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刘祯
与震林相识是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1993年毕业后他去上海戏剧学院任教,虽不在一个城市了,但缘于戏剧之情,没有断了联系,也知道他又跟余秋雨教授攻读了博士学位。此后震林一直守着上戏,教书、研究、创作,甚为勤奋,涉猎领域亦广,在研究观念和方法上主要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在戏剧与电影,尤其是演员文化和导演文化研究方面成果不断,出版著作主要有:《戏剧人格:一种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写作》《集体有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中国戏剧电影电视文化行为的精神结构分析》《体验文化现场》《电影的转身——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运动及其文化阐述》《论原始戏剧与前卫戏剧》等,也因此获得了多个荣誉和奖项。在完成复旦大学的博士后科研工作后,他又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科研工作,其时我成为他的合作导师。两年中他奔走于北京、上海之间,我们也经常有所切磋。他潜心于《中国伶人家族文化研究》,其项目还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演员是戏剧最基本的元素,没有演员就没有表演与戏剧。演员旧时又称优伶、俳优、倡优、伶人等。“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韩非子·难三》),说明他们当时主要从事戏谑乐舞以供王宫贵族娱乐。从最初出现起,伶人就没有社会地位,仅处于一种供人娱乐的社会定位,这种社会定位决定了此后优伶独特而尴尬的职业处境。随着表演和戏剧的成熟,戏剧越来越具有“艺术性”,演员的表演和技艺亦愈精湛和职业化,但人们也愈把对戏剧的关注投向舞台和创作文本上,演员本身更多时候则被忽略和边缘化。从戏剧之所以成为戏剧的根本来看,演员亦即伶人是戏剧之为戏剧的根本,故而人们亦愈来愈重视和关注伶人的研究,这也是近些年此方面研究成果较多的缘由所在。震林对伶人家族文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偶然性者,他在该课题“绪论”里已然谈及,为十几年前的一次关于谢晋导演成长道路的偶然阅读;而必然性者,则体现了震林作为一位学者的敏锐和执着。阅读中,许多闪念会瞬现即逝,从脑际流走,而震林是学者,所以他驻足了,他思考了,他触摸了,他深入了,故能结出现在的果实。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关注的不是伶人的技艺、艺术本身或舞台本身,而是伶人文化与家族的伶人,这是超越戏剧本身的。
当然这样的研究非始于21世纪的现在,早在20世纪初,潘光旦教授就已经撰写了《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那是一个西学东渐、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学术思想和研究呈现出活跃、不拘一格的面貌。潘光旦教授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从现代学术角度看是最早一部有关伶人家族的独辟蹊径的难得之作。此后对这一命题的研究似乎被尘封了,而震林的一次阅读经验使他耿耿于怀,立志在戏剧文化学的研究上以其博士生导师余秋雨教授的教导为基础,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促使他有了更多的思考,“这种家族与伶人的独特关系,我隐约感觉到它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命题,而且,它似乎还可以触摸中国一种微妙而又隐秘的民族人格。这种民族人格,既是属于政治层面的,同时,它又是关乎文化和人性的,它不仅具有一种民俗学价值,更具有一种文化人类学意义。家族和伶人的关系,可以折射出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结构变迁的运行密码。”(“绪论”)
这种思考伴随他走过了十几年,伴随他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优伶性别表演研究》,之后又完成了《先锋的姿态——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的研究课题,接着又回到了《中国伶人家族文化研究》这一课题,可见这一课题的实施完成有着长时间的思考和学术准备,是震林这十几年的学术积累和沉淀之果。在他看来,如果要通过某种艺术的途径来探索一个族群的集体心理,戏剧是最佳的选择,“如果通过学术的途径探索一个族群的集体心理,伶人家族文化研究也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中国伶人是一个特殊的阶级,而家族又与中国人的精神底色联系在一起,伶人和家族之间的关系,可以流露出中国人的集体生存底线和情感底线,由此,也就具有人类学的价值。”(“绪论”)
震林教授所承担之《中国伶人家族文化研究》课题,是一部从内容对象到研究方法都有创新和突破的著作。这一课题的展开和实施,作者做了多方面的学术准备,包括理论观念上的和历史文献方面的。伶人是体现中国戏剧文化的一个独特群体,从戏剧学角度的关注是近些年来学者们的着力之处,该课题通过中国伶人家族文化生态的研究“探索一个族群的集体心理”,乃至是“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该课题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系统地涉入伶人家族文化研究,从伶人家族的变迁之中挖掘出一种文化的内涵以及国民人格内涵,也对戏剧文化学的“文化”概念作了一个高位的阐释,希望使戏剧文化学研究产生出颇具创新意义的成果。与以往之研究不同,该课题不局限于个案研究、区域研究、断代研究等,而是对伶人家族文化宏观、通论式研究的尝试。这种宏观、通论式研究不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而是选择几个“点”来进行研究。这几个“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观照特殊个案与地方社会乃至整个时代普遍情况之间的联系,能够体现伶人家族文化的本质内涵,从而实现“点”“面”结合。其所论述的包括伶人家族的政治设计及其泛家族化、伶人家族的社会和业界认同、伶人家族的业缘、地缘和阶级关系、伶人家族的文化基质分析、伶人家族的结构系统、伶人家族的功能形态等七个部分,不仅从家族文化的视角剖析了伶人及伶人现象,也从“伶人”这一独特视角诠释了家族文化,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基质特性,对表演戏剧和家族文化都具有积极意义和开拓价值。通过这一课题的实施和完成,作者的理论视野、学科知识与跨学科把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得以全面显现,经其整合分析,对伶人家族文化的论述焕然一新,也显示出成果的厚度和深度。
这是一项基于多学科知识理论的具有挑战的研究,作者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宏观把握和微观考察能力强,但面对如此丰富与厚重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那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如何驾轻就熟、如何游刃有余、如何理论与实践的完好统一,都是可以不断探求的。作者掌握了丰富的古今伶人生平史料,这些是构筑伶人家族文化研究的前提,也是研究推论逻辑的依据,作者在论、史(文献)结合方面已然做得非常出色,但还可以再努力,真正深入伶人、伶人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深处,那样所得出的结论是最可靠的,甚至还可以修正或补充我们的理论。这是锦上添花的愿望。
是为个人一点浅识,权为序,与震林共勉!
2012年8月11日夜雨于京城非非想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