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分析问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心态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碎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着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原,春雷一动,不拘发生。”
分析问题,也如作诗一样,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稳健的气质,宽广的胸怀,然后才可以高屋建瓴,俯瞰茫茫人寰;洞幽烛微,拨开重重迷雾;使智慧之泉如高山飞瀑沛然涌流;使应变之力如长江大河永不枯竭,这样才可以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才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永远身居最高层。
一、冷静的心态
分析问题,要有一个冷静的心态。即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发生何种问题,都能稳如泰山,不急不躁;决不能心血来潮,盲动蛮干,贸然行事。所谓“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民国初建,袁世凯攫取了大总统宝座之后,整日为自己是不是“真龙天子”而心烦意乱,坐卧不安。
一天晌午,天气异常闷热,袁世凯睡意正浓,朦胧中似觉口渴难忍,喊了声“倒茶来!”侍女闻声忙将茶献上,不料袁世凯翻了个身又呼呼大睡起来。侍女不敢打扰,转身退下,一不小心将茶杯摔破。这只茶杯乃袁的心爱之物,侍女知道闯了大祸,害怕得要命,转念又一想,反正事已至此,何必慌张。她静了静自己的心态,想出了一套说词。
袁世凯一觉醒来,得知心爱的宝杯被摔破,非常生气。侍女装出很害怕的样子,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回话道:“奴婢闻听大总统要茶,忙将茶奉上,岂料进屋一看,着实把奴才吓了一跳,只见大床上卧着一条大龙,故而失手打坏了宝杯,奴婢该死,奴婢罪该万死!”袁世凯听她这么一说,转怒为喜,满脸堆笑,挥挥手让侍女退下,没给任何处罚。
这套说词,妙在“只见大床上卧着一条大龙”,“一条大龙”既顺应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又可以顺理成章地人见龙害怕而失手,故打坏了宝杯。因而袁世凯转怒为喜,侍女躲过了一场杀身大祸。
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在小说《镀金时代》里揭露了美国政府的腐败和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小说引起了轰动,在答记者问时,马克•吐温说道:“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此话一出,各报转载,全国哗然,外国报刊也刊登了这则消息。
美国国会议员暴怒起来,群起围攻马克•吐温。他们认为这是人身攻击,坚决要求马克•吐温公开道歉,否则将采用法律手段以中伤罪起诉。
对于国会议员的群起围攻,马克•吐温经过冷静思考后,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致联邦议员的“道歉启事”:“日前鄙人在酒会答记者问时发言,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恰当,而且不符合事实。故特此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这一段“道歉启事”登出之后,轩然大波突然风平浪静。不难看出,前一句话说“有些是”,因其未指出谁是,故议员人人自危。后来改为“有些不是”,议员们自然都认为自己不是,再去纠缠,不是自找屎盆扣吗?只有在冷静的心态下思考问题和对待问题,才能想出绝妙的措词。
二、平和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出人意料之外的。越是这种情况,越需要一种平和的情绪,做到泰然处之,才是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只有心绪平和,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只有冷静地思考,才能做出相应稳妥的决策来,使问题得以妥善处理。
汉高祖从讨伐陈稀的军中归来,到达京城,见韩信已被处死,又是高兴又是怜惜,问道:“韩信临死时说了些什么?”吕后说:“韩信说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高祖说:“那家伙是齐国的说客。”于是下令到齐地捉拿蒯通。
蒯通抓来后,皇上问:“你教唆过淮阴侯谋反吗?”蒯通回答说:“是的,我原本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自寻死路,落得如此下场。倘若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么能够杀掉他呢?”皇上发怒说:“烹煮死他!”蒯通说:”“我真冤枉啊!”皇上说:“你唆使韩信谋反,有什么冤枉?”蒯通回答说:“当初秦朝的法度败坏,政权解体,山东地方大乱,英雄豪杰蜂起。秦朝失去了它的帝位,天下的英雄豪杰都起来追求它,那些本领高强,行动迅速的人,谁不想抢先得到它。盗跖的狗对着唐尧狂叫,不是唐尧不仁,只是由于他不是狗的主人。那时,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当时天下磨快武器,拿着利刃,想做陛下所做的事情的人多得很,只不过能力不够罢了,您能够全部煮死他们吗?”高帝说:“饶了他吧。”于是赦免了蒯通。
蒯通在生死关头,能够镇定自若,抓住天下初定时高祖欲笼络人心这一心态来为自己开脱,保住了性命,尤以“跖之狗吠尧”一句最生动有趣,一语双关,既暗指韩信反叛有罪,自己唆使他反叛出于当时的局限;又讨好高祖,说他如帝尧般英明。本意是讨饶但情绪镇定,思考冷静,话说得乖巧,所以,高祖饶了他。
蒯通是自己处于生死关头,能够镇定自若,为自己开脱,保住了性命。这是一种置身事中时分析问题的情绪。而置身事外的,分析问题更应该心平气和,急躁、冒进的做法是很容易把问题搞砸的。
尉迟敬德仗着自己有功而骄傲放纵、盛气凌人,招致同僚不满。曾有人告他谋反。李世民知道后,问尉迟敬德是否当真,敬德说道:“臣跟随陛下讨伐四方,身经百战。如今幸存者,只有那些刀箭底下逃出来的人。天下已经平定,反而怀疑起臣下会谋反吗?”说着把衣服脱下扔在地上,露出身上的累累伤痕。李世民感动得老泪横流,用好言好语安慰他一番。但敬德的骄纵一点未改。
一天,尉迟敬德在太宗举行的宴会上与人争论谁是长者,一时火起,殴打了任城王李道宗,弄瞎了道宗的一只眼睛。皇上见敬德如此放肆,十分不悦而罢宴。李世民对敬德说:“朕要和你们同享富贵,然而你却居官自傲,多次犯法。你可知古时韩信、彭越为何被杀?那并不是高祖的罪过。”敬德这才有点害怕,有所收敛。
