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世界瓷业中心的城市与遗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对传统聚落研究的意义

罗威廉在其名作《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中明言,其通过汉口的个案研究,“试图与研究西方早期现代的城市化与社会的历史学家开展对话”。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则是通过对景德镇个案的深入剖析,与其他研究中国传统聚落的学者进行交流。对景德镇瓷业城市的研究,可能延伸出3个层面的讨论。

第一,中国传统瓷业聚落具有哪些一般性特征,景德镇的个案研究可能开启哪些有意义的讨论?传统瓷业遗产是我国重要的产业遗产类型,在前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陶瓷窑址有71处,在列入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的产业遗产项目中占3/4(4)。中国瓷业聚落遗产作为“一带一路”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对其价值内涵和保护利用展开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如何深入理解瓷业遗产的核心价值要素和深层结构,对于其功能结构、文化模式和形态类型等开展基础性研究,形成瓷业遗产保护的系统性认识,是十分紧迫的问题。

第二,景德镇空间形态是否揭示出中国现代早期(或前现代)手工业聚落的一些共性情况?我国有着辉煌的传统产业历史和丰富的产业遗存,对中国传统产业城市的空间结构展开探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中的传统产业遗产有瓷窑、铜矿、汞矿、盐井盐田、茶园、酒坊等共计7个项目(5)。与近代工业遗产相比,传统产业中细分的产业环节和灵活的组织方式必然导致多样的景观类型和零散的要素分布,因而其保护方法与大规模、集中化的近代工业遗产有重大区别。对于这个有待被揭示的传统产业聚落类型,展开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位列中国“四大名镇”的景德镇在中国传统市镇的空间形态研究上,提供了怎样的价值?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吉尔伯特·罗兹曼(Gilbert Rozman)(1973)估计,清代中国有1700个城郡和5800个2000人以上的市镇(6),市镇在数量上占到了中国清末城市(人口数量2000人以上)总数约3/4(表1-1)。市镇是占据主体的聚落类别,而对于这一类对象的研究,恰恰是目前历史城市研究中比较欠缺的(赵冈,1995)。景德镇作为人口规模最大的镇之一,在中国传统市镇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清末景德镇人口18万人,其人口数量排在所有城市中的第20位(斯波义信,2013)。在市镇中人口规模排在第3位,仅次于汉口和佛山。因此景德镇是中国传统巨型市镇的典型案例,其城市形态的复杂性、景观的独特性和文化的特殊性在巨大的人口规模之下得以充分表现出来。

表1-1 清末(19世纪90年代)城郡和市镇的数量 单位:个

资料来源:

1.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文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2.ROZMAN G. 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akugawa Japan[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3.CHAO K. Man and Land in Chinese history: An Economic Analysi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在瓷业聚落、手工业聚落抑或是传统市镇这3类话题中,景德镇都是当之无愧的典型案例。遗憾的是,目前以景德镇为对象进行深入的城市空间研究尚属盲区。无论是董鉴泓的著作《中国城市建设史》还是阿尔弗雷德·申茨(2009)的《幻方——中国古代的城市》等以总体性视角、分类型讨论中国历史城市空间的著作,都将产业城市作为中国历史城市中独特而不可或缺的类型,但目前对这一城市类型的讨论是颇为粗疏的。

在如上3个层面的背景之下,让我们来仔细考察一下景德镇在中国瓷业聚落中的地位。想要明白景德镇在中国古代瓷业聚落中的独特性,需要将它与其他传统瓷业聚落进行比较,这里我们选择了4个著名瓷业聚落(表1-2)。龙泉窑是全国著名的宋、元、明时期的青瓷产区之一,形成了典型的乡村型瓷业聚落,这个案例揭示了乡村型瓷业聚落通常呈现出沿着河谷小盆地的“葡萄串”形态特征,这与景德镇早期乡村瓷业阶段“亦农亦陶”模式时的聚落形态是一致的。建德窑的研究揭示了南方瓷业聚落选址的一些共同点。一方面,其选址附近分布高岭土矿;另一方面,聚落常常分布在“垟”“坞”地貌上,这与景德镇、龙泉窑的情形是一致的(建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2012)。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在宋元时期是与景德镇窑地位相称的大窑(喻珊,2013),有“先有永和镇,后有景德镇”之说。吉州窑遗址有20多座窑包,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其市镇空间中包含了一系列结构性要素,包括3个码头,平行和垂直于岸线的6条街巷,街巷边专业化分工的瓷业、配套业市场以及远离岸线的生产性窑场(张文江,2013)。耀州窑是宋代中国北方四大窑系之一,先后兴起四镇,但是其余三镇(黄堡、立地、上店)均已湮没,只留下耀州窑的明清继承者陈炉镇可供考察(袁西成,2006)。陈炉窑场创烧于金末元初,是元以后陕西最大的窑场,也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瓷业生产基地。明清时期,陈炉窑场形成了“社”“行”“户”的产业分工组织制度,形成按照地域、行业、器物种类进行产业分工的格局。

表1-2 5个瓷业聚落情况对比

注:根据袁西成(2006)《陈炉窑》,北京艺术博物馆(2013)《中国吉州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5)《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建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2012)《建德古窑址:建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之二》整理形成。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瓷业聚落选址与形态的一般性特征。第一,瓷业聚落选址通常在江河或小溪与山岭之间的地带,常在地形如坞、垟、塘的附近。第二,市镇型瓷业聚落的经济社会组织发达,形成以血缘、地缘、行业、信仰为纽带的各种经济、社会和精神团体。第三,市镇型瓷业聚落的形态由窑、市、街、码头等基本空间要素构成。经过比较,瓷业聚落的差异性也是极突出的:聚落规模差别极大,因而聚落的复杂性差别极大。景德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远大于其他市镇(7),瓷业专业化程度远胜于其他瓷业聚落,其巷弄、码头、窑、会馆、寺庙数量也远多于其他瓷业聚落,聚落空间具有不可比拟的复杂性。

景德镇巨大的城市规模,使得瓷业聚落特征以一种全谱式的、更加复杂的特殊形态表现出来,让景德镇成为瓷业聚落研究中一个典型而特殊的存在。概括来看,景德镇瓷业聚落有如下几个突出特征。第一,较大的人口规模和高密度的聚落形态。第二,高度的产业聚集和专业化分工。第三,产业移民带来的多元信仰和丰富礼俗。第四,高强度产业活动带来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紧密互动关系。第五,产业的溢出效应对周边区域的影响。第六,官民互动传统带来的礼制—民间双重城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