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升你分析问题的能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e、随机应变的魅力之光

随机应变是一种广泛适用的分析问题技巧。不论国事、家事,不论军事、外交,都可以随时采用适宜的对策去处理各种问题,其特点是不拘一格,不择手段,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机变策略。

分析问题有时也要看行动。问题是千变万化的,人的行动也应该学会随机应变。

一、分析问题的随机应变法

康熙六年(166年)玄烨十四岁,按照规定,他可以亲政了,但鳌拜不但没有丝毫收敛,更加变本加厉。苏克萨哈一向鄙视鳌拜,不甘心与其同流合污,但又见其势大,无法与之抗争,便于皇帝亲政之后的第六天,上疏请求隐退,以“得以生全。”苏克萨哈上疏的目的,一则表明鳌拜专横,自己不得不隐退;二则试图以自己的隐退迫使鳌拜、遏必隆也相应辞职,交权归政。鳌拜自然明白苏克萨哈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编造苏克萨哈“不欲归政”等大罪二十四款,将其拘捕入狱.要处以极刑。决定之后,向皇帝奏报,康熙“坚持不允所请。”鳌拜竟“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后,仅将榤刑改为绞刑,处死了苏克萨哈。

鳌拜冤杀苏克萨哈之后,专权作恶,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鳌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严重威胁,但鳌拜羽翼已成,大权在握,措置不当,很可能激成巨变。少年皇帝康熙在与祖母密商之后,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不露痕迹地为铲除鳌拜集团进行准备工作。

玄烨对权奸鳌拜先是采用“欲擒故纵”的麻痹战术。他给鳌拜父子分别加封“一等公”、“二等公”的封号,以后又分别加了“太师”、“少师”的封号,使他们位极人臣。

]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内秘书院侍读熊赐履上疏言:“朝政积习未除,国计隐忧可虑,”并引用“天下治乱系帝相”一语,点明关键在于鳌拜其人。玄烨理解这是满汉大臣的共同心声,但他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便假意斥以“妄行冒奏,以沽虚名”,并声称要给予处分,借以麻痹鳌拜。到康熙八年(1669年),玄烨与鳌拜的矛盾日益激化。鳌拜自恃位高权重,经常借故不上朝,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事无大小,必先向他报告,不准自行启奏,有一次,鳌拜称病在家,玄烨便前去探视。御前侍卫和托发现鳌拜神色反常,便迅速走到鳌拜床前,揭开席子发现一把匕首。鳌拜惊慌失措,玄烨却毫不在意地说:“刀不离身是满人的故俗,不足为怪!”当场稳住了鳌拜。但康熙也进一步看清了鳌拜心怀不轨的丑恶面目,便加紧了除掉他的进程。

与此同时,玄烨在组织上也悄悄进行了安排。当时,皇宫侍卫完全由上三旗承担,但在上三旗中,鳌拜势力已占绝对优势,已不足依靠,于是,玄烨特选忠实可靠一批少年入宫,以“练市库戏”(满语:摔跤)为名,另外组成一支更为可靠的卫队——善扑营。这些少年都是贵族子弟,每天和少年皇帝在一起练摔跤,并未引人注意。到此,玄烨认为剪除鳌拜时机已经成熟了。

行动之前,康熙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先后派出京城,以削其势。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玄烨亲自向善扑营做了动员部署。他面问众人:“汝等皆朕股肱者旧,然则畏朕欤,抑畏拜也?”众少年开声回答:“独畏皇上!”于是,玄烨宣布了鳌拜罪状,召鳌拜进宫,“立命擒之”。玄烨未动一刀一枪,除掉了权奸,震动了朝野。后人对年轻的康熙皇帝如此机智果断,由衷赞赏。

康熙除鳖拜,鳌拜当时已是权倾朝野,不仅权力极大,而且朝廷内外遍布眼线,康熙的举手投足都在鳌拜的掌握之中,如若措置不当,很可能激成巨变。

康熙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是顺势应变,加封鳌拜父子“一等公”、“二等公”、“太师”、“少师”等封号;二是对鳌拜的倒行逆施视而不见,假装糊涂,故意错解,三是悄悄组织自己的势力:以练“布库戏”为名,另外组织一支更可靠的军队——善扑营。组织这支军队的妙处在:①少年贵族子弟,在年龄上不引人注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②练摔跤,在满族是正常活动,从形式上不引人注意。③以摔跤的名义揭鳌拜,胜可进、败可退,应变自如。

因此,玄烨未动一刀一枪,除掉了权奸。

二、分析问题的乘势应变法

项羽自从彭城大败汉军以后,亲率大军长驱直入,向荥阳以南的京邑和索亭之间打来。汉王刘邦见楚军势大,先是坚守不出,后又派精兵突袭楚营,双方互有胜负。结果,两军在荥阳以东,形成对峙之势。汉王采取避实就虚的方略,由刘邦亲守荥阳,以少数兵力拖住项羽;一面采纳韩信的建议,派韩信率汉军主力北上,进攻赵、代,讨伐燕国,并向东平定齐地,向南切断楚军粮道,继而形成对楚军的合围。