李世民在处理尉迟敬德的问题上表现了一代明主的智慧、德行,而唐代宗在处理女儿女婿的家庭口角中,则更胜人一筹。
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有一次郭暧与公主口角,公主不甘示弱。郭暧说:“你依仗父亲是天子,我还不爱当那个天子呢。”公主听了大怒,赶紧乘车回宫告诉了父亲。
唐代宗听后责备升平公主说:“此中道理,非你所知。他父亲执掌我朝兵权,他想当天子早就当上了,夫妻间气头上的话怎能当真?”然后安慰公主一番,叫她回去了。郭子仪听说了,把郭暧绑了起来,带他上殿去请罪。代宗见状,说道:“民间有句谚语说,‘不痴不聋,不当家翁。’儿女闺房里的事情,不值得一听。”
郭子仪带回郭暧,打了他几十大板,公主见了,哭哭啼啼替郭暧求情。从此二人和好,倍加恩爱。
三、稳重的气质
处理问题,不论是置身事外,还是置身事中,不论是对上级还是对下属,都应该不卑不亢,保持一种成熟的态度和稳重的气质。
当然,这种稳重的气质,不是傲慢,不是目无尊长,更不是目无法纪。它是一种精神,一种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是一种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旺盛斗志、不断进取的精神,是一种既不怕担责任,又不推卸责任,既不奴颜卑膝,也不盛气凌人的品质。
深圳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袁庚,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善于同外商斗智周旋。一次,袁庚出访某国,与某财团谈判,要在蛇口工业区合资经营新型浮法玻璃厂。对方恃其技术设备先进的优势,向我方漫天要价,谈判陷入僵局。
一天,某财团所在的市商会邀请袁庚发表演讲,袁庚欣然前往。他在发表演讲时,若有所指地说:“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将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的生产技术无条件地贡献给人类,而他们的后代子孙从未埋怨他们不要专利权是愚蠢的;相反,却盛赞祖先为推进世界科学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中国在与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并不要求各国无条件地让出专利权,只要价格合理,我们一个钱也不少给……
袁庚不卑不亢的精彩演讲,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也促使这一财团在以后的谈判中,愿意降低专利费与我方携手合作,双方由此达成了近亿美元的合作项目。
袁庚的演讲,是在对方恃其技术设备先进的优势,向我方漫天要价的情况下发表的。演讲态度不卑不亢,演讲辞有理有据。面对待其技术先进而傲气凌人的对手,表现出了轩昂稳健的气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宽广的胸怀
处理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这一点上,不论是对亲人、对朋友,还是对陌生人或对仇人都应该做到能容人时则容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据记载,这四个人的门客有时多达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投到门下,他们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他们以养士而著名,也因养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国家。要养士就要有大度的性格,容人的雅量,不然则会所养非士。在这一方面孟尝君容人、容才的度量就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孟尝君的一个门人与孟尝君的夫人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作为您的手下亲信,却背地里与您的夫人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你把他杀掉。”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就相互喜欢,是人之常情。这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夫人私通的人,对他说:“你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卫国的君主与我是好朋友,我给你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角,希望你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为卫国国君效劳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受到重用。
古语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而孟尝君却能容忍偷妻者,其度量可谓大矣!可是,物有所施,亦有所报。
后来齐国、卫国的关系恶化,卫君很想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进攻齐国。那个与孟尝君夫人私通的人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荐给您。我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杀马宰羊,进行盟誓说:‘齐、卫两国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运就和牛羊一样。’如果您联合诸侯之兵进攻齐国,这是您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并且欺骗了孟尝君啊。希望您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您如果听从我的劝告就罢了,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热血洒溅您的衣襟。”卫君在他的说服和威胁下,终于没有进攻齐国。
如果当初孟尝君听信了别人的话把那个与夫人私通的人杀了,又有谁能站出来阻止卫国对齐国的进攻呢?看来是孟尝君的宽容感动了那个与妻子私通的人,所以这个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劝阻这场战争。这难道不是孟尝君宽容性格换来的结果吗?
