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内化现象:形象与性格的恶性循环

思想史学家达丽尔·斯科特在她的著作《轻蔑与怜悯》中,通过对非洲裔美国人切身经历的重点阐述,反映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传统思维定式。与体育记者们类似的是,社会观察家们也总是试图对整个20世纪时期黑人在经济、社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糟糕处境做出解释。斯科特指出,社会学家们倾向于将关注点聚焦在个人缺陷上(这与体育记者们的思路如出一辙),仿佛这些缺陷就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斯科特将这种做法称为“思想侵蚀”。

这种思维定式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20世纪中叶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就曾言简意赅地表示:“若要令某人的社会形象和声誉(无论是否名副其实)深入人心,则须从其个人特质上着手刻画。”当黑人们长期受困于来自社会对他们群体的负面印象(充满攻击性、大脑迟钝等)时,他们的思想意识会受到侵蚀,那些针对他们群体的负面印象便会渐渐被他们“内化于心”了,于是他们会在潜意识中接受对于自己群体的偏见,更悲剧地是他们可能还会将这些偏见适用到自己身上。这种内化于心的过程将会导致自尊心、期待值和积极性的下降,以及陷入自我怀疑等,从而对其个人特质产生破坏,而这种破坏转而又会引发一系列的恶果,比如高失业率、婚姻失败、学业荒废以及犯罪问题等。

斯科特指出,这种思维定式并不仅限于科学领域内的一条研究思路,它更是一股传统观念,一种如假包换的、可以导致当事群体举步维艰的负面刻板印象。在这种思维定式的框架中,如果黑人或是女生们的表现低于人们对其能力的预期,那么就一定是心理层面的缺陷所导致的(缺乏自信心、自我期待不高、自暴自弃等)。这种解读方式的背后逻辑就是采用“旁观者视角”看待问题,当然也离不开传统习惯的大力推动。事实上,即使是在我考虑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时,这种思维定式也总是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