这年间九月,韩信大军首先在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大败代军,俘虏了相国夏说。赵歇和陈余得到消息以后,立即在井俊口(今河北井陉)屯集20万重兵,严阵以待。韩信破代以后,刘邦把他的精兵调回荥阳,抗拒项羽,这一来使得韩信兵员大减,只有数千之众。并陉口是太行山的险要关隘之一;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当时形势不利于韩信。

赵国的谋臣、广武君李左车认为,韩信、张耳乘胜来攻,锐不可当,但是井陉口道路难走,车不能并行,骑不能成列。韩信要通过这数百里狭窄山路,辎重必然远远落在后面。于是,他向陈余建议:“如给我三万精兵,从小道截断汉军给养,你则深沟高垒,不与汉军交战。这样汉军欲战不能,欲退无路,不出十日,汉军必败无疑。斩韩信、张耳头颅就在今日,失此良机,我们反为其败。”

陈余原是个书呆子,本不懂用兵之道,他对李左车的建议很不以为然,说:“我本仁义之师,不尚诈谋。韩信所部,号称数万,实则几千,而且远道至此,定很疲惫。这区区敌众,若不敢抵,诸侯一定笑我怯懦,随时会来攻我。”

早有探子报知韩信,他心下暗喜,便大胆在井陉口30里处扎营。时至夜半,韩信开始点兵,先精选轻骑二千人,各带汉军旗帜,抄小路进发,隐蔽在赵军营旁山上。韩信吩咐这些士兵说:“如果赵军见我军退却,必会倾巢而出,追杀我军。这时,你们立即冲进赵军营寨,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号。”然后命令副将给大家分发干粮,让他们先垫垫肚子,并很自信地说:“大破赵军之后,再请大家饱餐一顿。”众将将信将疑。韩信再派精兵一队作为前锋,出井陉口,背临绵曼水,面向赵军阵地,摆开了阵势。

赵军抢占井陉口有利地形,想与汉军主力决战;今见汉军背水为阵,陈余不由得哈哈大笑:“背水为阵,只可进,不可退,此乃兵家大忌。破汉军,斩韩信,就在今日!”传令三军做好攻击准备。

天刚蒙蒙亮,韩信亲率人马,高举大旗,擂起战鼓,杀出井陉口。陈余大开营门,挥兵出战。两下交锋,赵军仗着人多势众,拥上前,来围韩信。韩信急命抛弃帅旗,扔掉战鼓,往回便退。陈余挥兵拼力追杀,就连据守大营的赵兵也想乘势邀功,竟把赵王歇也拥了出来,掠取汉军旗鼓,洋洋得意,哗声如雷。

韩信退至绵曼水边,传下命令:“决一死战,后退立斩!”汉军将士见前有河水,后有追兵,已无路可退,便拼死求生,回头奋力苦战。两军从早晨直杀到中午,仍不分胜负。陈余恐部众饥饿,不能再战,便传令回营。不料到了半途,望见营中全是汉军旗号,他惊叫一声:“怎么大营被汉军夺去了!”赵军顿时惊慌失措,一下乱了阵脚,争相逃命。陈余哪里喝止得住,虽然杀了一些逃跑的士兵,也无法挽回败局。汉军两面夹击,越战越勇,一战生俘赵王歇,陈余也被乱兵所杀。

井陉口一战,汉军大获全胜,将领们纷纷向大将韩信祝贺。他们问韩信:“兵书上明明写着‘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泽’。行军列阵时,有后方应靠近山陵,前右方应临近水泽,按照‘背山临水’的原则部署兵力。但大将军不照兵法行事,却让我们背水为阵,并蛮有把握地说‘破赵会食’。结果真就获胜,道理何在?请将军明示。”

韩信笑着回答:“这何尝不是兵法?兵法中有这样的话: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这支队伍并非训练有素,若放在方便之地,一遇挫折必定清散,惟置诸死地,使他们人自为战,方能勇气百倍,无人可当。”诸将听了,无不钦佩。一致称赞韩信善于出奇制胜,他采用的战术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

“韩信背水破敌”,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采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乘不利之形变有利之势,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此战中,韩信方有三不利:一是兵力不利,人员比对方少;二是地形不利,对方抢先占有了有利地势;三是兵士素质不利,“队伍并非训练有素”。

韩信此战获胜的原因有四:一是对方统帅不懂用兵之道。二是韩信派精兵隐蔽在敌方营旁伺机而动造成前后夹击的形势。三是韩信背水布兵使三不利变三有利。因为死地布兵,没有退路。摆在士兵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杀死敌人二是被敌人杀死。于是地势变成了催人奋进的战鼓,不利变有利。地势使兵士,个自为战,勇气百倍,弥补了兵员不足和素质欠佳的弱点。四是韩信自信地说:“大破赵军之后,再请大家饱餐一顿”,统帅的自信从士气上为士兵壮了胆,增强了士兵的必胜信念。

总之一句话,韩信取胜的原因就是因为能够因时、因地、因人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战略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