@ c、分析问题时应具备的语言技巧能力
语言技巧的能量是无穷的。“一言可丧邦,一言可兴邦”。“一句话说恼,一句话说笑”。
语言技巧的应用是广泛的。从治国安邦到婚姻嫁娶,从外交谈判到日常生活,不论处理什么样的问题,都需要善用语言技巧。因此,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首先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一、分寸技巧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分寸,说话有说话的分寸,分析问题有分析问题的分寸。大凡在事业上行得通,在社会上吃得开的人,都是分析问题有分寸的高手。
对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这就是一种分寸;一个问题,有多个侧面,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它自己的分寸。商场如战场,有些人能应付自如,是他们把握了“分寸”;官场多危艰,有些人却游刃有余,是他们会运用分寸艺术。
然而,生活中也有那么一些人,在所要处理的问题已近圆满之时,却因一念之差或一语之失而功败垂成;还有一些人,虽然问题已经处理完了,却还嫌不够完美,以致画蛇添足;更有那么一些人,尽管想处理的问题如愿以偿,却给人留下了说话没有分寸,不知深浅的印象……
实际上,会分析问题与不会分析问题的差别到底有多大?是千里之遥?还是毫厘之异?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分寸”之间。只要掌握了分寸,即使千里之别,经过恰到好处的沟通,也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倘若把握不好分寸,毫厘之差,也可能因言语有失,沟通欠妥,而谬以千里。为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善于把握好分寸。
二、说理技巧
分析问题经常要用到说服技巧,说服技巧源于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力量,主要靠严密的逻辑来说服人,有理有据,才无懈可击,才具有无可辩驳的效力。
分析问题时如果阐明利弊得失,指明方向,对方是很容易被说服的。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攻郑,兵临城下。郑文公选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当时,秦军驻于城东,晋军扎营城西。于是烛之武趁夜从城上缒下墙,来到秦国军队的营门前放声大哭。秦穆公听说此事,让部下把他捉来,盘问他为何大哭。
烛之武说:“老臣哭郑,也哭秦。郑国灭亡在所难免,并不可惜,可惜的是秦国呀!”接着烛之武分析说:“秦晋合兵攻郑,就是胜利了,对于秦国也是无益而有损。因为秦国在晋国的西面,与郑国相隔千里,无法越过晋国占领郑国的一寸土地。而郑国和晋国相连,胜利后领土必然全部归晋。而现在秦晋两家本来势均力敌,可是晋国若得到郑的地盘,力量就会大大地超过你们。且晋国历来言而无信,这些年他们天天扩军备战,今日拓地于东,灭郑;它日必然会拓地于西,攻秦。君不见,晋国假途伐虢的历史教训吗?”
