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矛盾的“世界文学”
沼野: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在关于近代文学的探讨中,我们早已习惯于把“某位作家”和他所属的“国家”做联结了,这就产生了诸如日本作家、俄罗斯作家、美国作家等等关于作家的国别分类。既然这些作家都分属于世界各国的国民文学范畴,那么将世界各国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搜罗到一起,是否就可称之为“世界文学”了呢?
事实上,在日本的初高中课程里,我们基本上是不会教授世界文学相关内容的。就算提及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这些名字,也不会是在国语的课堂上,而是在世界历史的课程中。而且这些大文豪的名字也往往只是作为各国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出现在国别史的框架中。
在日本的学校里,国语教学中即使出现少量关于世界文学的课文,最多也就是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节选。当然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在初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科目名称就仅仅只是“国语”,而不是“文学”。有一些人甚至认为号称“国语”的教科书里如果收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话,会很奇怪。我个人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目光可能并不太长远。
就是说,在日本的国语教育框架中,我们可以学习、探讨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等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却很难系统地认识和了解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外国作家。而事实上,作为文学家,也许后者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应该让当代的年轻人更多地去阅读这些真正享誉世界文坛的大文豪的作品,这是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当然了,谈到教育,我们的话题就稍微有点扯远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就不进一步展开了,让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
虽然我在前面啰啰唆唆讲了一大堆道理,不过就我们普通人的一般常识而言,“夏目漱石是日本作家”,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常识。
然而,就在我们的身边,却又偏偏出现了利比·英雄先生这样非常鲜活的特例。因为如果非要去探讨利比·英雄先生究竟是哪个国家的作家,那么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是否妥当的问题。在百科词典里关于夏目漱石的条目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给他赋予“日本作家”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然而在面对利比·英雄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可以说恰恰是因为利比·英雄先生这一类作家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开始对“夏目漱石是日本作家”这一思维定式产生了疑问。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由利比·英雄先生自己来就这个话题做进一步阐述,相信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我们平日里挂在嘴边的“日本作家”“日本文学”这些概念,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当我们在言谈中提及“这是日本文学”这句话的时候,这里的“日本”又究竟是什么含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能并没有想得足够深入和透彻。
1968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川端康成发表了著名的讲演——《我在美丽的日本》。此时的川端康成为“日本”划出了一个清晰的界限。然而纵观整个当代世界文学领域,想要做出类似“夏目漱石是日本作家”这样的判断已经越来越困难了。面对当今文坛涌现出的许多优秀作家,继续套用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式,显然是无法准确界定他们的。我甚至可以大胆地推测,对于当今的文学而言,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什么边缘性的次要问题,而是与现代文学的本质息息相关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