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李叔同评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创沪学会 开新风尚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春天,李叔同想起离开南洋公学之前蔡元培的教导,与教育家马相伯(名良,以字行,江苏丹徒人)以及同学穆湘瑶之弟穆藕初(名湘玥,以字行,上海川沙人)等人合作,择地租界之外,在靠近城南的董家桥,创办了一个开展民众文化教育的社会团体——沪学会,旨在针对当时社会现状,通过招收失学青年开办补习学校,以培养人才;通过召开演说会、音乐会、编演文明新剧等,提倡女权、民权,以宣传讲究卫生、移风易俗,广开社会新风气;并通过练习枪操,提倡尚武精神,以使国家独立富强。沪学会的骨干,大多为当时教育界的硕彦名流。

1904年4月4日寒食节,李叔同在书赠侄子李晋章(麟玺)的扇子上作《书愤》诗一首,以宣泄自己当时的一腔抱负,满腹牢骚。其诗曰:

文采风流四座倾,眼中竖子遂成名。某山某水留奇迹,一草一花是爱根。休矣著书俟赤鸟,悄然挥扇避青蝇。众生何用干霄哭,隐隐朝廷有笑声。

·李叔同(右)饰演褚彪剧照

李叔同早年酷爱戏剧,在天津时,就曾向孙菊仙、杨小楼、刘永奎等名角学过京剧,票演过《落马湖》《八蜡庙》等武生戏,饰演过褚彪等角色。抵沪后,又在上海舞台出演过《黄天霸》《白水滩》等剧目。

沪学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宣扬新思想,移风易俗,恰与李叔同的兴趣雅志相符合。1905年春,他在《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竟系之以诗》中写道:

床笫之私健者耻,为气任侠有奇女。鼠子胆裂国魂号,断头台上血花紫。

东邻有兄背佝偻,西邻有女犹含羞。蟪蛄宁识春与秋,金莲鞋子玉搔头。

河南河北间桃李,点点落红已盈咫。自由花开八千春,是真自由能不死。

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李叔同于第三首中所说的“是真自由能不死”,显然旨在提倡婚姻自由,以及鼓吹个性解放对于生命之意义。第四首中所写的“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已经流露出了他崇尚佛教,誓度众生的心理倾向;而“孟旃不作吾道绝”,则阐明了利用戏剧这一文艺形式宣传动员群众之重要性;“中原滚地皆胡尘”,不仅显露出当时外敌入侵的现实情境,也隐含了沪学会试图利用戏剧鼓动群众抵御外敌入侵的立场与意向。

·李叔同饰演黄天霸剧照

同时,李叔同又根据司马迁《史记》所谓“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的主旨,作《〈滑稽传〉题词四绝》,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东方朔之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他们虽然出身微贱,但灵活机智、能言善辩,善于察情取譬、缘理设喻、借事托讽的聪明才智,数句之中,极嬉笑怒骂之致,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李叔同在《〈滑稽传〉题词四绝》中写道:

斗酒亦醉石亦醉,到心唯作平等观。此中消息有盈朒,春梦一觉秋风寒。

淳于髡

中原一士多奇姿,纵横宇合卑莎维。(自注:莎士比亚,维白新德。)人言毕肖在须眉,茫茫心事畴谁知?

优孟

婴武伺人工趣语,杜鹃望帝凄春心。太平歌舞且抛却,来向神州忾陆沉。

优旃

南山豆苗肥复肥,北山猿鹤飞复飞。我欲蹈海乘风归,琼楼高处斜阳微。

东方朔

20世纪初,中国音乐界并没有采用现代的科学作曲法,使用的还是传统的工尺谱。直到沈心工赴日留学学习西洋简谱和五线谱作曲法后,中国音乐界才开始按西洋现代科学作曲法谱写乐歌。

沈心工,原名庆鸿,号叔逵,以笔名行于世,上海人,1896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班,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他在就读东京弘文学院期间,发起在东京留学生会馆开办音乐讲习会,并请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米次郎讲授乐歌,学习西洋简谱和五线谱作曲法。沈心工所作《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在日本创作的。沈心工于1903年学成归国后,开始在南洋公学附小等学校中传授西洋简谱和五线谱作曲法,并编出《学校唱歌集》作为示范,中国音乐界由此始按西洋现代科学方法谱写乐歌。尤其自1904年沈心工编写的《学校唱歌集》和曾志忞编写的《教育唱歌集》分别在上海和东京出版之后,现代科学作曲法更是在新兴学堂中风行一时。这当然也引起了李叔同的密切关注。李叔同诚挚邀请沈心工在沪学会文化补习班开设乐歌课,自己也一起听讲,接受西洋音乐的启蒙。

1905年,内忧外患的中国,正需要有识之士为唤起民众爱国主义精神,助威呐喊。为配合当时兴起的“抵制美货”“抵制日货”爱国运动,李叔同将民间曲调《老六板》减慢为四四节拍,配上自撰歌词,为沪学会创作了处女作《祖国歌》: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乌乎,大国民!乌乎,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乌乎,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这首《祖国歌》主题鲜明,词曲贴切,歌颂了幅员辽阔的华夏古国,抒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经教唱,即由沪学会传遍沪上,继而传遍全国,开启了国人利用民族曲调配制乐歌的新风尚,李叔同也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音乐家。黄炎培在《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中写道:

·李叔同创作的《祖国歌》

叔同呢,从南洋公学散学以后,经过一个时期,在上海集合一般思想先进分子,择地租界以外——那时是1904、1905年——创设一个“沪学会”,经常召开演说会,办补习学校——也许是全国第一个补习学校……我至今还保存着叔同亲笔写他自撰词、自作曲的《祖国歌》,当时曾被一般男女青年传诵。当然,必须认定这还是叔同的早年作品。但也值得珍视。

李叔同后来就职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期的门生丰子恺,在《李叔同先生的爱国精神》中回忆道:

我是李先生任教杭州省立第一师范时的学生,但在没有进入杭州师范的时候,早已在小学里唱过这《祖国歌》。我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外患日逼的时期。如黄先生(黄炎培)文中所说:1894年甲午之战败于日本,1895年割地赔款与日本讲和,1897年德占胶州湾,1898年英占威海卫,1899年法占广州湾,1900年八国联军占北京,1901年订约赔款讲和。——我的少年时代正是在这些国耻之后。那时民间曾经有“抵制美货”“抵制日货”“劝用国货”等运动。我在小学里唱到这《祖国歌》时候,正是“劝用国货”的时期。我唱到“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的时候,和同学们肩了旗子排队到街上去宣传“劝用国货”时的情景,憬然在目。我们排队游行时唱着歌,李叔同先生的《祖国歌》正是其中之一。但当时我不知道这歌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