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如梦方醒,就接受了郑国愿做未来“东道主”的条件,于是背晋而盟于郑,除留下三员大将领兵两千帮助郑国守城外,秦穆公带领主力悄悄地班师回朝了。晋国军队自觉孤掌难鸣,也只好撤兵回国去了。
烛之武以利弊得失说服了秦穆公班师回朝,齐国的鲁仲连用同样的方法说服了燕军,收复了聊城。
据说田单用计打败燕军后,收复了齐国丢失的七十多座城邑,只有一座叫聊城的没有收复。鲁仲连告诉田单,他有办法拿下聊城。田单问:“凭什么攻取?”鲁仲连笑着回答说:“只需要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够了。”
于是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用箭射进聊城,守城的燕兵把信交给了燕将乐毅。信中写道:“聪明的人见机行事,勇敢的人不怕死而怕留下不好的名声,忠臣之士不怕死在国君之前。我听说齐国为了报燕国攻打齐国之仇,要不惜一切代价攻打聊城,现在聊城城内已无粮草,杀人而食,烧人骨做饭,可是将士们却毫无叛变之心,这真像是孙膑、吴起的军队啊!这样的军队能无敌于天下的!所以我为您着想,不如收兵离开聊城,率领军队回燕国见燕王,燕国现在正被赵国围困,情况危急。燕王看到您保全了军队与战车,一定会十分高兴;百姓见到了您,会如见亲生父母;朋友见到您,会拉着您的手臂而称赞您的功劳。这样您就上可以辅佐君主,控制群臣;下可以安抚百姓,整理秩序。您受到重用后,就可以在燕国掌权,既有名又有利,何乐而不为呢?但愿您能仔细考虑,选择正确的做法。何必死守聊城不放弃呢?”燕将看完鲁仲连的信后,连夜撤离了聊城。
一个事关胜负的战争问题,只用一封短信便被处理掉了。可见分析问题确乎需要一些技巧,包括晓以利害的心理战术。
三、曲直技巧
分析问题时,有时要直言其事,有时需曲道而行。在充分掌握对方情况的前提下,可以抓住要害单刀直入,直接接触问题的实质,使对方失去平衡;曲言是把大道理包含于不显露的语言之中,让对方去领会。同直言相比,这种方法可以给对方留下思考的余地,也为自己留下回旋的空间。
四、虚实技巧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是处理政治问题、外交问题和社会问题惯用的手段。
和人谈话,如果对方一开始就说谎并且被察觉,就会以为后面说的都是谎话。反之,如果一开始说了真话,并且印象很深,那么后面即使说了谎,也往往被认为是真话。现代心理学中把这个称为“先入为主”。灵活运用这一效应分析问题,就会收到虚实掩映以假乱真的效果。
五、劝导技巧
分析问题,常常需要一些劝导功夫,所谓劝导就是规劝、引导。用这种技巧处理问题,更容易使人欣然接受。
劝导技巧的基本运用方式是以理劝导和以情劝导两种。下面分别以实例来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的异同和实战方法。
1、以理劝导来处理问题
用以理劝导法去处理问题,大前提是必须具有充足的理由,然后是劝导者的语言循循
善诱,以理导入,再以理结尾,使听者有茅塞顿开之感。
1946年11月的一个傍晚,毛主席在延河边散步的时候,对负责中央机关和中央首长警卫工作的方志纯说:“同志们的情绪怎么样?”
方志纯同志知道,毛主席问的是大家对撤离延安的看法,便如实地向主席反映说:“部队有情绪,大家都不愿离开延安。同志们认为,丢掉延安影响不好。”
“有什么不好?有什么舍不得?不就是几眼窑洞、坛坛罐罐嘛?”毛主席轻松地笑着说,“我们是丢块骨头换块肥肉!”方志纯疑惑地望着毛主席。毛主席解释说:“我们放弃贫瘠的延安,让罗贵波同志在晋东搞到一块肥肉。这不是丢块骨头换块肥肉?”毛主席幽默地补充说,“不过,延安可是块硬骨头罗,胡宗南想啃这块骨头,搞得不好,可要崩断他的牙齿,或是卡住他的喉咙呢!”
听着毛主席的精辟的分析和妙趣横生的比喻,方志纯同志很快就明白了。
“我们准备放弃延安,引胡宗南进来。当然,还要做好同志们的工作。要告诉同志们看得远一些,想得透一些。”毛主席接着说。方志纯想到放弃延安,胡宗南一进来,延安可就要遭受蹂躏了,不由得愤愤地骂了一声:“这该死的胡宗南!”
