结点——锁喉次,咽喉治疗点)。
定位:位于舌骨下方,喉结节双侧方凹陷处,舌骨和甲状软骨间的筋结孔。
局部解剖:上方为舌骨,后方为甲状软骨,前方为气管,后方为食管。筋膜层下分布有舌咽神经支和甲状腺上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对侧进针1~1.5cm,选用旋转分离法治疗,注药1ml以内;一般单侧进针。
功能:消肿散结、清利咽喉、通络止痛。
主治:急慢性咽炎、咽喉炎、颈源性咽喉炎等。
19. 甲亢三针点(图4-19)
图4-19 甲亢三针点进针图
a针:甲状腺中筋结点(足阳明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喉结节处甲状腺中点下方。
局部解剖:上方为甲状舌骨肌,两侧下方为胸骨舌骨肌。分布有颈横神经、面神经、副神经、颈总动脉、甲状腺动脉、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斜刺透皮由上向下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可以留针候气。
功能:消肿散结、通经活络、调节内分泌。
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
注:甲亢患者配合泻太冲、调三阴交、曲泉松解,可以有效提高疗效;甲低者可以配合补足三里、调太溪、肾俞、三阴交松解。甲亢、甲低患者均可以松解C 4、C 5关节囊、C 7棘突。
b、c针:甲状腺旁筋结点(足阳明经筋——水突次)。
定位:位于左右动脉鞘与内脏鞘间的筋结点,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甲状软骨双侧方。
局部解剖: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分布有颈横神经、耳大神经、锁骨上神经、面神经颞支、副神经,颈外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筋膜向上方斜行进针0.3cm达筋膜层,选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
功能:消肿散结、通经活络、调节内分泌。
主治: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血压,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哮喘。
20. 抗瘫三针点(图4-20)
a针:颞前筋结点。
定位:位于颞前筋膜区的上中下三段,帽状腱膜中点与鬓角发际线连线区带。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耳前肌、颞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面神经。皮下筋膜较薄,内有耳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及颞浅动静脉通过。耳前肌为皮肌,受面神经的颞支支配。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眉棱骨进针达筋膜层,由上向前下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也可进行快速捻转,160~280次/分。在该处应慎提插。
功能:活血化瘀、行痹止痛、醒脑开窍。
主治: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对侧下肢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
图4-20 抗瘫三针点进针图
b针:颈2棘上筋结点(督脉经筋区带筋结点)。
定位:位于脑病区督脉经筋区带后发际上0.5寸,颈2棘突上缘,位于督脉线治脑穴。
局部解剖:头后大直肌与头半棘肌肌腱下缘,枕大神经出口处,相当于风池穴的位置。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双侧头半棘肌肌腱,左侧风池穴可以透右侧风池穴,用旋转分离法治疗。配合上外关、上昆仑,斜刺后,快速扇形松解。
功能:疏通经络、行痹止痛、醒脑开窍。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疼痛、癫狂失语、痫症、偏瘫惊风、四肢活动障碍等疾病。
c针:外踝后筋结点,为外踝三阳关的后阳关(足太阳经筋——昆仑次)。
定位:位于外踝后下1.5cm,当外踝尖部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 长屈肌;分布有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腓动脉末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关节囊,向后下方进针防止损伤腓浅神经后支。在上昆仑处,向上扇形松解可以治疗坐骨神经痛、腰背强痛、腰肌劳损等疾病。
功能:舒筋活络、行痹止痛、醒脑开窍。
主治:脑外伤引起的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头痛,小儿癫痫等疾病。
注:昆仑穴出自《灵枢•本输》。
21. 颈三针点(图4-21)
a针:颈椎棘突筋结点(督脉经筋区带筋结点)。
定位:位于患节棘突点。
局部解剖:在项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分布有棘旁神经后皮支及棘旁动静脉。
针法:选用扁圆刃筋骨针,在患节棘突点快速无痛纵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通经活络。
主治:项韧带损伤、棘间韧带损伤,头痛项强,胸背酸痛。
图4-21 颈三针点进针图
b针:颈椎横突筋结点(足太阳经筋区带筋结点)。
定位:位于患节横突。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层、斜方肌、上后锯肌、头颈夹肌和头半棘肌。分布有患节颈神经后支。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头颈夹肌由颈神经后支外侧支支配。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于棘突旁开3~3.5cm快速无痛纵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行痹止痛。
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项强痛,上肢麻木疼痛等疾病。
c针:肩胛内上筋结点(手太阳经筋区带筋结点)。
定位:位于肩胛内上角,胸2棘突旁开6~6.5cm。
局部解剖:在肩胛内上角,有斜方肌、肩胛提肌和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肌支;分布有第2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在痛点外下0.5cm,45°向内上角斜行入路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行痹止痛。
主治:颈项强急、肩胛疼痛,四肢疼痛、活动障碍等疾病。
22. 椎动脉三针点(图4-22)
图4-22 椎动脉三针点进针图
a针:颈2棘突筋结点(督脉经筋区带筋结点)。
定位:位于枕骨大孔下方,后正中线上可以触摸到的骨突。
局部解剖:第2颈椎又名枢椎。棘突宽大且分叉,附着有项韧带、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与颈半棘肌,分布有颈2神经皮支和第3枕神经,枕动、静脉。
针法:选用扁圆刃筋骨针,快速无痛纵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疏通经络、调节神经、醒脑开窍。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疼痛、四肢活动障碍等疾病。
b针:枕腱弓筋结点(足太阳经筋——玉枕次)。
定位:位于头后部,上、下项线之间,枕腱弓中点。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椎枕肌;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枕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快速无痛斜行进针,按倒“八”字逐层切开枕腱弓。
功能:舒筋活络、醒脑开窍、通络止痛。
主治:项背强痛、肩背疼痛、颈源性耳鸣、四肢疼痛等疾病。
注:玉枕穴出自《医宗金鉴》。
c针:颈1横突筋结点(足太阳经筋区带筋结点)。
定位:位于颈1横突尖端,颞骨乳突内下方1.5cm。
局部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有棘间韧带和脊髓;分布有枕大神经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患者向患侧旋转头颈45°,快速无痛纵行进针,逐层切开分离筋膜结节,边进针边回抽,达横突后旋转松解分离筋膜结节3~6针。
功能:舒筋活络、消肿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枕大神经痛、枕小神经痛、耳大神经痛,颈源性耳鸣、颈项强急等疾病。
23. 交感三针点(图4-23)
图4-23 交感三针点进针图
a针:颈7棘突筋结点(督脉经筋——顶椎次)。
定位:位于交感区中点中枢神经线,颈7棘突最高点。
局部解剖:颈7棘突位于颈胸筋膜的高应力点。掀开颈部皮层、皮下层、浅层筋膜,暴露出颈部浅层肌肉斜方肌;掀开斜方肌,下层为颈部的中层筋膜。中层筋膜覆盖在竖脊肌上层,中层部分致密纤维与椎前筋膜相联络。颈前的椎前筋膜上面覆盖的是颈旁交感神经节的上中下三节。颈下神经节即星状神经节,由颈下神经节与胸上神经节构成,位于C 6-7横突前方的椎前筋膜上。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快速无痛纵行进针,由浅入深逐层分离6~9针。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通督升阳。
主治:癫痫癔症等神志疾病、咽喉壁综合征、颈项强痛、肩背疼痛、四肢活动障碍,血压、血糖不稳等疾病。
注:顶椎穴出自《素问•气府论》,又名百劳、上杼、大椎。
b、c针:颈椎关节囊筋结点(足太阳经筋区带筋结点)。
定位:治疗点位于颈椎C 4-5、C 5-6、C 6-7后关节囊,左右对称取点。
局部解剖:依次为皮层、皮下层、浅层筋膜层、关节囊,分布有斜方肌、颈椎动、静脉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在棘间旁开1.5cm处进针,纵行进针达筋膜层,横行分离;不能向内上穿刺。
功能:活血消肿、通络止痛、平衡脏腑。
主治:颈项强痛、上肢活动障碍、咽喉壁综合征、血糖不稳、血压不稳、颈源性心脏病、亚健康综合征等疾病。
24. 抗癫三针点(图4-24)
a针:颈7棘突筋结点(督脉经筋——顶椎次)。
定位:位于交感区中枢神经线颈胸筋膜的动静交点,向后转头转颈时随着一起转动的最高突起的骨突。
图4-24 抗癫三针点进针图
局部解剖:颈7棘突位于颈胸筋膜的高应力点。掀开颈部皮层、皮下层、浅层筋膜,暴露出颈部浅层肌肉斜方肌;掀开斜方肌,下层为颈部的中层筋膜。中层筋膜覆盖在竖脊肌上层,部分致密纤维与椎前筋膜相联络。颈前的椎前筋膜上面覆盖的是颈旁交感神经节的上中下三节。颈下神经节即星状神经节,由颈下神经节与胸上神经节构成,位于C 6-7横突前方的椎前筋膜上。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进针深度达筋膜层,避免穿破项韧带,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也可以应用水针刀八字进针法,注射安癫四联针,留置磁线。
功能:疏通经络、镇静安神、通督升阳。
主治:癫痫癔症等神志疾病、颈项强痛、肩背疼痛、四肢活动障碍,血压血糖不稳等疾病。
b针:胸11棘下筋结点(督脉经筋——脊中次)。
定位:位于背部后正中线上,胸11棘突下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层、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为斜方肌和背阔肌动静交点,分布有第11胸神经后支内侧支,第11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快速无痛纵行进针达筋膜层,向上或向下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也可应用水针刀松解筋膜结节后,注射安癫四联针,留置药磁线。
功能:活血通络,消肿散结、行痹止痛。
主治:棘上韧带损伤、棘间韧带损伤、腰背痛,癫痫抽搐,中风偏瘫,风湿痹痛。
c针:剑突筋结点(任脉经筋——鸠尾次)。
