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脊六兽:屋顶上的风采
“五脊六兽”——北方人嘴上的一句俗话,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心烦意乱、狼狈不堪、把事情弄得一团糟的情景;有时也指某人闲得难受,不知干点什么才好。但这句话是有真实出处的,绝非凭空而来。它出自我们每天进进出出的房子,但可不是钢筋水泥的楼宇,而是砖瓦砌成的传统样式房屋。
口说无凭,眼见为实,让我们走出家门,直面“五脊六兽”。
抬头看屋脊
先看看屋脊。房子从顶部起就是有差别的,最简单的叫作“卷棚脊”,从前坡到后坡圆溜溜地漫过去,这也叫“泥鳅背”,大部分民居都是这样的。而有“五脊六兽”的房子,屋脊是隆起一条边的,叫正脊,与屋子正脊衔接为四条垂脊,共为“五脊六兽”之“五脊”。
那么,“六兽”呢?每条斜脊将要到挑檐时,顺脊有一排青砖或是琉璃雕成的形象立在那儿,站在最前边的是仙人骑鸡,后面紧跟着的,你要数一数了,标准的是五个蹲兽,学名该叫“螭吻”,它们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
狻猊,传说中龙的九子之第五子,形如狮子,佛教传说是佛祖文殊菩萨的坐骑,中国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常出现于菩萨像前或香炉上。明清之际用于大门前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更增加了传统门狮的威武之相。中国著名的河北沧州铁狮子其实也是狻猊,那大概算是最大的狻猊艺术了。
标准的“六兽”
北海牌楼上的脊兽,为“一龙二凤三狮子”
斗牛则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最大的特征是额上生有一角,因而俗称独角兽。传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所以人们常把它塑成怒目圆睁的样子,成为勇猛、公正的象征,用于执法衙门前。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戴着这种冠,东汉时期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清代时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则穿着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人们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像。
押鱼传说是海中异兽,能够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置于屋脊,显然是表达人们祈望避免火灾隐患的心愿。
这些螭吻形象怪诞,面目狰狞,民间把这些螭吻分别起了绰号叫作:走投无路、赶尽杀绝、跟腚帮捣、顺风扯旗、坐山观火。最前面一个眼看到了挑檐边上,可不是“走投无路”么!它后面那位还紧跟不放,这还不是把前边的人逼向绝路?后面几个倒是落得逍遥自在,幸灾乐祸。民间智慧真是令人叫绝,这些个外号起得这么活灵活现。
在工匠口里,则称它们为“小跑”,你看这些仙人、瑞兽、猛神,一溜烟地从上往下出溜下来,不是正“跑”着吗?
紫禁城太和殿屋脊的蹲兽为天下之最
蹲兽都是单数的,这是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讲究”,因为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天为阳,地位阴;男为阳,女为阴;阳宅当然要用单数了。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紫禁城里的太和殿,那座殿的殿顶上是十个蹲兽,除上面所说那九个之外,最后还有一个叫作“行什”的神圣,其实,那是一个猴子的形象,带着翅膀,手持金刚宝杵,有降魔之功,排行第十,故名“行什”。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可见的行什仅此一处。太和殿用此等规格,号称“十全十美”。
故宫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除水平正脊外,上下两层共有八条斜向垂脊,每条垂脊上的蹲兽都足足是十个!最前面的仙人骑鸡的后面,按次序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龙和凤就不用多说了,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平民百姓绝对不能用、不敢用,那是有杀头罪过的。即便在紫禁城,也不是所有建筑都用龙凤俱全的装饰,只有皇帝、皇后共同居住的宫中才会龙凤全用。前有仙人引路,后有行什压阵,中间是九位神兽,既彰显了太和殿的不凡地位,也不算破坏“阳数”的“规矩”。
工匠在安装走兽饰件时有句顺口溜:“一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六狻七鱼,八獬九犼十猴。”一口气说下来,好记得多。
