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
【原文】敌志乱萃,不虞,坤不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按】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东北,遂乘城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三十六计》)
【译文大意】敌军指挥混乱,已经陷,入不能继续作战的厄境,犹如水位暴涨,随时有溃决之险,败局已定。必须利用其失去控制的时机。迅速予以消灭。
【按语】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联合叛乱,汉将周亚夫却固守城中,坚不出战。当吴军向围城东南角发起进攻时,他便下令加强西北方向的守备。不久,吴王果然派出主力进攻西北,因其有备,终归失败。这是指挥者坚毅沉着、不为敌方所惑的战例。东汉末年,朱隽围攻黄巾起义军于宛城。他先在城外筑起小山以便观察敌情,然后擂鼓下令,指挥部队向宛城西南方向发起佯攻,黄巾军便仓皇拼凑兵力集中于西南防守。于是朱隽亲率五千主力,出其不意,猛攻东北,攻进城去。这是黄巾主将临战之时方寸已乱,无法应付突然事变的战例。
从以上二例看来,运用声东击西计谋?必先观察敌方指挥官的意志而定。当敌方混乱时,用计便能成功;否则,仅有战败之虞。所以,这的确是一条险策啊!
【阐释】所谓“声东击西”,即是忽东忽西,声彼击此,欲退以进,欲进以退,巧妙引诱敌人,造成敌人之错觉,乘机歼灭敌人的一种计谋。
声东击西,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迫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忏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若鬼之无迹,若水之无创。故所分非所之也,所见非所谋也。举措动静,莫能识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兵的法则,对敌人先佯做柔弱钓样子,然后以极大的军力去打击它;将要发展,佯做收缩;将要向东,佯做向西,总之,首先故意采取与自己意图相反的行为去麻痹敌人,然后按照真实的意图来行事;先是隐匿自己的意图,使敌人不明情况,然后采取果敢的行动去打击敌人。这种方法的诡密,来无踪、去无影,如同水一般地不留痕迹。由于我之举动敌人无法推知,我就可以对敌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战而胜。
声东击西这一战策之所以成功,是因它反映了事物矛盾双方必然发生转化的条件与机制。内部矛盾的状态,决定矛盾双方的转化态势,而矛盾双方各自的状态,又是由矛盾双方决定的。了解了这一客观规律,就可以按此规律制定出使其矛盾转化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别的,就是声东击西法。
此计在《孙子·势篇》、《淮南子·兵略训》、《六韬·兵道》、《武备摘要·火攻》、《百战奇略·声战》、《历代名将事略·俣敌》、《后汉书·朱隽传》、《通典·兵书》等书均有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