“怎么,你不喜欢胡宗南?”毛主席笑着问他,“你不喜欢胡宗南来延安城?”“当然不喜欢!”方志纯不假思索地说,“您也是不会喜欢胡宗南来延安城的。”
“不,我喜欢。我巴不得他早点来,来多一点人才好呢!”毛主席爽朗地笑起来,接着,他略带忧虑地说:“胡宗南如果是聪明的,就不会来;如果是愚蠢的,就肯定会来。他要真不来,我就要想办法请他来呢。引胡宗南进来,为的是关起门来打狗。”方志纯领会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意图。
“此仅其一。”毛主席指出,“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要牵制敌人,牵着胡宗南的鼻子,让他按我们的意图走。胡宗南进边区后,我们不要立即切断他的后路,要让他多进一点。同时,也不要急着打他,要拖住他,打蘑菇战。要知道,胡宗南可有三十万兵啊,拖住他,就可以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
啊!原来是为了实现刘邓大军的战略转移,为了解放战争的全局,毛主席宁愿自己多拖住些敌人,以减轻战友的负担。方志纯又一次对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敬佩不已。
对战士们的情绪问题,毛主席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谈笑间竟处理得顺风顺水。
2、以情劝导来分析问题
用以情劝导的方式去分析问题,是劝导者以对方的某种感情关系为切入点,然后再进一步扩展开思路,向对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诱导,以感情感化对方,从而达到分析问题的目的。
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立太子丹,即为孝成王。时孝成王年少,母亲赵太后掌管朝政。次年,秦国攻打赵国,一连攻占赵国三座城池,情势十分危急。赵国无奈,只好向齐国求救。齐人说:“一定要用长安君(赵太后少子,长安君是他的封号)做人质,方可出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不耐烦了,对身边的臣下说:“有人再提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的,老妇一定唾他一脸唾沫!”
左师触詟说他愿见赵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他来见。触詟先说自己有腿脚毛病不能快步行走,请太后见谅,接着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太后的气消了不少。然后对太后说:“臣有一个儿子名叫舒棋,他年龄最小而又偏偏不成器。臣老而无用了,内心非常怜爱他,希望能安排他当一个宫中的卫士,为保卫王宫出把力。臣想趁自己还没进棺材之前把他托付给您,亲眼看见此事办成,就幸运得很了。”太后笑道:“男子汉也疼爱小儿子吗?”触詟回答说:“比妇人还要厉害。”太后不示弱,说:“不,妇人更厉害。”触詟说:“我认为您爱女儿燕后超过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如爱长安君爱得深。”触詟说:“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应该替他们作长远打算。太后送女儿出嫁时,哭哭啼啼,这是因为想到她要离家远嫁,不觉哀怜她了。嫁过去以后,不是不想念。但是在祭祀时却祷告说:‘即使想家,也一定不要让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从长远打算,希望燕后的子孙后代世世为王吗?”太后说:“是的。”
触詟接着又问:“从现在往前推算,赵孝成王、惠文王、武灵王以前赵国国君的子孙现在有封侯的吗?”太后肯定地说:“没有。”触詟说:“这些事实说明,他们当中遭祸早的,祸患及于自身;遭祸晚的,祸患及于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得到封侯的都不好吗?不,这是因他们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却执掌着国家的大权。今天,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封给他肥沃的土地,多给他贵重的器物,不趁此时让他为赵国立功,一旦太后您不在,他就无法保持自己在赵国的地位了。”太后恍然大悟,说:“好!这事交给您办了,任凭您派遣他到哪儿去都行。”于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要求满足了,出兵救赵,秦军不战而退。
一个事关国运的问题由此而得到了解决。
元朝初期,有一位著名的女书画家管道升,与她的丈夫赵孟頫齐名。
赵孟頫官运亨通,官至翰林学院士承旨。他一朝得志,便想纳妾,但又担心管道升不满,便写了一曲来试探管道升。
“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道升看到后,也写了一曲以表达自己的看法。“你依我依,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俩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此曲温柔委婉,极为形象地表达了管道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曲中既没有表现出忿懑怨恨,也没有乞求怜悯,而是用她的一片深情来打动丈夫的心。看了这首曲,赵孟頫深为感动,便不再提纳妾的事。
可见,必要时用以情劝导方法分析问题也不失为上策。
六、反驳技巧
反驳是反对并批驳对方观点的语言技巧,反驳的技巧很多,如:针锋相对,言顺意逆、攻守易位、陷敌两难等。运用这一技巧分析问题,有时也会收到预期效果。
分析问题时,为了驳倒对手,往往提出一个只有两种可能性的前提,迫使对方在两种可能性中加以选择。实际上对方无论选择哪一种,推出的结论都对对方不利。这种使对方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叫陷敌两难法。
中世纪的神学家声称:“上帝是万能的。”当时有人问:“上帝是否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
这个问题神学家无法回答。如果说上帝能创出这块石头,那么,连这块石头也举不起的上帝,怎么能说是万能的呢?反之,如果说上帝创造不出这块石头,那同样说明上帝不能称为万能的了。
在美国总统大选前夕,形势对林肯十分不利。其对手民主党在南方蓄奴州的选票万无一失,只要争取到不多的几个北方州,就可稳操胜券。
民主党内的候选人是道格拉斯。如果想战胜道格拉斯,首先必须制造民主党内部的不和。于是,林肯在一次辩论时,向道格拉斯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在未成立州的美国领土之内,人民是否可以合法地把奴隶驱逐至界外?”