定位:位于胸前与腹前筋膜动静交点,剑突尖端筋结点。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是胸前与腹前筋膜动静交点,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分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下透皮达筋膜层,行筋膜叩击法或筋膜扇形松解法。叩刺要求达到80~100次/分钟。
功能:活血通络,消肿散结、行痹止痛。
主治:肩背强痛,心悸心烦,胸中满闷,呃逆呕吐,胃炎、贲门炎、癫痫等疾病。
25. 臂丛三针点(外线)(图4-25)
图4-25 臂丛三针点外线进针图
a针:肩胛冈上中外筋结点(手阳明经筋筋结点)。
定位:C 7棘突与肩峰连线中外三分之一筋结点。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为斜方肌附着的冈上中外点,其下层为冈上肌,深层为肩胛上韧带与肩胛上切迹构成的肩胛上神经骨纤维管道;同时分布有腋神经,旋肱后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由内上向外下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可捻转调针。
功能:疏通经络,调节神经,行痹止痛。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麻木,中风偏瘫,风湿肌筋膜炎等疾病。
b针:桡骨粗隆筋结点(手阳明经筋——手三里次)。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肱骨外上髁前下2横指处骨突。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层、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分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快速无痛纵行进针0.5~0.8cm达筋膜层,向心性进针,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治疗。从远端向近心端进针,扇形松解对于急性疼痛疗效显著;也可从近心端向远端进针、叩刺,治疗麻木效果较好。
功能:通经活络,清热明目,调理肠胃。
主治:肩臂痛,上肢麻木,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等疾病。
c针:桡骨茎突后筋结点(手阳明经筋——桡阳关)。
定位: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后方,腕横纹上1横指处,当拇长展肌腱后缘。
局部解剖:在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分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向心性透皮,平刺,应用筋膜扇形或筋膜弹拨松解法治疗。颈部疼痛可向心性进针1.5cm,四肢末端麻木者行筋膜叩刺法,80~100次/分钟。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头项强痛,肩臂痛,上肢麻木,中风偏瘫,口眼歪斜,颈淋巴结核,咽喉肿痛,消化不良等疾病。
26. 臂丛三针点(后线) (图4-26)
a针:三角肌粗隆筋结点(手阳明经筋筋结点)。
图4-26 臂丛三针点后线进针图
定位:位于肱骨外侧中上三分之一处筋结点。
局部解剖: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止点,深部前方有肱二头肌,后外方有肱三头肌,下方有肱桡肌附着;筋结点外下方1.5cm处为桡神经主干。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前下进针达筋膜层,采用筋膜弹拨分离法,避免向外下进针。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肩臂痛等疾病。
b针:臂中筋结点,治瘫穴(手少阳经筋——外臂中次)。
定位:在前臂后侧中点,当腕背横纹与肘尖中点,两筋(伸指肌腱与桡侧腕伸肌)之间。
局部解剖:在伸指肌肌腱与桡腕伸肌肌腱之间,有旋后圆肌;分布有桡神经,前臂正中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采用筋膜弹拨分离法,进针约2cm后,左右弹拨。
功能:疏通经络、行痹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中风偏瘫,前臂疼痛,上肢麻痹或痉挛,腓肠肌痉挛;胸胁疼痛。
c针:上外关筋结点(手少阳经筋——外关次)。
定位:位于前臂腕背侧外关穴处,腕背横纹上方处为中阳关,桡骨茎突背面为外阳关,尺骨茎突背面为内阳关,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局部解剖:在尺骨与桡骨之间,深部有小指伸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食指伸肌;分布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心性平刺进针,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偏头痛、高热、神经性耳聋、肋间神经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等疾病。
注:外关穴出自《灵枢•经脉》。
27. 颈肩三针点(图4-27)
图4-27 颈肩三针点进针图
a针:颈7棘突筋结点(经外奇穴——顶椎次)。
定位:颈7棘突最高点。
局部解剖:颈7棘突位于颈胸筋膜的动静交点。掀开颈部皮层、皮下层、浅层筋膜,暴露出颈部浅层肌肉斜方肌。掀开斜方肌,下层为颈部的中层筋膜。中层筋膜覆盖在竖脊肌上层,中层部分致密纤维与椎前筋膜相联络。颈前的椎前筋膜上面覆盖的是颈旁交感神经节的上中下三节。颈下神经节即星状神经节,由颈下神经节与胸上神经节构成,位于颈6~7横突前方的椎前筋膜上。
针法:选用巨型筋骨针,局麻后,快速透皮,应用筋膜环形撬拨法(双头夹肌、项韧带、双肩部横行、双肩胛内角方向),撬拨后,放血,注三氧。
功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通督升阳。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疼痛、项韧带损伤、颈胸筋膜损伤,颈夹肌损伤,四肢活动障碍等疾病。
b、c针:冈上中外筋结点。
定位:位于肩胛冈上中外三分之一处,C 7棘突与肩峰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筋结点。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为斜方肌附着于冈上中外点,其下层为冈上肌穿越冈上孔的卡压劳损处,深层为肩胛上韧带与肩胛上切迹构成的肩胛上神经骨纤维管道;同时分布有腋神经,旋肱后动、静脉。
针法:选用巨型筋骨针,应用筋膜扇形撬拨法(下后方向扇形),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层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进入该肌肉筋膜层,并继续进针达其深面的冈上肌,向后外下用力抖动撬拨,将大面积粘连的筋膜结节松解开,然后放血,注三氧。
功能:疏通经络,调节神经,行痹止痛。
主治:肩周炎,冈上肌腱炎,肩胛神经痛,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颈肩臂疼痛,上肢麻木向前臂放射,中风偏瘫等疾病。
28. 肩胛三针点(图4-28)
图4-28 肩胛三针点进针图
a针:肩胛内上角筋结点,又名肩痛1点。
定位:肩胛内上角,平T 2棘突旁开6cm处。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为颈胸筋膜的附着点、肩胛提肌、小菱形肌、冈上肌的三角形应力点、斜方肌止点。
针法:选用巨型筋骨针,垂直快速透皮后,向外下方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或筋膜环形撬剥法,向下方扇形撬剥,放血,注三氧。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肩背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
b针:肩胛下角筋结点,又名肩痛2点。
定位:肩胛下角,平T 7棘突旁开6cm处。
局部解剖:肩胛背筋膜与菱形肌的动静交点、冈下肌起点。
针法:选用巨型筋骨针,45°角快速透皮,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沿肩胛骨向外上方松解;筋结较大者,透皮后用巨型筋骨针15°角扇形撬剥。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肩背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
c针:盂下结节筋结点,又名肩痛3点。
定位:位于肩胛骨腋缘上端,关节盂下方2.5cm处的肩胛骨骨性突起。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为大小圆肌起点、肱三头肌止点、四边孔与三边孔交界处。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快速透皮后向内上方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向肩胛下角、肩胛冈、肩胛上角、肱骨大结节上、下松解。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肩背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
29. 肩三针点(图4-29)
图4-29 肩三针点进针图
a针:肩前点,喙突筋结点(手太阴经筋筋结点)。
定位:肩关节前方,锁骨外下方2.5cm处的肩胛喙突骨突起。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分布有胸小肌(浅层)、肱二头肌短头肌腱(长头起于盂上结节)、喙肱肌、喙肩喙锁韧带。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进针向外上,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侧卧位肩旋后位,进针不能向下(下方有臂丛神经和胸腔)。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肩周炎、肩臂痛、上肢疼痛。
b针:肩外点,大结节筋结点(手少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肱骨头后方隆起处。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分布有冈上肌肌腱(上方)、冈下肌肌腱(中方)、小圆肌(下方)。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后外方进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肩部活动障碍、肩臂痛、上肢痿痹。
c针:肩后点,盂下结节筋结点(手太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肩关节后方,关节盂下方2.5cm处肩胛骨结节。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分布有小圆肌、肱三头肌长头肌腱。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患者取侧卧或坐位向对侧扳肩位,向后上方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肩部活动障碍、肩周炎、肩臂痛、上肢痿痹。
30. 肘三针点(图4-30)
图4-30 肘三针点进针图
a针:外上髁筋结点(手阳明经筋筋结点)。
定位:在上臂外侧方,屈肘时在肘关节处所触摸到的最高点。
局部解剖:位于肱骨外下方、肘关节外上方;皮层、皮下筋膜层,分布有桡侧腕长伸肌、拇长展肌、伸指肌、旋后圆肌、肱桡肌、尺侧腕伸肌附着其上;浅层有肌皮神经、前下方有桡神经关节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快速透皮,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后,纵行走针,向后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筋膜结节。