仙人骑鸡也有人说是骑凤,但民间称“骑鸡”习惯了,本来作为虚拟禽类之皇的凤凰就有很明显的雄鸡的影子。那么,重脊前为什么要用仙人骑凤?传说春秋时齐泯王一次作战中失利而逃命,结果,前有大河,后边追兵,危急之际,只见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泯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后来人们用此故事制成屋脊蹲兽中的首位,取其逢凶化吉、保佑平安之意。后面的蹲兽一方面起到镇压邪气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人带来平安。
北京紫禁城建筑中的蹲兽用的是最多的,但不同等级、不同用处的建筑,所配备的蹲兽数量是不一样的。一个的、三个的、五个的,种种不一。但并非所有建筑都有蹲兽,有的就一个也不用,这要看具体情形。这里的宫殿屋脊有卷棚式、硬山式、歇山式、悬山式、庑殿式等,所有蹲兽数量除太和殿外,乾清宫用九个,坤宁宫用七个,东西六宫用五个,还有些偏殿只用三个甚至一个。
屋脊之外,牌楼、影壁的顶端也有蹲兽,用法与屋脊相同。
蹲兽因使用而起,后世演变为四重功能
中国建筑有一个特点:它的几乎所有装饰物都不是单纯为了美观来设立的,而是在实用基础上形成,尽管后来有的发展到美观第一、实用第二,甚至只有美观作用,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建筑发展史上找到当初的实用起源。
蹲兽便是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大都为土木结构,木架上覆盖瓦片形成屋脊,屋檐最前端的瓦片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推力;然而它又是铺在最薄弱的挑檐位置,所以要用钉子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这块瓦,只用钉子又容易形成缝隙,下雨时难免漏水,于是,聪明的匠人在钉子上端又加上一个钉帽,对这一钉帽的美化处理就形成了蹲兽。在琉璃瓦坡顶,可以在前檐看到一排这样的圆形琉璃钉帽,而在垂脊,就制成了蹲兽。唐宋时,垂脊还只有一枚兽头,也许是看它太孤单吧,后来逐渐增加数目,明清时形成了前有“仙人骑鸡”领头、后有形象各异的蹲兽紧随的配套系列。
但蹲兽一旦成熟为建筑装饰,就有了等级意义。中国传统社会是个重礼仪和等级的生活空间,所以,蹲兽也被赋予等级标志的“规矩”,民间瓦房,哪怕是连街贯巷带花园的巨型四合院,屋脊也不能用螭吻和蹲兽的,只能用些其他砖雕图案来装饰。
紫禁城后宫井亭脊兽,标志此地规格
有资格使用蹲兽的建筑,只有皇宫、王府、官衙、庙观和其他“敕建”公共建筑,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蹲兽发展到明清成熟阶段,已具有防止雨水渗漏的实用价值、美观可赏的装饰价值、标志等级的伦理价值、祈福纳祥的信仰价值。“小跑”,叫起来亲切,用起来得不慎乎?
最大的正脊螭吻和垂脊戗兽
能够安装“五脊六兽”的高等建筑,屋脊之上不仅仅有“五脊六兽”,在正脊两端还有显得更大的螭吻,是个龙头形象,风风火火的样子,张开大口,吞吃正脊端头。有趣的是顶上还插着一把短剑,据说,这个螭是龙的九子之一,喜张望、好吞噬,人们把它置于屋脊,让它一口咬着屋脊端头,一旦天上打雷起火,有它则可喷水灭火。同时,又担心它跑掉,于是用一把剑将它钉牢。所以,我们在任何一处螭吻都可看到它头上还有一支剑柄,成年累月地在屋顶上插着。
螭吻在很大程度上有鱼的形象痕迹,它是由琉璃砖组合而成,头部最大,用以衔正脊,身部有鱼鳞纹饰,尾部向上翘起。有的两侧各有一只龙爪,太和殿的螭吻则在鱼鳞部位雕有一条完整的小龙。
最大的螭吻当然还属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它高达3.4米,宽2.68米,俨然螭吻之王。其他各殿的螭吻大小不一,仅仅这一项,就够人在紫禁城里寻一阵子的了。
法源寺螭吻砖雕
紫禁城里的螭吻
我国各地的建筑往往有地方特色,正脊上的螭吻也各自有异,有的是整个一条飞龙,有的是文武人物形象,有的是鸟类形象,有的是鱼类形象,有的则方向相反,龙首在外侧,龙尾飞扬。
螭吻固定在横向正脊两端,作用与“五脊六兽”相同,也是同时具有四大功能。要说的是,除了正脊,垂脊的中下端与“五脊六兽”衔接处也以螭形装饰,称为“戗兽”,但却是头朝外的瞭望状,头上有弯角,形象威猛。
北京紫禁城建筑的螭吻、戗兽和五脊六兽虽然数量和体量较大,但都比较庄重正规,花样不多,相比各地其他建筑算是偏于朴素的。而在庙宇建筑中,即便是不用琉璃砖瓦的青砖建筑,也往往在屋脊装饰上弄出许多花样,在北京法源寺、牛街清真寺等处,就能领略到除了正脊螭吻外,脊身也有许多宗教意义的装饰,往往由砖雕为之,至为精美。
至于天高皇帝远的外地,屋脊上的装饰就更是一言难尽了。广州、江南、山西一些建筑正脊上的装饰花样繁多,而且五彩缤纷,活泼有趣,有极多的创造,甚至在屋脊上雕塑整台历史故事。江南建筑垂脊往往形成夸张的飞檐,特别适宜用脊兽装饰。广东等地在岭南文化熏陶之下的建筑,屋脊装饰极尽工匠能事,砖雕、灰雕、陶瓷等几乎什么手段都能搬到屋顶上去使用。广州著名的陈家祠,屋脊美化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东岳庙巨大螭吻有一人多高
花市火神庙殿顶琉璃火焰,乾隆乙未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