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缺陷论:负面标签压力影响了谁
1978赛季后期,西雅图的体育记者们终于打破常规开始如实报道超音速队了。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观察力变强了,而是超音速队依靠原班人马取得了连续胜利。这样一来,道理就明摆着了,那就是再也不能把球队失利的原因完全甩锅给球员们的各种缺陷了。当然,体育记者们也并不是完全在胡说八道,那帮球员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它们与球队此前的屡战屡败也摆脱不了干系,只不过后来球队的一路高歌猛进说明此前的各种失利并不是纯粹由球员的缺陷导致的。一定还有其他的问题是体育记者们没搞清楚的,而显然这些问题被威尔肯斯搞清楚了。
正如西雅图的体育记者们在超音速队大获全胜后画风突变一样,我以“旁观者视角”对少数族裔和女性学生的学业问题所做的解读也正不断地被各种客观事实所颠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们都是无可挑剔的。其实反观一下我们的现实社会,无论是教育机会还是教育质量都没法做到一视同仁。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社会活动的隔离秩序、文化取向的严格限定等都迫使教育资源只能对不同的族群厚此薄彼。过去如此,现在依旧如此。而这些差异进而可能令某些族群在能力方面与其他族群产生差距。这种差距大到足以影响一整个族群的大学学业表现,也大到足以被各种“观察家”们的眼睛轻易捕捉到。即便如此,我在研究工作中所经历的各种事实都不约而同地表明,某些族群的某些缺陷并不是他们表现欠佳的唯一原因。
在我一路走来经历的所有事实当中,我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参与我们实验的学生的类型。他们并不是从不良的教育环境中走出来的那种学习能力不高、积极性不强的学生。不管从任何标准来看,他们都没有明显的心理或是能力方面的缺陷。他们是在全国都排得上号的尖子生,现就读于国内的高等学府。与此同时,我在密歇根大学的各个班级中也发现,无论是在比他们能力更强的学生,还是能力不如他们的学生中,同样会出现学习表现欠佳的情况,而且正如许多大型研究文献所提到的,这种情况在绝大多数的大学中都普遍存在。堆积如山的案例足以证明,所谓的“自身缺陷”论并不足以解释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我们的实验发现。
在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之前,我需要先解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需要弄清楚我和史蒂文在女生数学能力实验中观察到的负面标签效应是否能够推及其他群体。这种负面标签的压力会对在某些能力方面遭受社会偏见的其他群体产生破坏作用吗?比如说它是否会影响到非洲裔美国人在高难度的标准化测试中的表现呢?没错,正是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学业问题,直接开启了我们的整个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