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 江都事变 杨广毙命

公元618年阴历三月,大家盼望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刻这么快就到了,在江都的隋炀帝忽然被臣下给杀了。偌大的隋朝大厦在一夕之间倾覆了。这个事件,历史上叫作“江都事变”。

隋炀帝被杀,天下没有什么人会想到,连隋炀帝自己也没有想到。

原因呢,说起来很简单。

自从来到江都以后,隋炀帝做梦也没有料到,天下的局势会演变得如此糟糕。他对自己和天下都丧失了基本的信心,简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随着中原的形势日益恶化,隋炀帝的精神也日渐萎靡。既然所有的制度因素都在烘托皇帝这个政治中心,他的权威被强调得无以复加,那么在很大的意义上,他就成了他所在的集团的精神支柱。帝王和他的权力如同一棵大树,附属在帝王和帝王权力周围的人群就是猢狲。如今,作为皇帝的隋炀帝,他的精神正在枯萎,那么附属的猢狲们,于是开始各自打算。

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帝,如今胆小如鼠。因为拥有权势而穷凶极恶,隋炀帝是一个典型;面对天下大乱而表现出内心的极度懦弱,隋炀帝也是一个典型。天下动乱,本来是国家政策导致的。如果能够及时改弦更张,不文过饰非,号召天下勤王,率兵平定叛乱,不是没有回转局势的可能。当初隋炀帝雁门被围,形势也很险恶,最后还是化险为夷。这才几年的工夫,隋炀帝的精神就临近崩溃了。他像老鼠一样躲藏起来,甚至像鸵鸟一样,不想听到糟糕的消息。

因为不敢面对现实,隋炀帝害怕回到中原,于是想在南方设立首都,建立一个偏安的政权,干脆彻底不回长安了。这个想法朝臣们不敢不同意。但是,皇帝的禁卫军不干了。他们都是关中人,家人都在关中,他们是一心要回关中的。所以皇帝命令一宣布,开始是少数人想逃回关中,结果一联络,几万人都有同样的心愿。这几万有武装的人,在当时就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于是一个针对皇帝的阴谋就出现了。

历史的记载很清楚,准备谋反的士兵人数太多,他们无所顾忌,经常大白天坐在一起讨论如何行动,就如同讨论杀敌一样,完全是一副光明正大的姿态。皇帝制度把皇帝隐蔽起来,以保证他的神秘感,保证他的权威,同时,也把他与世界隔绝起来,让皇帝成为高贵的囚徒。那些原本应该成为皇帝耳目的大臣们,他们这时都躲到哪里去了?他们难道也跟皇帝一样失明失聪了吗?没有。许多人知道这个阴谋,有的人甚至要力挽狂澜。但是,在皇帝的身教下,大臣们养成了因循苟且的习惯,想挽救皇帝的行动往往被看作是多余之举,很轻易地被抵制了。

这么放肆的计划,就没有人上报朝廷吗?有。一个宫女听说了外面的阴谋,经过萧皇后的允许上奏皇帝,皇帝却认为这么严重的事情,怎么可以乱说,下令马上将这宫女处决了,但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后来又有宫女听说此事,请示皇后,问要不要报告皇帝。萧皇后说,汇报什么啊,徒然增加皇帝的烦恼。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报告了。皇帝就像在等死一样无所作为。隋炀帝对自己的死还是有一些心理准备的,平时照镜子,看见自己的脑袋,说,这个脑袋不错,但不知什么时候会被谁给砍下来。他还准备了一些毒酒,说一旦发生什么不测,就喝毒酒,自己药死算了。

兵难终于爆发了。江都事变让人对皇帝制度产生了很复杂的感觉。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三日,隋炀帝被乱兵抓住。他还算镇定,就问乱兵:我有什么罪过,你们如此待我?乱兵就说,你发动战争,巡游无度,折腾百姓,民不聊生,林林总总一大堆。皇帝说,我确实对不起百姓,但是我对得起你们啊,我对你们这些人总算不薄吧。这些谋逆的人,当然都受过皇帝的好处,无法回答皇上的问题。皇帝如今在他们手中,就如同当初他们在皇帝手中一样,这时候哪有什么道理可讲。隋炀帝的爱子赵王杲,只有十二岁,在炀帝身边哭号不已,被乱兵挥刀斩杀。血溅龙袍。皇帝亲眼看见爱子被杀,内心该是多么痛苦。他们接着要杀皇帝,隋炀帝临危还算保留了帝王的自尊,说:“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他想按照自己的计划去死。可惜威风一世的隋炀帝,连这最后一个小小的要求都没能实现,兵变者不予理睬。一个叫作令狐行达的人让后人记忆深刻,他提起皇帝如同提起一只公鸡,用力一顿,皇帝便瘫坐地上。隋炀帝最后一个动作是解下脖子上的练巾递给令狐行达,这个人毫不手软,众人看着皇帝的脸色随着令狐行达双手的用力一点点变化着,这个曾雄心勃勃、要创立伟业的隋炀帝就这样被结束了生命。

作为最自负的皇帝,也是多才多艺的皇帝,隋炀帝死得还算从容。然而这一切,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

江都事变,隋炀帝之死,正式宣告隋朝的灭亡。对于各地的割据势力而言,这是一个划破夜空的信号弹,一场争夺天下最高权力的战役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