这是一个十分难答的问题。如果道格拉斯作肯定的回答,就会失去南部各州的支持;如果作否定的回答,又会失去北部各州的支持,包括他的本州伊利诺州在内。
道格拉斯在他本州民主党的压力下,便作了肯定的回答。结果激怒了南方民主党人。他们决定取消对道格拉斯的支持,另外组党。这样,民主党就宣告分裂,南方民主党也选出了自己的候选人。
恩格斯曾经批判杜林歪曲马克思的《资本论》:“如果杜林先生仍旧硬说,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用通常的话来说,是资本赢利’,如果肯定马克思的整个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那末只可能有两种情况:或者他一点也不懂,这样,对这本书的内容一无所知,却要加以诋毁,这可需要极端的厚颜无耻才行;或者是他都懂,这样,他就是故意捏造。”杜林如果说他不懂,就得承认自己厚颜无耻;如果说他都懂,就得承认故意捏造,进退维谷,左右两难。这样一来,恩格斯很容易就达到了批判杜林的目的。
七、幽默技巧
幽默谈吐,不仅能反映出雄辩的口才、敏锐的聪慧和机智,而且也能表现一个人的胸怀和大度。
不论是平时为人处事,还是涉足各种社会问题;不论是面对生活的尴尬和困窘,还是面对各种斗争的磨砺和挑战,幽默均能将其化解为一种人生的洒脱和胸怀的坦荡。
与人交往时,幽默的谈吐可使你坦然面对人生的得失和沉浮。
陷入尴尬时,幽默的谈吐可以自我解脱,轻而易举地走出苦恼与难堪。
遭人揶揄时,幽默的谈吐微笑反击,既可入木三分,又能轻松摆脱嘲弄和贬损。
总之,幽默既是一种口才,又是一种机智,一种胸怀。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幽默会像缕缕春风,催开尘世上的每一张笑脸,催开那些陷入问题之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灵之花。
@ d、何为谋略之能
谋略,是人们十分熟悉而又非常崇尚的字眼。自古以来,它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伴随着人类的思维发展,有多少人为思奇谋,想良策而绞尽脑汁,又有多少人为一个个妙计的付诸实施而鞠躬尽瘁,英勇献身。
一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谋略的创造史和谋略的实践史,它无时无处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从战天斗地、赢得生存,到国家的治理,民族的振兴;从统军作战、克敌制胜,到发展经济,商品经营;从人际交往、外交活动,到统御之术,体育竞争……一个高明的韬略所起到的作用和带来的影响,常常无法以物质的价值和能量去加以衡量。所以分析问题不但要注意语言技巧,还要多多运用谋略技巧。
一、顺势而为的分析问题方法
历史的潮流,不是哪个人可以逆转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顺应历史潮流。
在每一个历史时代,个人总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特征密切联系。人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社会历史生活环境。个人的行为动机和目的是由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个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追求社会对自身的认可和肯定,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创造历史,这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但一个人能否创造历史,实现自身价值,关键就在于他能否顺应历史潮流,作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历史的逻辑是理性和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背历史规律,注定只能是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甚至了无痕迹。
林彪事件以后,邓小平曾两次写信给毛泽东。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就同年8月3日的来信作了如下批示:请总理阅后,交江主任印发各同志。邓小平同志所犯错误是严重的。但应与刘少奇加以区别:(一)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整他的材料见两条路线、六大以来两书。出面整他的人是张闻天。(二)他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三)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除此以外,进城以后,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没有做的,例如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他没有屈服于苏修。这些事我讲过多次,现在再说一遍。