功能:消肿散结、舒筋活络、行痹之痛。
主治:上肢痿痹、肘关节活动障碍、肩背部强痛等疾病。
b针:内上髁筋结点(手少阴经筋筋结点)。
定位:在上臂内侧方,屈肘时在肘关节处所触摸到的最高点。
局部解剖:位于肱骨内下方、肘关节内上方;分布有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腱、尺侧腕屈肌;后方为肘管(尺神经沟);前方2.5cm为肘前三角区,肱动脉和正中神经。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在内上髁前下方,从前内侧进针,快速透皮,纵行走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筋膜结节。
功能:消肿散结、舒筋活络、行痹止痛。
主治:上肢痿痹、肘关节活动障碍、肩背部强痛等疾病。
c针:肘尖筋结点(手少阳经筋——肘尖次)。
定位: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
局部解剖:肱三头肌附着点;分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肘关节动脉网。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患肢取半伸半屈位,快速透皮,应用一点三针法松解治疗,通透关节囊,注药、注三氧。
功能:舒筋活络、消肿散结、行痹止痛。
主治:上肢痿痹、肩背部强痛。
注:肘尖穴出自《千金翼方》。
31. 腕背三阳关(图4-31)
图4-31 腕背三阳关进针图
a针:桡骨茎突筋结点(手阳明经筋筋结点),为腕背三阳关的桡阳关。
定位:在腕关节桡侧,桡骨茎突背侧,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后方筋结点。
局部解剖: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分布有皮肤、皮下筋膜层、桡侧腕长伸肌腱、桡神经浅支及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45°透皮,向心性进针2.5~3cm达浅筋膜层,行筋膜扇形松解法或筋膜叩击法。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肩臂痛、腱鞘炎、上肢麻木,中风偏瘫,腰痛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头痛(头颈部侧方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
b针:腕背中筋结点(手少阳经筋筋结点),为腕背三阳关的中阳关。
定位:位于腕背伸指总肌腱桡侧,桡骨茎突末端处凹陷中,腕背横纹中点。
局部解剖:在伸指总肌腱桡侧;分布有桡神经浅支、腕背静脉网、桡动脉腕背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心性进针达浅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可捻转调针。
功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清头明目。
主治:前臂疼痛、头痛,枕大神经痛,视物模糊,腰部扭伤等疾病。
c针:尺骨茎突筋结点(手太阳经筋筋结点),为腕背三阳关的尺阳关。
定位:在手腕尺侧,尺骨茎突背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层、手掌筋膜、钩骨骨膜。分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和前臂内侧皮神经。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远端关节囊呈向心性进针达浅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上肢尺侧痛、伸举困难、肋间神经痛,胁肋部疼痛,神志疾病、癫痫,神经性耳聋,耳鸣等疾病。
32. 腕前三阴关(图4-32)
图4-32 腕前三阴关进针图
a针:桡骨掌侧筋结点(手太阴经筋——太渊次),为腕前三阴关的桡阴关。
定位:桡骨远端骨突前桡掌侧横纹桡侧。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分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桡动脉和桡静脉本干通过。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筋膜,向心性进针达浅筋膜层,行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筋结3~6针,可捻转。
功能:活血行气、舒筋活络、行痹止痛。
主治: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腕痛,膈肌痉挛;咳嗽气喘,胸痛咯血,肋间神经痛;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肺炎,心动过速,脉管炎等疾病。
注:太渊穴出自《灵枢•本输》,又名鬼心、太泉、大泉。
b针:腕掌中点筋结点(手厥阴经筋——大内次),为腕前三阴关的中阴关,大陵次。
定位:腕掌横纹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部解剖: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分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筋膜,平刺向心性进针达筋膜层,行筋膜扇形松解法或筋膜叩击法。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腕关节疼痛,前臂疼痛;心痛心悸,癫痫症;胸胁痛,恶心呕吐,胃肠道疾病。
注:大陵穴出自《灵枢•本输》,又名心主、鬼心。
c针:腕尺前筋结点(手少阴经筋——神通次),为腕前三阴关的尺阴关,神门次。
定位:腕掌侧横纹尺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分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尺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筋膜,平刺向心性进针达筋膜层,行筋膜扇形松解法或筋膜叩击法,可留针捻转。
功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宁心安神。
主治:腕关节疼痛,前臂疼痛;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晕车痴呆,高血压,胁肋部痛。
注:神门穴出自《素问•气交变大论》,又名兑冲、中都。
33. 手背三针点(图4-33)
图4-33 手背三针点进针图
a针:第二掌骨桡侧筋结点(手阳明经筋——间谷次)。
定位:位于合谷与三间之间。
局部解剖:第二掌骨桡侧面中点远端,拇长伸肌腱与食指伸肌腱之间。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透皮,向心性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治疗,可捻转调针。
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平衡脏腑。
主治:颈椎病、颈项部强痛与头面部疾病。
b针:掌心2、3掌骨间筋结点(手少阳经筋——外劳宫次)。
定位:手掌心,食指与中指掌骨之间偏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局部解剖:在第2、3掌骨之间;下有掌腱膜、指浅、深屈肌腱;深部为第1掌间骨间肌和第2骨间背侧肌;分布有正中神经掌支、指掌侧固有神经、尺神经的掌深支、掌浅弓及其分支、手掌侧静脉网、指掌侧总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透皮,向心性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治疗,可捻转调针。
功能: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宁心安神。
主治:颈椎病、颈项部强痛,上肢疾病与发热性疾病。
注:劳宫穴出自《灵枢•本输》,又名五里、掌中、鬼路。
c针:第5掌指后筋结点(手太阳经筋——后溪次)。
定位: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的赤白肉际处。
局部解剖:在小指尺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分布有尺神经手背支,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透皮,向心性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治疗,可捻转调针。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头项强痛、胸背痛、胸胁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痫及全身关节疾病。
注:后溪穴出自《灵枢•本输》。
34. 手指三针点(图4-34)
图4-34 手指三针点进针图
a针:拇指背侧筋结点(经外奇穴——大骨空次)。
定位: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层和拇长伸肌腱;分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指背神经。
针法:患者拇指半伸半屈位,选用微型筋骨针,平刺进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或行筋膜叩击法。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退翳明目。
主治:四肢关节肿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上肢拘挛;急性胃肠炎、鼻出血、各种眼部疾病。
注:大骨空穴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b针:手中指背侧筋结点(经外奇穴——中魁次)。
定位:位于手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握拳取之。
局部解剖:有皮肤、指背腱膜和中指伸肌腱;分布有桡、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和指背动脉分布。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心性进针0.5~0.8cm,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或行筋膜叩击法、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四肢关节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脊柱疾病;胃部疾病与牙龈肿痛、鼻部出血。
注:中魁穴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c针:小指背侧筋结点(经外奇穴——小骨空次)。
定位: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皮肤、指背腱膜和小指伸肌腱;分布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
针法:患者拇指半伸半屈位,选用微型筋骨针,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治疗。
功能:舒筋活络、明目止痛。
主治:四肢关节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掌指关节痛,颈椎病,胸背部疾病;眼部疾病,咽喉炎。
注:小骨空穴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35. 安喘三针点(图4-35)
a针:颈胸关节囊筋结点(C 7~T 1关节囊——定喘次)。
图4-35 安喘三针点进针图
定位:位于颈7棘突下缘双侧的C 7~T 1关节囊,肺病区上段。
局部解剖:为颈胸筋膜的动静交点,在斜方肌、菱形肌、头夹肌、最长肌中;浅层主要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第8颈神经,第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颈横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也可以应用水针刀“八”字进针法,注射安喘四联针,留置磁线。
