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996”的前提,是看得到价值
这篇文章主要是想通过几个普通职场人的视角聊聊关于“996”的感受和看法,没有给资本方辩白的意思,也没有为职场人喊冤的企图,只是想让大家听听不同的声音。
1
比周一来了更可怕的,是周末就在工作
阿拿:社群运营
我之前在一个运营社群里看到一个1997年的男生的故事,小伙子今年刚刚转正,他自己在群里说:“‘996’这个说法对于我而言,是个伪命题。因为我是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几乎全部在公司。换句话说,我就住在公司。”
老板很“大方”,给刚刚进入公司的应届毕业生解决了住宿问题,住宿条件很简单,在会议室里加了一个床位。这里白天是会议室,晚上就是睡觉的地方。
最开始的时候他当然也很感谢老板,毕竟节省了每月一两千块的房租。但后来发现,对老板而言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因为他从此以后就兼顾了本职工作之外的很多工作,首先莫名其妙地成了公司的“保安”,住在公司,当然要对公司的财产安全负责。每天早上八点要起床开门,晚上关窗、关灯、锁门。这不就是免费的保安吗?
其次,成了大家眼中的兼职保洁员。每天早上要扫地、擦桌子、丢垃圾,甚至有时候还要给大家烧水冲咖啡。当然,这都是免费的。
最关键的是,工作变成了24小时工作制。有好几次,晚上八点多正在和朋友吃饭,老板一个电话,就得扔下筷子跑回公司帮老板做PPT。
有时候老板在外边喝完酒,回公司拉着他开会,其实就是一句重复的话来来回回讲了半个小时,老板讲完拍屁股回去了,接着他要整理会议纪要,他可算是明白了:自己就是被随意榨取价值的员工。
后来那个男生说,他并不反感所谓的“996”,他只是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和工作无关的琐碎事情上,诸如写方案写到一半还得给老板下楼买包烟,这不是给老板创造价值,明明是给员工增添负担。
我在职场上看到很多所谓的领导拿“年轻人就该多吃苦”来教导手下的新人,有些领导也许是真正想锻炼员工,而有些则可能只会拿这些话来吓唬没见过世面的年轻人。
2
大家都在吃着青春饭,只是有人青春熬没了饭还没吃饱
慧锦:记者
我们这个行业没有“996”,基本都是“007”。
入行第一年,每天晚上都是12点之后睡觉,基本没有周末,一日三餐几乎都是外卖。记得那一年我胖了7斤,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相信过劳肥的。
有一次,我们做一个很重要的稿子,我连续两天每天晚上都只睡3 个小时,稿子写完后,我从椅子上站起来,感觉眼前一黑,差不多一分钟才缓过来。
那个时候,妈妈刚好在北京跟我住一起。我看见她扭过头去偷偷抹眼泪,然后跟我说:“你每天晚上都在做噩梦、说梦话,你要不去做个体检,不行就换个工作吧。”
去年我去体检,体检报告上显示我不仅心律不齐,还乳腺增生。不过,我没敢告诉家里人体检结果,因为他们知道后肯定会更担心。
记者这个行业特别需要别人的认可,如果总得不到认可和鼓励,你马上就会没有自信。有段时间我压力特别大,编辑总是对我不满意,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家里默默哭了3个多小时。
长期对着电脑,我的眼镜度数一年长了50度,朋友每次见我都会问是不是又加班了,说我的黑眼圈就没有消过,约我吃饭都要约一个月了。
这个行业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重要的新闻。而一旦事情发生,即便你已经熬了好几个晚上,即便你正好有别的事,你依然要全身心地做一个稿子,这既消耗体力,又消耗脑力。
这其实也没什么反抗不反抗的,记者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去哪里都一样。人们都说记者是吃青春饭的,但我觉得自己的青春都要没了,饭还没吃饱。
3
你有你的“996”,我有我的选择与自由
胜哥:创业者
人生说起来是很沉重的一个话题,虽然我们往往是轻飘飘就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但这个话题,很多时候没有对和错,什么是世俗的成功,什么又不是,也是难以定义的。没有对错,只有选择,这是我以为的人生。
但有一条,你选什么,就得忠于什么、承受什么。想要有回报,就要有付出。
你可以说这是美好的,因为付出更多,回报可能也更多;你也可以说这很残酷,因为必须付出更多,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回报,而且还是“可能得到”,不是“一定能得到”。
“996”其实不过是一种选择。不想那么累,就按时上下班,有更大欲望的必然要付出更多。
但很多人其实既想要“996”的薪资,又想要很轻松的待遇。同样,很多企业是既想只发3000元的月薪,又想让员工“996”。
说到底,职场发展是双向选择,双向选择就是博弈,最终还是要看你创造的价值。
如果你真的能创造那么高的价值,公司一定会通过加薪升职来留住你;但如果你想加薪而公司不愿意,那可能是你产生了认知偏差,因为有可能实际上你并没有创造那么多的价值。
我有一个朋友在体制内,经常羡慕我们这些打工的人挣得多,我们也会羡慕他生活安逸、压力小。
但羡慕归羡慕,我们双方即便再来一次也不会选择过对方的生活。
我认为,这是两种平行的价值观,不存在高低与对错。所以,我特别不提倡公司强制“996”,那些想更顾及家庭和生活的,完成本职工作就行;那些想获得更多、跑得更快的,就要承担更多的工作。
当然,我也见过一些人,工作做不完,也不想加班,最后还希望涨薪,不然就辞职。我觉得,那还是辞职的好,因为很多人总觉得自己是在被剥削剩余价值。但说句实话,也有很多人其实根本就创造不了价值,还谈什么剥削呢?
