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君臣父子 皇权至上
今天我提出一个新的看法,李渊杀刘文静可以概括为强化皇权说。
在刘文静案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刘文静在家喝酒时说了什么话,即原始案情并不重要。对于皇帝李渊而言,最让他忍受不了的,其实是新的案情。第一,刘文静的态度。他现在被告发,但是没有一点诚惶诚恐,反而从容不惊,坦然承认对朝廷有意见。这种态度,从皇帝的立场说,其实是对皇帝权威的挑衅。在皇帝制度下,君臣关系势若天隔,皇帝可以做错事,但绝不允许大臣对皇帝有意见。用人权力完全在皇帝的掌握中,重用谁,不用谁,这都是皇帝的权力。赏罚臣下,是皇帝的威权,臣子有功,由皇帝奖赏,而不是由臣子自己判定。可是,刘文静显然对这个规则不清楚,或者说对这个规则很轻视。看起来他是对裴寂不满,本质上是对皇帝重用裴寂不满,是对皇帝的不满。更不可容忍的是,他把对皇帝的不满如此平淡地说出来,简直就是有恃无恐。为什么刘文静会有这样的态度?可能是他认为功高才高的人就应该得到重用,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除却刘文静的态度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有。这就是李渊不能容忍的第二点。李世民支持刘文静,他不可能不知道重用裴寂是李渊的主张,而明知裴寂背后的人是李渊,还公然为刘文静喊冤,说明李世民也有针对皇帝的用意。这样延伸推测,李世民很可能是刘文静的后台,他们都不满于朝廷,都对皇帝有意见。他们应该是一个集团。想一想,你要是皇帝,会不会不寒而栗?
刘文静案件发生在李渊称帝刚刚一年的时候。皇帝制度不仅对外有绝对的唯一性,对内同样是唯一的。有的时候,内部的认同更重要。李渊虽然已经成功地当上了皇帝,但是在内部彻底贯彻皇帝制度还需要一个过程。尤其在战争时期,内部统一不彻底,不利于步调一致,继续统一天下。
所以,刘文静案件的最后结局,李渊的最后决定,落脚点不在刘文静是否谋反。他没有谋反是肯定的。在刚刚建立的政权之下,从对新政权立有汗马功劳的刘文静的角度来说,他根本没有谋反动机。他对朝廷有意见,本来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在李渊看来,刘文静的态度大有问题。他的态度,就是对皇帝权威的挑衅。就其严重程度而言,如同谋反。
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从他的本意说,他要为刘文静说情,替刘文静喊冤,但是客观上,他的这种做法,对刘文静的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毕竟,比起刘文静来,李世民地位更高、作用更大,李渊更看重。在李渊的眼中,出现了这样一股势力,以李世民为首,以刘文静为代表,这些人公然对朝廷不满,公然对皇帝的用人政策不满。如果不加以镇压,这股势力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这是不好说的。他这是敲山震虎,杀鸡儆猴,给李世民看,给他这个最能作战、最能打仗的儿子看。现在唐朝还没有统一天下,要统一的地方还很多,对于刘文静,不杀不足以步调一致,不杀不足以震慑内部,不杀不足以对外取得胜利。所以我认为李渊杀人的关键问题在这里。
那么,李渊的这个做法是否产生其他后果呢?李渊如此对待功臣还是让很多人寒心的,其中包括李世民。李渊本来有更多的方式加强皇权,在刘文静案件上,如果宽容一些,同样可以不损害皇权。但是,他的办法太残酷,让皇权染上了浓重的野蛮气息。
这使我想到一部电影,就是《辛德勒名单》。辛德勒对那个法西斯的刽子手说,杀人是一种权力,赦免也是一种权力,都是最高的权力,你为什么不用赦免呢?可是那法西斯分子杀人成性,他开始虽然同意了,后来还是忍不住把那个小男孩给杀了。皇帝的权力也是这样。以杀立威真的最见效吗?不一定。事实上,即使大家一时被镇压住了,李世民一干人等都知道皇帝是什么用意,都变得谨小慎微了,但是他从此与皇帝同心同德了,还是离心离德了呢?事实证明,他们的父子关系产生了很大的裂痕。以杀立威的效果应该说并不高妙,所以,研究唐史的专家有一个结论,唐朝武德时期朝廷的基本问题就是内部的分裂。这个分裂是以刘文静案为开端的。
研究表明,刘文静案件以后,唐朝内部的裂痕更加扩大,李世民与李渊以及朝廷的矛盾更加深化。当李渊把李世民看成像刘文静一样对皇帝忠诚不足的一个人,李世民也在担心自己是否有一天会落得刘文静的下场。要避免刘文静的下场,他应该怎么做?所谓离心离德,就是这样开始的。后来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事变,可以说,就是这个矛盾不断发展的结果。当然,从贞观之治的角度来说,幸亏有唐朝内部的这种裂痕和矛盾,否则哪里有今后的唐太宗,哪里有辉煌的贞观之治呢?
多年以后,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贞观三年(629),李世民的朝廷为刘文静平反。这说明很多年后,李世民都没有忘记刘文静。当然,这是后话。而李世民的当务之急,是在刘文静被杀之后,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李渊杀刘文静,对李世民来说,确实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那么李世民应该怎样做呢?是消极抵抗,还是逆来顺受?这对李世民来说,又是一次重大考验。
(1) 薛仁果(?—618):隋末地方割据者,又作“薛仁杲”。薛举长子。618年,被李世民击败,降唐被杀。
(2) 萧瑀(575—648):隋炀帝萧皇后之弟。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深精佛理。归唐后,得李渊器重,也是贞观时期的名臣。
(3) 李纲(549—631):任北周、隋、唐三朝的官员。为人刚直,隋代时辅佐太子杨勇。后来李渊委托他辅佐太子李建成,贞观初曾任太子承乾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