功能:疏通经络、止咳平喘、调节神经。
主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颈项部扭挫伤等。
注:定喘穴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又名安喘。
b针:胸前筋结点(任脉经筋——膻中次)。
定位:位于胸骨体胸前筋膜区,肺病对应区两乳头连线中点。
局部解剖:依次为皮层、胸前筋膜层、胸大肌,分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内侧支,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进针达筋膜层,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充分扇形松解筋膜结节;也可以应用水针刀八字进针法,注射安喘四联针,留置磁线。
功能:疏通经络、宁心安神、调节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胸痹心痛,心悸怔忡,颈源性心脏病。
注:膻中穴出自《灵枢•经脉》,又名上气海、气会。
c针:胸上筋结点(任脉经筋——天突次)。
定位:位于胸骨上窝的中点,颈胸筋膜动静交点。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层—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胸腺;分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平刺进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不可刺入胸骨窝,也可以应用水针刀注射安喘四联针,留置磁线。
功能:通经活络、醒神开窍、调节神经。
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胸痹心痛,颈源性心脏病。
注:天突穴出自《灵枢•本枢》,又名玉户。在剑突根部向上松解,可以有效治疗功能性心脏病、心律不齐等心脏疾病;局部松解可以有效解除癫痫、抽搐患者的痛苦;向下松解则对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疗效显著。
36. 宁心三针点(图4-36)
a针:胸椎关节囊筋结点(足太阳经筋线、关节囊外线)。
定位:位于胸背左侧T 4-6关节囊。
局部解剖:在胸背肌筋膜区,菱形肌、竖脊肌最长肌,分布有第四、五胸背神经后皮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向心性进针,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胸痹心痛,心悸怔忡,颈源性心脏病等。
b针:剑突筋结点(任脉经筋——胸腹筋膜的动静交点)。
定位:胸前筋膜区中下段左侧处剑突尖筋结点,为胸腹筋膜的动静交点。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筋膜层,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分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四肋间神经,第四肋间动、静脉。
图4-36 宁心三针点进针图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向心性进针,从剑突根部进针向左侧方扇形松解,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或者留置药磁线。
功能: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平衡脏腑。
主治:心悸怔忡,颈源性心脏病,胸胁痛。
c针:大内间筋结点(手厥阴经筋——大内次)。
定位:大陵与内关穴之间区域,从大陵穴透皮平刺到内关。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筋膜层,在旋前方肌与肱桡肌肌腱之间;分布有前臂正中动、静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腱,腕掌侧动、静脉网。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由远端向近端向心性进针达筋膜层,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可捻转调针。
功能:疏通经络、补益心肺、平衡脏腑。
主治:心悸怔忡,颈源性心脏病,胸胁痛;腕关节疼痛,上肢疼痛。
37. 胸锁三针点(图4-37)
a针:胸上筋结点(任脉经筋——天突次)。
定位:胸骨上窝的中点,颈胸筋膜动静交点。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层—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胸腺;分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左右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在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
图4-37 胸锁三针点进针图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平刺进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也可以应用水针刀八字进针法,贴着胸壁松解,不可刺入胸骨窝,注射安喘四联针,留置磁线。
功能:通经活络、醒神开窍、调节神经。
主治:颈肩部疼痛,胸胁痛,咳嗽哮喘、支气管炎。
b、c针:锁骨外筋结点,颈肩痛点。
定位:位于锁骨中外1横指处筋结点,左右各一,为臂丛神经的投影点与阻滞点,又称为颈肩痛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颈阔肌,肩胛舌骨肌,深层正当肩丛的锁骨上部;分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上方有颈横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后外侧方与皮肤成60°角斜行进针达筋膜层,进行筋膜旋转松解,避免向内下方肺尖部进针。
功能:舒筋活络,消肿散结,解痉止痛。
主治:颈肩部疼痛,前臂肿痛,胸痹心痛,胸部满闷,咳嗽气喘、咯痰等。
38. 胸前三针点(图4-38)
图4-38 胸前三针点进针图
a针:胸前筋结点,治喘要穴(任脉经筋——膻中次)。
定位:位于胸前筋膜区、肺病对应区两乳头连线中点。
局部解剖:依次为皮层、胸前筋膜层,胸大肌,分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内侧支,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向心性进针达筋膜层,提起筋膜向上进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也可以应用水针刀八字进针法,注射安喘四联针,留置磁线。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颈源性哮喘,胸痹心痛,心悸心烦、噎膈。
注:膻中穴出自《灵枢•经脉》,又名上气海、气会。
b、c针:胸旁筋结点(足阳明经筋——乳根次)。
定位:位于胸前筋膜区两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左右各一。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胸大肌下部、胸小肌,肋间内、外肌;分布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肋间神经干及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顺应乳络纹路进行扇形松解。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胸下满闷,胸胁疼痛,胸前皮神经痛、肋间神经痛,乳腺增生,咳逆气喘,腹膜炎,急慢性肝炎。
39. 胸腹三针点(图4-39)
图4-39 胸腹三针点进针图
a针:剑突筋结点(任脉经筋——鸠尾次)。
定位:位于胸前与腹前筋膜动静交点,剑突尖端筋结点。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是胸前与腹前筋膜动静交点,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分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下透皮达筋膜层,行筋膜叩击法或筋膜扇形松解法。叩刺要求达到80~100次/分钟。
功能:活血通络,消肿散结、行痹止痛。
主治:心悸心烦,癫痫症,胸中满痛,呕吐呃逆,胃肠疾病,强脊驼背。
注:鸠尾穴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又名尾翳、神府。
b、c针:肋软弓筋结点(足少阳经筋区带——章门次,脾募,脏会)。
定位:位于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左右各一。
局部解剖:肋软弓尖筋结点为腹外斜肌、腹横肌及腹内斜肌的附着点,也是胸肋筋膜的动静交点、附着点;第10、11肋间神经及肋间动脉末支;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前下斜行进针达筋膜层,进行扇形松解。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腹痛腹胀,腹膜炎,胸胁痛,肝胆疼痛,小儿疳积,肋脊酸痛。
注:章门穴出自《脉经》,又名长平、季胁、季肋。
40. 胃病三针点(图4-40)
a针:T 9-11关节囊筋结点(足太阳经筋——胃病区)。
定位:胸椎背部两侧9~11关节囊。
局部解剖:在腰背筋膜、提肋短肌、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分布有第10胸神经后内侧支,第10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平衡脏腑。
主治:胃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疾病,腰背痛。
b针:胃病对应区筋结点(任脉经筋——胃病对应区)。
定位:位于腹前筋膜区上段,剑突根部与肚脐连线的上段,外至腹直肌外缘6cm的区域。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腹前筋膜、腹直肌、腹横肌、腹白线,分布有第6肋间神经前皮支及肋间动、静脉的前穿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或埋线水针刀,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胃炎贲门口炎,胸腹胀痛,胃痛、食欲不振等胃部疾病。
c针:胫腓中上筋结点(足阳明经筋——胃病点)。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胫腓间中上1/3点。
图4-40 胃病三针点进针图
局部解剖:在皮层、皮下筋膜层、胫腓长短肌群、腓肠肌;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采用筋膜弹拨分离法或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胃部胀痛,食欲不振、肠炎结肠炎等胃肠疾病,下肢疼痛,屈伸不利等。
41. 腹上三针点(图4-41)
a针:剑突筋结点(任脉经筋——鸠尾次)。
定位:位于胸前与腹前筋膜动静交点,剑突尖端筋结点。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是胸前与腹前筋膜动静交点,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分布有第6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下透皮达筋膜层,行筋膜叩击法或筋膜扇形松解法。叩刺要求达到80~100次/分钟。
功能:活血通络,消肿散结、行痹止痛。
主治:腹部术后综合征、腹部肥胖,强脊驼背;心悸心烦,癫痫症,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
b针:肋软弓筋结点(足少阳经筋区带——章门次,脾募,脏会)。
图4-41 腹上三针点进针图
定位:位于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左右各一。