毛泽东这段批语对邓小平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尽管这种肯定是以邓小平所谓“所犯错误是严重的”为前提,但毛泽东以绝对的权威,“解放”了“中国第二号走资派”。在被打倒了七个春秋后,邓小平的政治命运又一次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携带家人离开了江西南昌——他们一家在那里度过了三年半的监禁生活,回到北京,恢复了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但是,事情仍未到此为止,毛泽东还要委以邓小平更大的责任。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在提出要全军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的话题之后,毛泽东宣布了重要决定:“现在,请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发过通知,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我想政治局添个秘书长吧,你不要这个名义,那就当个参谋长吧。”毛泽东接着说:“我们现在请了一个参谋长。他呢,有些人怕他,但他办事比较果断。他一生大概是三七开。你们的老上司,我请回来了。政治局请回来了,不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
毛泽东又转身对旁边的邓小平说:“你呢,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过去的缺点,慢慢改一改吧。”
毛泽东顺势择人,在局面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大胆起用邓小平,不能不说是高明的一着棋。邓小平在协助周恩来主持工作期间,对各方面进行了整顿,强调抓生产,使国民经济在各方面都有了起色,同时平反了一部分冤假错案,解放了一批老干部出来工作,遏制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行为。
毛泽东对起用邓小平这一问题,显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二、借力打力的分析问题方法
借力打力,是借外部力量来打击对手的一种分析问题的谋略。
借力打力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自己力量不足,还要打击对方,就只得想办法借外部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想打击或铲除对方,还不想让对方知道是自己干的,就得借外部力量实施自己的计划。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军进攻韩国的上党地区。韩国是个小国,无力抵抗,眼看上党就要朝不保夕。此时上党守将冯亭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派使者前往赵国,对赵孝成王说,韩国守不住上党,打算归顺秦国,但上党守军和百姓憎恶秦王,爱戴赵王,因此韩国愿将上党地区的17座城镇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听说韩国愿将如此广大的地区拱手相送,非常高兴,当即命令赵胜去接受冯亭的17座城镇。
于是,秦赵之间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
格林的童话中,有一个聪明的小裁缝,他被国王派去对付森林里的两个无恶不作的巨人。小裁缝凭力气是打不过两个巨人的,但又不能违抗王命。看来,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这可怎么办?小裁缝自有妙招。他进入森林之后,发现两个巨人躺在一棵大树下睡觉,就捡了很多石头爬到那棵树上。小裁缝从大树上向一个巨人的胸膛上扔石头。那巨人被惊醒,推了同伴一把说:“你干什么打我?”“你在做梦吧?”同伴回答后两人接着又睡。过了一会儿,小裁缝又向第二个巨人的身上扔石头,如此反反复复。两个巨人都以为是对方在干扰自己的美梦,非常愤怒,动手撕打起来,直打得精疲力尽,双双倒地而亡。
小裁缝借巨人之“力”杀了巨人,不仅使自己绝处逢生,也为百姓除了两大祸害。
这都是在自己力量不足时借力打力的分析问题方法。
三、创造优势的分析问题方法
中国古代兵家很是看重“势”,对“势”有十分深刻的研究。孙子对“势”曾作过许多生动的比喻,他说,有利的“势”,就象“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当然,古人所说的这种势,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军事指挥员以一定的军事实力为基础,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机动等手段,正确地部署部队,使自己的军队在空间上形成有利的排列和占据有利的位置,对敌人构成威胁;或者通过攻占某要点要地,歼灭敌人某一部分,从而打乱敌人的排列并迫其处于不利位置。这样,就可使自己的军队勇猛无比,锐不可当;使敌人全局震撼,望风披靡,不战自乱,甚至不战而降。中国古代兵家由此而认为,善战者应善于研究势,利用势,谋划势,创造势。如孙子就主张:“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兵经百篇》也主张:“善兵者务度势’、对中国古代兵法十分谙熟的毛泽东也把势和造势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上,他甚至把战争活动归结为是两军指挥员造势斗势的竞赛。他说:“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要这个,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通过这种竞赛,创造出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去压迫对方。这是毛泽东对势和造势的精辟阐释。