4
请不要把我的自愿,当成理所当然
Xiangxiang:新媒体运营
没有人能要求我“996”,更没权利评价我的人生。我们公司坐班打卡,8小时;活儿就那么多,啥时候干完啥时候算完;有情况随时开启电脑写。
“996”对于新媒体编辑这个职业,已经是常态了,甚至更多的是“007”。回乡的高铁上追过热点,跟朋友吃饭的餐桌上改过稿,出差期间深夜写过活动报道。朋友来北京玩,看到我的工作状态都问我,这得赚多少钱啊?
我离开家来北京的时候是有一点儿野心的,觉得“996”或“007”应该是我实现野心的必经之路,但我付出辛苦是自愿的,我觉得越努力就能越快过上我想要的生活。
但任何人都不能把我的自愿当成理所应当。
工作时长应该由工作量和工作能力来决定,而不是必须干够12个小时。同样,公司食堂、打车报销、加班调休以及一切福利,是公司留住优秀员工的手段和方式,并不是要求员工加班的理由。
不得不提的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如何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比如,你选择什么?热爱什么?追求什么?享受什么?
王石去爬珠穆朗玛峰,很多人觉得是玩儿,但我觉得好苦啊。还是写写稿子舒服。也有人觉得,写稿子好苦啊,我却觉得很享受。
你选择你所热爱的,就谈不上痛苦;心里有期待、有热爱,自然也就不苦了。
5
如果不想无休止地加班,至少可以做这3件事
其实身在职场的朋友都知道,很多时候自己并不想加班,但是又不得不加班。比如领导没走大家就都不走;公司强制规定工作11个小时;小公司钱少事多,还学人家狼性文化。
很多人说,正因为没钱才想拿命换钱,但有时候拿命去换来的不一定是钱。再说了,我们值多少钱,其实只跟我们的“不可替代性”相关。
为什么这么说?
拿职场的薪酬举例:老板确定薪水的时候,心里面有一杆秤,秤的左边,是你现在的收入;秤的右边,是你此刻的价值。
注意,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此刻,不是你一年前的价值,也不是你过往的总价值,而是你此时此刻的价值;第二个是价值,不是贡献。
贡献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你给公司创造了多少业绩;而价值是说如果我不用你,我重新招一个人,最少得花多少钱。
说到底,不可替代性越强的人,在职场上也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议价权,甚至可以主动选择避开相当一部分无效工作和加班。真正的不可替代由三种核心优势定义,分别是“硬核技术”“跨界思维”和“认知突围”。这三个层级,越往后,越难以被替代。
(1)硬核技术
阿里巴巴有个传说式的人物,花名叫“多隆”,从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以来,他就只做一件事:敲代码,解决问题。即使目前的职级已经是P11(高级管理),多隆依然坚持在一线写代码。
工程师多隆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被称为阿里巴巴的“扫地僧”。淘宝的第一行代码,就是他敲下的。在阿里巴巴的工程师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问题,找多隆。”
多隆的不可替代性,就是他的硬核技术。硬核技术很好理解,在一个专业领域,以五年、十年为人生刻度,专注其中,成为专家。别人不会的,你会;别人解决不了的,你能。
(2)跨界思维
比如,我拥有十多年的互联网背景和对于互联网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加上一年150多场线下讲课积累的演讲能力,在我做线上的知识付费产品时,就有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优势。
换句话说,我跨界干了学者们该干的事儿,但是他们却替代不了我。这样的跨界碾压,有足够的壁垒,不是努力就可以填平的。
当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提到的“connecting the dots”(将生命中的点连接起来),正是跨界积累打造了苹果视觉体系的“不可替代性”。
(3)认知突围
说到吃火锅,大家十有八九会提到海底捞,人们都一致认为服务是海底捞成功的秘诀,但对服务深刻认知的逻辑内幕,却来自张勇最初的创业体验:“吃到一定时候,舌头已经麻了,能感知到的是服务,却没有味道。”
去过海底捞的人都知道,到其他餐厅吃饭排队等十几分钟可能就让人心烦了,在海底捞你不但不心烦,或许还会感觉这是一种享受,其间可以下棋、玩扑克牌,或做指甲等。
当你点菜的时候,服务员会提醒你可以点半份,还会告诉你已经点得差不多了,再多就会浪费,和一些餐厅的服务员拼命给你推荐大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账的时候,尽管不会很便宜,但你会觉得很值,下次还想来,甚至会介绍朋友来。
有一句话说得好: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理念重新做一遍。同理,每一种认知都值得在原有的理解中重新定义一次,这当然也包括个人的职业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就在朋友圈看到很多运营工作者做了社群群主,很多一线老师做了线上主播,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原有行业的理解。而恰恰是这种理解,往往可以在困境中发掘先机,在绝路中获得重生。
我始终相信,每个成年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你选择什么,就需要经历什么。
恰如陆游诗所云:“能追无尽景,始见不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