局部解剖:肋软弓尖筋结点为腹外斜肌、腹横肌及腹内斜肌的附着点,也是胸肋筋膜的动静交点、附着点;第10、11肋间神经及肋间动脉末支;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进行扇形松解。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腹部术后综合征、肥胖症,腰脊强痛,腹痛腹泻,肾炎积水等泌尿生殖疾病。
c针:髂前上棘旁筋结点(足少阳经筋、足少阳、带脉之会——五枢次)。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左右各一。
局部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分布有髂腹下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旋髂浅、深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向两侧方或前下方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向前下松解可以有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痛。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节神经。
主治:腹部术后综合征、肥胖症等;下肢活动障碍,股骨头坏死、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症、局部肌筋膜炎。
注:五枢穴出自《针灸甲乙经》。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直刺0.8~1.5寸;可灸。
42. 腹部生殖三针点(图4-42)
图4-42 腹部生殖三针点进针图
a针:脐下筋结点(任脉经筋——气海次,生殖病对应区筋结线)。
定位:位于腹下筋膜区中线,脐下3.5cm(两横指)处。
局部解剖:在腹部正中线上,皮层、皮下筋膜层、腹直肌中下段、腹白线;分布有肋下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3~5cm达筋膜层,向关元穴方向进行扇形松解。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男性遗精阳痿,性欲低下;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男女生殖疾病;脘腹胀满等。
注:气海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丹田、下气海。
b、c针:腹外下筋结点(任脉经筋——归来次,生殖病对应区两侧方筋结线)。
定位:在下腹部腹旁筋膜区生殖病对应区两侧方,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腱膜;分布有髂腹下神经及腹壁下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筋膜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向水道穴方向进行扇形松解。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男子遗精阳痿,性欲低下;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男女生殖疾病;腹胀腹泻,夜尿频多等。
43. 腹下三针点(图4-43)
图4-43 腹下三针点进针图
a针:耻骨筋结点(任脉经筋——曲骨次)。
定位:位于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腹下筋膜动静交汇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腹白线,浅股薄肌—胫骨粗隆、长收肌起于耻骨结节,止于股骨中下1/3内侧;大收肌—股骨中内1/3内侧;短收肌—股骨中上1/3内侧;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外壁筋膜与耻骨联合动静交点;浅层主要分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向两侧方及外下方,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腹直肌肌筋膜。在腹部减肥时,进入脂肪层进行扇形松解。
主治:小便淋沥,少腹胀满,尿潴留,遗尿疝气等泌尿系疾病;男性遗精阳痿,阴囊潮湿,前列腺炎;女性带下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男女生殖病。
注:曲骨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回骨、水胞。
b、c针:髂前上棘旁筋结点(足少阳经筋、足少阳、带脉之会——五枢次)。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左右各一。
局部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分布有髂腹下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旋髂浅、深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向两侧方或前下方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向前下松解可以有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痛。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节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前列腺炎,小便淋沥,少腹胀满;腰髋部痛、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症。
注:五枢穴出自《针灸甲乙经》。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直刺0.8~1.5寸;可灸。
44. 脊背三针点(图4-44)
a针:T 3棘突筋结点(督脉经筋——身柱次)。
定位:位于人体背部后正中棘上韧带经筋区带,第3胸椎棘突筋结点。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3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分布有第3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大小菱形肌交点,头颈夹肌交点在此分布。
图4-44 脊背三针点进针图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45°角透皮,15°角斜行进针达筋膜层,不穿透韧带,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或筋膜环形撬剥法;也可在该区域留线,治疗肺部疾病。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腰脊强痛,腰椎间盘突出等;身热头痛,咳嗽气喘,癫痫症等疾病。
注:身柱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尘气、智利毛。
b针:T 6棘突筋结点(督脉经筋——灵台次)。
定位:位于人体背部后正中棘上韧带经筋区带,第6胸椎棘突筋结点。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有腰背筋膜,大菱形肌与背阔肌交点,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分布有第6胸神经后支内侧支及第6肋间动脉背侧支,棘间皮下静脉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后,向双侧肩胛冈及双侧肩胛下角扇形松解;向左肩胛冈松解治疗颈源性心脏病,向右肩胛下角松解治疗肝胆疾病。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脊痛项强,咳嗽喘哮,寒热感冒,肋间神经痛。
注:灵台穴出自《素问•气府论》,又名灵阳、肺底。
c针:T 9棘突筋结点(督脉经筋——筋缩次)。
定位:位于人体背部后正中棘上韧带经筋区带,第9胸椎棘突下筋结点。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分布有第9胸神经后支内侧支,第9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后,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向双侧肩胛下角松解治疗肩胛背筋膜综合征;向右侧肝胆区方向松解治疗肝胆疾病。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腰背强痛、四肢疼痛;腹胀胃痛,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绞痛,咳嗽气喘。
注:在人体C 2、C 4、C 7、T 3、T 6、T 9、T 12、L 3、L 5、S 4处采用过梁刺法,以有效解除病人痛苦。筋缩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筋束。
45. 胸腰三针点(图4-45)
图4-45 胸腰三针点进针图
a针:T 11棘突筋结点(督脉经筋——脊中次)。
定位:位于人体背部后正中棘上韧带经筋区带,第11胸椎棘突筋结点。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有胸腰筋膜凝力点、背阔肌、棘上韧带与斜方肌的交叉点,下后锯肌起点。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分布有第11
胸神经后支内侧支,第11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进针达筋膜层后,在T 11、T 12棘间纵行松解,应用筋膜环形撬剥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椎压缩性骨折;向上侧方松解治胃病;向下松解治肾脏疾病。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腰脊强痛,压缩性骨折疼痛;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小儿疳积。
注:脊中穴出自《素问•骨空论》,又名神宗、脊宗。
b、c针:T 12肋尖筋结点(属足少阳经筋,肾之募穴——京门次)。
定位:在腰肋筋膜区,当第12肋骨游离尖筋结点。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上端所在的区域。是体格检查的重要骨骼标志,左右各一。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背阔肌筋膜、腰肋韧带、腹外斜肌、腰方肌。
分布有第11肋间神经和第11肋间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外下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平衡脏腑。
主治:腰脊强痛,腰背肌筋膜炎,腹外斜肌损伤;肾炎积水等泌尿生殖疾病。
46. 肝胆三针点(图4-46)
图4-46 肝胆三针点进针图
a针:右肋弓筋结点(足少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胸前胸肋右侧筋膜区,肋软弓中点筋结点,墨菲反射点。
局部解剖:分布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分布有第10肋间神经及肋间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或留线水针刀,沿肋弓方向,平刺进针达浅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筋膜结节,注药1~2ml,退留药磁线。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黄疸胆石症、慢性肝炎,腰脊强痛,腹痛腹泻,小儿疳积,癫痫症。