作战中的造势,就是战争指导者在敌对双方军事实力和战区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谋求和占据那些能增强自身能量的空间位置,主动地创造一种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场环境、格局和态势。造势旨在使自己的力量增值,并争取和保持战场上的主动权和自由权。就是说,谋者是利用“势”之道,达到“任势取胜”之途。以激将法创造有利局势,用激将法创造优势,是人们分析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率百万大军进攻东晋。当时,东晋的军队全部动员起来也不过十几万,局势十分危急,朝野为之震动,人心惶惶。而执掌朝政的谢安竟从容出游,照常会见亲朋好友,并于心平气和中计划着应敌之策。
谢安启用自己的侄子谢玄担当重任,命他率军去抵挡前秦军队的入侵。
苻坚的军队声势浩大,从四面八方直逼建业(即现在的南京)。苻坚自己声称,他的骑兵把鞭子投入江中,可以阻断江水。
谢玄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名将,经过冷静分析,他终于想出一条力挫强敌的妙计。
当时,秦、晋两军隔淝水对阵。谢玄派人去对苻坚说,将军若有胆量先退一箭之地,我军就渡河决战。苻坚听罢大喜,心想,等你渡河,我可半渡而击。谢安啊谢安,你怎么用了这样的蠢才!于是,苻坚欣然下令,退兵10里。谁知,处于进攻的阵势突然改成撤退,秦兵狐疑,阵脚大乱。谢玄乘机命军队奋勇渡河,顺风放火。秦军营中的朱序煽动一些原是晋的降卒,高喊:“秦兵打败了,快快逃命罢!”秦军官兵信以为真,惊恐万状,纷纷夺路而逃。晋军猛烈追杀,一举歼灭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四、控制局面的分析问题方法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倘若想使问题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就必须学会控制局面。
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但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时空条件;历史大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是可以认识、利用和改变的。所以,在分析问题当中,局势的发展变化是可以控制的。控制了局势,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巨、金、鱼战役是一个有效驾驭局势的精彩片段。
1946年11月底,国民党的伪“国大”刚刚召开,为了给这场刺刀下的民主闹剧“锦上添花”,蒋介石决心要在军事上给“共匪”一点颜色看看。为此,他向南线战场同时伸出了两个拳头,一个拳头伸向苏北,以徐州“绥署”主任薛岳指挥12个整编师,进攻华东解放区;另一个拳头伸向豫北冀南,以郑州“绥署”主任顾祝同指挥4个整编师,进攻冀鲁豫解放区。蒋介石的得意门生陈诚统一协调两个战区的行动。
顾祝同将自己手下的4个整编师分为两路,分别指向豫北和冀南。豫北一路为主力,目标是夺取平汉线上的重镇、共产党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要地邯郸。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扭转被动局面,决心以进攻豫北之敌为打击目标。但是,由于王敬久率领的这支蒋军始终保持密集队形,稳步推进,再加上连日下雨,地面泥泞难行,所以刘、邓主力跟敌人周旋了20多天,却没有找到良好的出击时机,有几次战场都选好了,结果却没有打成。
12月中旬,蒋军占领了濮阳、临漳、大名等数个地区,离邯郸已只有半日行程。
在这种考验指挥员应付危机能力的关键时刻,刘伯承、邓小平显示了高超的本领。他们果断地做出决策,放弃豫北之敌不打,而以主力直插敌之腹地鲁西南,造成威逼徐州之势。于是,一个转换攻击目标的周密计划很快就付诸实施了。
当时,蒋军的郑州主力扑向了豫北、冀南,徐州主力杀向华北,因而鲁西南变成了一个空虚的软腹部。刘、邓将尖刀插向这里,蒋军必然援救,这和历史上的围魏救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由于徐州之敌频频告急,蒋介石不得不丧气地收回了伸向豫北、冀南的拳头。因此,邯郸之危就此化解。
刘、邓大军奔袭鲁西南,连克聊城、巨野和嘉祥后,下一步目标准备攻占成武。但部队在开进途中发现鲁西南重镇金乡只有敌21旅一个团的守军。于是,刘、邓当机立断,再次转换攻击目标,决心先克金乡,以调动蒋军来援。狡猾的敌人发现了刘、邓的企图,便抢先2小时给金乡增加一个团的力量,使形势骤然改变。金乡的工事相当坚固,城高墙厚,外有护城河环绕,易守难攻。因此,当刘、邓大军的3纵发起进攻后,激战了两天,却未能有所突破。刘伯承、邓小平决心增大力量,再次猛攻,但同样遭到挫折,3纵7旅参谋长阵亡。
连日失利,使官兵的心头蒙上了阴影。而且,由于金乡守敌的连连呼救,鲁西南地区的蒋军已从四面赶来,新的危机又逼近了。刘伯承、邓小平冷静分析形势,做出了绝妙的决定——缓攻金乡,分歼援敌。
刘、邓认为,此时的金乡已是一只不可多得的诱饵,过早攻克,反而会吓跑了大鱼。于是,他们决定第三次转换攻击目标,只以部分兵力大造必克金乡之势,而以主力首歼来援之敌的一路,尔后视情况再寻歼他路之敌。
经过一番周密部署,刘、邓大军只用一昼夜时间,就在鱼台附近聚歼南路援敌9000余人。接着,又先后将西面。西北和北面的援敌分别歼灭在运动之中。
蒋介石苦心精营的攻势就此瓦解。16400名蒋军官兵或死或伤,鲁西南地区的9座县城和广大乡村变成了解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