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诗意的课堂
有人说,诗意课堂应该有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和思维的沟通,还要有思想的传承、精神的孕育和生命的对话。诗意的课堂是神奇的,熏陶着学生的灵魂;诗意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给予学生力量。诗意的课堂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一次思想的撞击,是一场生命的感悟。而我所在的数学诗意课堂有什么呢?
一、“搜尽奇峰打草稿”引来“别有洞天”的精彩
曾经有位著名特级老师这样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我是用毕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是漫长的积累过程。备课,需要教师不断收集资料,深入钻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意志和毅力。
每当接到一个教学任务,我从来不急着备课,而是借助网络、杂志、书籍,大量地查阅资料,吸取相关资料的养分,边记录边思考。
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哪怕只给我一个小时备课,我也会拿出四十分钟查阅收集资料。学习别人好的东西,特别是关注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越是看不懂,我越加钻研,直到弄清为止。
例1:“巧用中点”。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
巧用中点,对正方形花坛进行设计,一半种花,一半种草,看谁设计得更美。
1.你怎样理解“一半种花,一半种草”?打算怎样设计?
2.互动开放:小组合作,灵活设计。
学生当堂设计的图案如下:
我们要收集与吸取,更要钻研与创造,让我们的课堂多姿多彩。教学内容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搜尽奇峰”能为我们的教学引来“别有洞天”的精彩。
二、“烧尽摹本重写生”进入“踏雪无痕”的熏染
有人认为,既然要搜尽奇峰,不如找来名家的精彩课堂复制一下,也许能省去许多的事吧。然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看名家实录,搜尽所有的“奇峰”,然而真正开始备课,就要烧掉所有摹本。烧掉摹本,是勇气,也是能力。在借鉴了自身认可的观点后,依靠自己的思考解读,才能上出属于自己的课。
例2:“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我在执教五年级“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是这样设计的:
我说:“同学们,我们才见面,你们不知道我的姓,我也不知道你们的名,让我来给我们每个人一个号码,我是0号。”然后指着第一组的同学按每一桌(两人为一桌)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编号:“1,2,3,4,5,…,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说:“一列是单数,一列是双数。”
我问:“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讨论单、双数的特征,再引入奇、偶数。
后来有人评课:“从生活中的‘单双’引出‘奇偶’,这节课看似随意,其实并不随便。柳老师要么不动笔,一旦动笔都是有‘机关’的;要么不提问,一旦提问也是有埋伏的。”
也有人说:“这让我明白了,如果看得不远,考虑不周全,仅仅围绕一个知识点讲,是没法设机关打埋伏的。”
我们要重视收集资料,更要重视用好资料,“用好”的标准就是根据学生情况来调整修改,也就是在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时,要烧尽所有的摹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为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就是我们教学设计的根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开课”的设计,一节课的开头搞好了,那么后面的环节就顺理成章了。我力求的是“踏雪无痕”的教学效果,就是在看似复习的过程中,已经把新授内容讲了“八成”,直到“蓦然回首”,才觉得“已过万重山”。
三、“投石冲开水底天”激发“联想类比”的顿悟
苏小妹在新婚之夜出了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新郎秦少游对不出下联,就不得入洞房。在其百思不得其解时,苏东坡“点化”之,掷一石子于天井之中,啪的一声,秦少游顿悟:“投石冲开水底天。”
对相关难题实施有效、巧妙的点拨,让学生顿悟,需要掌握火候。教师巧妙的“投石”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也可以让课堂高潮迭起。
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在传递知识上,而越来越多地在激励思考上,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例3:“得失方程间”。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我设计了一道练习“听词趣味联想”:看到“方程”想到什么?
这时学生发言很踊跃,对方程的理解也较深刻。想不到的是,当我让学生自己写一个方程时,有一位学生写了“4+5=x”,我马上把这个等式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辨析。结果大多数学生认为4+5=x不是方程,因为x在等号的右边。
当时,我做了一个简单类比。“我站在这里是老师,”紧接着我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问,“那么,我站在这里还是不是老师?所以4+5=x是不是方程?”学生马上笑了,齐答:“4+5=x是方程。”
或许这种“类比”不是很贴切,却帮助学生理解了方程中“未知数x”也可以在等号右边。
四、“此时无声胜有声”带来“想象飞扬”的风景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有“留白”,有停顿,有驻足,正是这“留白”“停顿”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师的“不语”带给了学生细致的观察、无尽的思考,引发学生想象。
例4:“看别人看不见的风景”。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少许时间,至少让学生把话说完,顿足引思,间或报以微笑,也许孩子的“怪异”想象会把课堂引向精彩。教育有时真的难,有时也真的容易。也许你的一个微笑,哪怕是神秘的微笑,都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启迪孩子,即便是不合逻辑的想象,也值得我们去尝试。
在二年级“统计”教学中,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如果你外出,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通过让学生举手收集得到以下数据: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统计图。
2.据图表分析,有一个小朋友没来,如果他也去,请你们猜猜他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教师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学生喊:“当然是坐飞机啦!”
教师:“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飞机快。”
学生2:“从表中看出,坐飞机的人多些,他也会坐飞机。”
…………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坐飞机、火车人多,我要坐轮船,看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好一个“看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啊!所有的人为之激动不已。正是这适时“留白”,把孩子的思维引向了更宽广、更开放的想象天空,让孩子的心灵自由飞翔。
“数学教学更需要想象!”在数学教学中,有预设的“留白”,也常有不经意的“飞白”。在这“留白”中,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就能把他们带入“无人之境”,在那里可以感受到学生灵动的思维在奔跑、在跳跃、在欢呼,孩子智慧的火花也就在这“留白”中迸发。
五、“无限风光在险峰”引发“个性张扬”的心声
课堂教学犹如自然风光,如果你想看到更美的风景,那么就应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爬上更险的境地,这样你才可能欣赏到更奇更美的风景。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回避某些难点,担心学生说不清楚,想不明白,其实,我们这样的想法是错的,而且错得很离谱。
例5:“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
在一年级的“找规律”教学中,“百变箱”出现以“红—黄—红—黄……”这样的方式连起来的珠子时,老师问:“第9颗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当学生说出“第9颗是红色的”“第11颗是红色的”后,教师来了个难度大升级:“第99颗是什么颜色的呢?”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第99颗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一步险棋。
可问题一出,便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学生的思维随之发散,红、黄珠子也就和数字“1、2、3、4……”联系起来了,也就和“单数、双数”联系起来了。学生经历了“实物(红、黄珠子)—数字(1、2、3、4……)—数学符号(单数、双数)—数字(99)—实物(红珠子)”等数学知识生成过程。
一个学生说:“老师,单数是红色的,99是单数,所以第99颗是红色的。”
这时,教师激动地说:“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
还有学生说:“你看第9颗是红色的,99不也是有9啦,所以肯定是红色的哦。”
追着“别有洞天”的精彩,寻着“踏雪无痕”的境地,带着“联想类比”的顿悟,看着“想象飞扬”的风景,听着“个性张扬”的心声,我的教学“诗意”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