b针:胸背肝胆区筋结点(足太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胸背部肝胆筋膜区 T 7-9关节囊及右肩胛区。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分布有第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第7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或留线水针刀,斜刺进针达浅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筋膜结节,注药1~2ml,退留药磁线。
功能:舒筋活络、消肿散结、解痉止痛。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炎、慢性肝炎,小儿疳积,腰脊强痛,癫痫症。
c针:胫腓间隙筋结点(足少阳经筋——胆囊次)。
定位:腓骨小头后下方,胫腓间隙上方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腓骨长肌、趾长伸肌;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浅神经及胫前动、静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刺进针达浅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筋膜结节,退留药磁线。
功能:解痉止痛、调节神经、平衡脏腑。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炎、慢性肝炎,腰脊强痛等疾病。
47. 腰肋三针点(图4-47)
图4-47 腰肋三针点进针图
a针:T 12肋尖筋结点(属足少阳经筋,肾之募穴——京门次)。
定位:在侧腰部,当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方;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上端所在的区域;是体格检查的重要骨骼标志,左右各一。
局部解剖:分布有第11肋间神经和第11肋间动、静脉;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背阔肌筋膜、腰肋韧带、腹外斜肌、腰方肌。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下方、外侧方进针松解髂腰肌、腰肋韧带,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肋韧带损伤、腰骶部疼痛,胸胁痛,胃脘痛,恶心呕吐,腹胀肠鸣。
b针:L 3横突筋结点(足太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第3腰椎棘突旁开两横指处;两髂嵴连线是腰4、5间隙,顺次向上查到第3腰椎棘突,旁开两横指处。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有腰背筋膜、背阔肌、腹外斜肌、腰肋韧带、竖脊肌、腰方肌;分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及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纵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禁止向内上进针。
功能: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平衡脏腑。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骶部疼痛,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腰肋韧带损伤、臀上皮神经损伤等。
c针:髂嵴筋结点(足太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两侧髂嵴背侧最高点。
局部解剖:分布有背阔肌、髂肋肌、背阔肌筋膜、竖脊肌、髂腰肌、腰方肌、髂腰韧带、腹外斜肌;第3、第4腰神经皮支重叠支,第2腰动、静脉背侧支;深层有腰丛神经、腰椎横突及横突间韧带。
针法:选用巨型筋骨针,45°角斜行进针,向上扇形松解软组织筋膜结节,然后进针旋转松解外口,进针达筋膜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腰骶部疼痛,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腰肋韧带损伤、臀上皮神经损伤;男性阳痿早泄,遗精性欲减退,女性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男女生殖病。
48. 腰椎三突点(图4-48)
图4-48 腰椎三针点进针图
a针:L 5棘突筋结点(督脉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人体背部后正中棘上韧带经筋区带,第5腰椎棘突筋结点;两髂嵴连线是腰4、5间隙,向下触摸到的棘突便是第5腰椎棘突。
局部解剖:棘上韧带与骶尾韧带动静交点、棘间韧带、髂腰韧带、骶椎隐裂在此分布;浅层有第5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第5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腰动脉分布。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纵行进针达筋膜层,向两侧方松解,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不能向内上方进针。
功能:补益肝肾、舒筋活络、平衡脏腑。
主治:腰骶痛,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瘫痪;女性痛经闭经,月经不调,胎位不正;男性阳痿早泄、遗精滑精等男女生殖病。
b、c针:L 3横突筋结点(足太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第3腰椎棘突旁开两横指处;两髂嵴连线是腰4、5间隙,顺次向上查到第3腰椎棘突,旁开两横指处。
局部解剖:掀开皮层、皮下层,有腰背筋膜、背阔肌、腹外斜肌、腰肋韧带、竖脊肌、腰方肌;分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及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纵行走针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禁忌向内上进针。
功能: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平衡脏腑。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骶部疼痛,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腰肋韧带损伤、臀上皮神经损伤等。
49. 腰三阳关(图4-49)
图4-49 腰三阳关进针图
a针:L 5棘上筋结点,为腰三阳关的腰中关(督脉经筋——腰阳关次)。
定位:位于人体背部后正中棘上韧带经筋区带,第5腰椎棘上筋结点,为腰骶关节的棘上韧带与骶尾韧带的动静交点。
局部解剖:分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腰最长肌、多裂肌和腰动脉后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上方进针松解,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痛、腰背部疼痛、骶髂筋膜炎、骶髂关节半错位、男女生殖病。
注:腰阳关出自《素问•气府论》,又名阳关、脊阳关。
b、c针:L 4-5关节囊筋结点,为腰三阳关的腰左阳关、腰右阳关。
定位:两髂嵴连线是腰4、5间隙,腰4棘突旁开一横指处。
局部解剖:有腰背筋膜、背阔肌、竖脊肌;分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及L 4-5神经,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上方进针,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癫痫惊恐;遗尿尿频,男性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女性赤白带下,慢性盆腔炎。
注:腰阳关出自《素问•气府论》,又名阳关、脊阳关。
50. 骶尾三针点(图4-50)
图4-50 骶尾三针点进针图
a针:尾尖筋结点(督脉经筋筋结点,经外奇穴——穷尾次)。
定位:位于骶部,尾椎前下方。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骶尾韧带,尾骨肌、髂尾肌、棘上韧带;分布着尾神经后支,奇神经节;肛门动、静脉分支,骶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透过骶尾韧带,应用筋膜扇形分离法,松解奇神经节周围的软组织筋膜结节。
功能:消肿散结、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腰脊痛、尾骶骨痛、丛性坐骨神经痛、腰神经痛;男性遗精阳痿、性欲低下;女性痛经闭经、盆腔炎等男女生殖病;便血痔疮、脱肛、泄泻便秘、痫症等。
注:穷尾穴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又名穷骨穴。
b、c针:髂后上棘筋结点(足太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髂嵴连线下两横指,脊柱旁开两横指处,骶髂关节旁触摸到最突出的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髂腰肌、腹外斜肌、臀大肌、背阔肌、骶髂筋膜,分布有S 2神经后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60°角进针,向内上进1.5cm即为第2骶后孔,进入孔后进行旋转分离。
功能:疏通经络、补肾壮阳、行痹止痛。
主治:治疗骶髂筋膜炎、骶髂关节半错位、腰脊痛、尾骶骨痛、腰神经痛、产后盆腔综合征等。
51. 骶骨三奇孔(图4-51)
图4-51 骶尾三奇孔进针图
a针:骶管裂孔筋膜孔(督脉经筋——腰俞次)。
定位:第4髂嵴下缘凹陷处,属于硬膜外间隙,既有外口作用,又有内口作用。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竖脊肌筋膜、骶尾韧带;管内分布有马尾神经终丝及骶旁动静脉血管丛。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60°角进针2.5cm,进入骶管裂孔后应用筋膜旋转松解法进行旋转分离。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治疗低位腰突症、骶髂关节半错位、丛性坐骨神经痛、男女生殖病。
注:腰俞穴出自《素问•缪刺论》,又名腰户、腰柱、髓府。
b、c针:第2骶后孔筋膜孔(足太阳经筋——次髎次)。
定位:,属于硬膜外间隙,既有外口作用,又有内口作用。位于髂后上棘内缘1.5cm凹陷处,左右各一。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背阔肌、骶髂筋膜;分布有S 2神经后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60°角进针,向内进1.5cm即为第2骶后孔,进入孔后进行旋转分离。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治疗骶髂关节半错位、低位腰突症、丛性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癫痫癔症,腰腿痛等腰背部疾病;男性阳痿早泄、遗精;女性痛经闭经等男女生殖病等。
注:次髎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在骶骨第2后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髎。
52. 臀部三针点(臀部减肥三针)(图4-52)
a针:髂后上棘筋结点(足太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髂嵴连线下两横指,脊柱旁开两横指处,骶髂关节旁触摸到最突出的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腹外斜肌、骶髂筋膜、背阔肌、髂腰肌、竖脊肌、臀大肌;分布有S 2神经后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60°角向内上进针1.5cm即为第2骶后孔,进入孔后进行旋转分离。
图4-52 臀部减肥三针点进针图
功能:疏通经络、强筋壮骨、行痹止痛。
主治:治疗骶髂筋膜炎、骶髂关节半错位、腰脊痛、尾骶骨痛、腰神经痛、产后盆腔综合征等。
b针:大粗隆筋结点(足少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髂前上棘下方股外侧部,股骨大粗隆
最高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臀肌筋膜、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的外侧支和臀上皮神经。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后上方扇形推铲;或选用巨型筋骨针,应用筋膜环形撬剥法;对于骨高压引起下肢胀痛者,可应用筋骨钻孔减压法解除骨内高压,治疗股骨头坏死。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下肢痹痛、活动障碍,股骨头坏死,(交叉进针)肩周炎,癫狂抽搐。
c针:坐骨结节筋结点(足太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坐骨结节下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臀大肌;下内侧为半腱半膜肌,下外侧为股二头肌,分布有臀下皮神经、阴神经支及臀部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手提起肌腱,向内上方推铲,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调节神经。
主治:坐骨结节滑膜炎、坐骨神经痛、股二头肌挛缩、下肢痹痛、活动障碍;会阴部痛,尿潴留、膀胱炎,遗尿;男性遗精阳痿,睾丸炎疝气,性功能障碍;女性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等。
53. 神经干性三针点(后线)(图4-53)
a针:梨状肌下孔筋结点(足太阳经筋——环跳次),足少阳、足太阳二脉之会。
定位:位于坐骨神经出口处,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的中点,再与大粗隆连线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分布有坐骨神经、臀上皮神经、臀下皮神经,股后皮神经,臀大肌,股方肌和臀下动、静脉等。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由L 4-5和S 1-2神经丛组成,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股方肌浅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至大腿后面。其体表定位由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中点,构成的三角区外下角,为坐骨神经干出口处。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应用浅切深转法治疗。
功能:疏通经络、强筋壮骨、行痹止痛。
主治:腰脊痛、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等。
b针:腘绳肌群筋膜点(足太阳经筋——殷门次)。
定位:位于股二头肌与半腱半膜肌群中点,坐骨结节与腘窝连线中点处。
局部解剖:在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三穿支;分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
功能:疏通经络、消肿散结、行痹止痛。
主治:下肢痹痛、腰脊痛、尾骶骨痛、腰神经痛等。
注:殷门穴出自《针灸甲乙经》。
c针:三头肌筋结点(足太阳经筋——承山次)。
定位: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小腿三头肌筋膜中下1/3处,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层、腓肠肌、比目鱼肌。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浅层布有小隐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0.5~1cm达筋膜层,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腰背部疼痛、坐骨神经痛、腰神经痛、尾骶骨痛等。
54. 神经干性三针点(外线)(图4-54)
图4-53 神经干性三针点后线进针图
图4-54 神经干性三针点外线进针图
a针:大粗隆筋结点(足少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髂前上棘下方股外侧部,股骨大粗隆最高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臀肌筋膜、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的外侧支和臀上皮神经。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后上方扇形推铲;或选用巨型筋骨针,应用筋膜环形撬剥法;对于骨高压引起下肢胀痛者,可应用筋骨钻孔减压法解除骨内高压,放血、注三氧治疗股骨头坏死。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腰骶痛、髋部及股骨外侧痛,股骨头坏死症,下肢痿痹等腰腿痛病症。
b针:髂胫束中下筋结点(足少阳经筋——风市次)。
定位:位于髂胫束中下点。
局部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
功能:消肿散结、疏通经络、调节神经。
主治:下肢风痹、中风偏瘫、麻木不仁等病。
注:风市穴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垂手。
c针:腓骨长短肌筋结点(足少阳经筋——悬钟次,髓之大会)。
定位:腓骨长短肌后外侧筋膜区带中下1/3处。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交叉处;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浅神经出口。若穿透小腿骨间膜可刺中腓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0.5~1cm达筋膜层,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或筋膜弹拨松解法,不可进针太深,禁提插。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中风偏瘫,腰腿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颈项强急,落枕,偏头痛等。
注:悬钟穴出自《灵枢•本输》,又名绝骨。
55. 髋周三针点(图4-55)
图4-55 髋周三针点进针图
a针:耻骨上筋结点(任脉经筋——曲骨次)。
定位:位于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腹下筋膜交汇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腹白线,浅股薄肌—胫骨粗隆,长收肌起于耻骨结节,止于股骨中下1/3内侧;大收肌—股骨中内1/3内侧;短收肌—股骨中上1/3内侧;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外壁筋膜与耻骨联合动静交点;浅层主要分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进针达筋膜层,向两侧方及外下方,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腹直肌肌筋膜。在腹部减肥时,进入脂肪层进行扇形松解。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下肢痹痛、活动障碍,阴部痛,少腹痛,尿潴留、膀胱炎,遗尿,小便不通,男性遗精阳痿,睾丸炎疝气,性功能障碍;女性盆腔炎、尿道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
b针:髂前上棘筋结点(足少阳经筋、足少阳、带脉之会——五枢次)。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左右各一。
局部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分布有髂腹下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旋髂浅、深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外下方松解,避开股三角,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若有大面积筋膜结节,则选用巨型圆头型筋骨针,在结节局部抖动撬剥,以充分松解筋膜结节,然后注三氧。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节神经。
主治:下肢痹痛、活动障碍,股骨头坏死、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症、局部筋膜炎。
c针:大粗隆筋结点(足少阳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髂前上棘下方股外侧部,股骨大粗隆最高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臀肌筋膜、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的外侧支和臀上皮神经。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后上方扇形推铲;或选用巨型筋骨针,应用筋膜环形撬剥法;对于骨高压引起下肢胀痛者,可应用筋骨钻孔减压法解除骨内高压,治疗股骨头坏死。
功能:消肿散结、通经活络、行痹止痛。
主治:股骨头坏死,下肢疼痛、活动障碍等疾病。
56. 膝三针点(图4-56)
图4-56 膝三针点进针图
按钟表定位法,松解髌周受累的肌腱韧带。
a针:3点,膝内筋结点(足太阴经筋筋结点)。
定位:位于髌骨中点内侧,胫骨内侧髁筋结点,内侧副韧带附着点,其下方3cm为内侧副韧带附着点,其上方3cm为内侧副韧带的上方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胫骨内侧髁筋结点,内侧副韧带附着点;分布有内侧关节囊、内侧半月板;其前下方筋膜层分布有隐神经髌前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进针后纵行走针,向前、向后应用扇形筋膜松解法松解局部筋膜结节,不横切,不向前下切。
功能:消肿散结、通利关节,活络止痛。
主治:膝关节疼痛、下肢痹痛、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b针:6点,髌前筋结点(足阳明经筋筋结点)。
定位:屈膝,位于髌骨中点下方3cm处,位于胫骨粗隆的上方,内、外膝眼之间。
局部解剖:皮层、筋膜层、髌韧带;其前下方筋膜层,分布有隐神经髌前支,膝关节动脉网分布。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进针后纵行走针,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45°角向下方关节囊扇形松解治疗脂肪垫炎,向上扇形松解推铲治疗髌下骨刺。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滑囊炎,下肢痹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脂肪垫炎。
c针:9点,膝外筋结点(足少阳经筋筋结点),其下方3cm为腓骨小头筋结点,其上方3cm为成骨次。
定位:位于髌外中点下方,胫骨外侧髁筋结点、膝关节外侧副韧带中点处。
局部解剖:胫骨外侧髁筋结点,皮层、皮下筋膜层、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外侧半月板,分布有膝外侧皮神经。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进针后纵行走针,向前方关节囊方向松解,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局部筋膜结节。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膝关节疼痛、鹤膝风、下肢痿软无力;各种膝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
注:外伤性膝关节强直症应用筋膜横切分离法治疗;脑中风瘫痪所导致的膝关节强直症应用筋膜弹拨分离法;3点、6点、12点(迈步穴,松解股四头肌肌腱,髌上中点3cm);脑血管意外交叉进针:对应颞前区上1/3,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患侧迈步点;滑膜炎:5点、7点(髌下囊)、11点、1点(髌上囊),应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
57. 内踝三阴关(图4-57)
图4-57 内踝三阴关进针图
a针:内踝前筋结点(足厥阴经筋筋结点),为内踝三阴关的前阴关。
定位:位于足背侧足内踝前下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胫骨前肌腱内侧;分布有足背侧皮神经支及隐神经、胫神经,大隐静脉分支。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提起肌腱、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关节囊扭伤,向后下方进针防止损伤隐神经,应用筋膜弹剥分离法。
功能:通利关节,活络止痛、调节内脏。
主治:踝关节扭伤,下肢疼痛,隐神经痛,股部疼痛等。
b针:内踝尖筋结点(足太阴经筋筋结点),为内踝三阴关的中阴关(经外奇穴——内踝尖次)。
定位:在足内侧面,内踝的凸起处。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小腿十字韧带、胫骨前肌腱与趾长屈肌、 展肌;分布有股神经的隐神经和胫前动脉、内踝前动脉以及胫后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向心性纵行进针,向三阴交方向扇形松解3针,治疗男女生殖病,也可透昆仑穴。
功能:通利关节,活络止痛、调节内脏。
主治:腰腿疼痛及足跟痛,踝关节痛,内收肌痉挛,痛经、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头面五官疾病,肺病。
c针:内踝后筋结点(足少阴经筋——太溪次),为内踝三阴关的后阴关。
定位:位于跟腱与内踝间。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层—跟腱筋结点,分布有胫神经及小腿内侧皮神经支,胫前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向心性纵行进针,扇形松解3针,治疗男女生殖病、下肢疼痛。
功能:通利关节,活络止痛,调节脏腑。
主治:下肢疼痛、跟腱周围炎、跟痛症、足底痛,中风偏瘫、股神经痛。按踝后对应三针法治疗下肢内侧疼痛、胸腹部疼痛。
58. 外踝三阳关(图4-58)
图4-58 外踝三阳关进针图
a针:外踝前筋结点(足阳明经筋——解溪次),为外踝三阳关的前阳关。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趾长伸肌腱与 长伸肌腱之间。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筋膜层、小腿十字韧带、胫腓联合韧带,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在踝关节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韧带。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斜行向心性进针达筋膜层,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
功能:消肿散结、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踝关节痛,胫前肌痛,大腿前痛,下肢疼痛,中风偏瘫后遗症,头面五官疾病,胸胁痛。
注:解溪穴出自《灵枢•本输》,又名鞋带。
b针:外踝尖筋结点(足少阳经筋筋结点),为外踝三阳关的中阳关。
定位:足外侧部外踝骨突筋结点。
局部解剖:分布有皮层、皮下筋膜层、腓浅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胫前动脉的外踝网,腓动脉的外踝支,腓骨长短肌的肌筋膜动力链。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在外踝尖上缘,提起筋膜向心性进针,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跟腱腱周炎、踝关节扭伤、坐骨神经痛。
功能:消肿散结、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踝部疼痛,下肢外侧痛,下肢扭伤疼痛;头项部强痛、偏头痛、眩晕,胸肋痛及各种脊柱疾病。
c针:外踝后筋结点(足太阳经筋——昆仑次),为外踝三阳关的后阳关。
定位:当外踝尖部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层、浅深筋膜、腓骨长短肌筋膜,分布有腓浅神经后外支,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松解关节囊,向后下方进针防止损伤腓浅神经后支。在上昆仑处,向上扇形松解可以治疗坐骨神经痛、中风偏瘫、腰背强痛、腰肌劳损等疾病。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足下垂、足跟疼痛、踝关节肿痛、跟腱腱周炎;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后枕部痛,下肢后侧痛;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癫痫等疾病。
注:昆仑穴出自《灵枢•本输》。
59. 足三针点(图4-59)
图4-59 足三针点进针图
a针:第1跖骨间隙筋结点(足厥阴经筋——太冲次)。
定位: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局部解剖:分布有皮层、皮下筋膜层、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在 短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1跖背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
功能:舒筋活络、消肿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足背疼痛,下肢内侧痛;头痛眩晕,胁痛腹胀,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癫痫。
注:太冲穴出自《灵枢•本输》,又名大钟。
b针:第1跖骨筋结点(足太阴经筋——公孙次)
定位:跖区,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 展肌;分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
功能:通利关节,活络止痛、调节内脏。
主治:足底内侧痛、下肢疼痛;急慢性胃肠炎、精神分裂症等。
注:公孙穴出自《灵枢•经脉》。
c针:足小趾筋结点(足太阳经筋——束骨次)。
定位: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小趾外展肌;分布有第5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第5趾跖侧总动、静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
功能:舒筋活络,化瘀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足背外侧痛、下肢疼痛,风湿、类风湿引起的足趾疼痛、腰背疼痛、中风偏瘫;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症。
注:出自《灵枢•本输》,又名刺骨。
60. 足趾三针点(图4-60)
图4-60 足趾三针点进针图
a针: 趾背侧筋结点(经外奇穴——大骨结)。
定位:足大趾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局部有皮肤、皮下筋膜层、 短伸肌和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及趾背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治疗。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足部疼痛,下肢关节疼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癃闭遗尿,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癫狂证。
b针:中趾背侧筋结点(足阳明经筋区带,经外奇穴——中骨结)。
定位:位于足中趾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筋结点处。
局部解剖:分布有皮肤、皮下筋膜层、趾短伸肌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及趾背动脉、足背动脉。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痹止痛。
主治:足部疼痛、足趾麻木、足外翻等下肢疾病;痛风性、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中风偏瘫。
c针:足小趾背侧筋结点(足太阳经筋区带,经外奇穴——小骨结)。
定位:在足小趾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分布有皮肤、皮下筋膜层、趾短伸肌、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及趾背动脉、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应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治疗。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足部疼痛、足趾麻木、足外翻等下肢疾病;痛风性、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中风偏瘫。
61. 足底三针点(图4-61)
图4-61 足底三针点进针图
a针:跟下筋结点(经外奇穴——炉底次)。
定位:位于足底部跟下结节处筋结点,内踝与外踝连线,与足底正中线的交点,向后内0.5cm处。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掀开跖腱膜,下层是筋膜层,跟下结节是跖长韧带,跖腱膜附着点,构成跖腱膜韧带立体三角区。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采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治疗,向前及左、右各扇形推铲跟下结节3~6针。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足跟痛、下肢痹痛、坐骨神经痛、腰腿痛、急性腰扭伤、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b针:第1跖趾结节筋结点。
定位:位于足底部第1跖趾关节结节处筋结点。
局部解剖:皮层、皮下筋膜层、内侧跖腱膜及 短屈肌、 展肌、 收肌受力点。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快速纵行透皮,纵行走针,采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松解筋膜结节,可注药放血,注三氧。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行痹止痛。
主治:足跟痛、下肢痹痛、坐骨神经痛、腰腿痛、急性扁桃体炎、痛风性、类风湿关节炎及 外翻等疾病。
c针:第5跖趾筋结点。
定位:位于足底部第5跖趾关节结节处筋结点。
局部解剖:位于第5跖趾结节,皮层、皮下筋膜层、桡侧的跖腱膜及趾短屈肌受力点。
针法:选用微型筋骨针,快速纵行透皮,纵行走针,采用筋膜弹拨松解法松解筋膜结节,可注药放血。
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散结。
主治:足跟痛、下肢痹痛、坐骨神经痛、腰腿痛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