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表达需求是一种能力
小上之所以缺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投注力比多和攻击性)的能力,是因为她在童年的时候受过太多挫折。
小上的父母在外打工,一年只回家一次。小上从小跟着爷爷生活。在隔代抚养中,养育者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吃穿和健康。她的爷爷就是如此,一点都不关心她的心理需求,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有心理需求这种东西,他认为只要孩子没饿着、没冻着就行了。
小上的爷爷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农活上。他清早出门时,就把小上反锁在屋子里,直到天黑才回家。小上对自己童年日常生活的记忆就是对着墙发呆、对着地面发呆、对着门口发呆。在找我做咨询的时候,小上曾发给我一个视频,是一个人用监控摄像头看狗在自己出门后会干什么,视频里狗除了吃喝拉撒,就是对着门口发呆。她告诉我,这很像她的童年。
在小上枯燥无趣的童年生活里,爷爷是她唯一能够接触的人,所以她非常渴望对爷爷表达亲情。但结果往往是,小上看到疲惫的爷爷回家后,对爷爷甜甜地笑着,想亲亲抱抱,而爷爷只会习惯性地询问她有没有乱吃东西、有没有捣乱惹事。当她很想念父母或者想要什么东西而爷爷不给她买时,她也会哭闹或生气。可是,累了一整天的爷爷脾气比她还大,会威胁她说:“你再哭,爷爷就不要你了!”
有一次到镇上赶集,她在路边哭闹着要吃糖葫芦,爷爷真的“不要”她了,直接把她丢下后径直离开了。她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陌生人,特别害怕,一边大哭一边喊“爷爷”。她在一个小摊旁边蹲着哭了很久,才被折回来的爷爷领了回去。在回去的路上,爷爷一直数落她不懂事、丢人现眼,那时的她既委屈又不敢哭,只能一直啜泣着,把失望憋在心里。
她一遍遍地努力尝试从爷爷那里获得安全感,但一次次都以失败告终,需求和不满得不到回应使她最终陷入了习得性无助[2],她不再相信自己能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感。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以下两种反馈:对养育者投注力比多,期望与养育者亲近时,养育者的反馈却是冷漠;对养育者投注攻击性,期望养育者被自己所控制时,养育者的反馈却是更强烈的攻击性和远离。
正是养育者的这两种不良反馈,以及多次努力“纠正”外界反馈的失败经历,导致小上在潜意识[3]中对“自己投注力比多和攻击性后能得到客体好的回应”这件事不再抱期望。
如果主动表达需求,她大概率会体验到挫败感。如果不表达需求,她百分之百不会体验到挫败感。因此,小上在恋爱中不敢主动向男朋友表达自己的亲近需求,因为存在被拒绝的风险,会带来挫败感。为了避免这种包含了焦虑和恐惧的挫败感,小上期望男朋友能主动读懂和满足她的需求。
与此同时,她认为自己表达出不满或想暂时疏远对方的意愿时,可能遭到对方的惩罚甚至被抛弃。这导致她在潜意识中把表达不满(攻击性)等同于可能“被惩罚”或“被抛弃”。为了避免被惩罚,她不敢表达不满,不敢要求对方改变,也不敢表明自己希望双方能暂时疏远一些。当感情遇到问题时,她不会跟对方说明自己为什么不满意,而是往后撤,等待男朋友主动来接近自己,或者表明要脱离关系,但不敢冒着被惩罚的风险尝试解决问题。
绝望感导致她无法投注力比多到伴侣身上,恐惧导致她无法投注攻击性到伴侣身上。早期经历形成的枷锁,让小上很难做出积极的行为,结果导致她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无法体验到安全感。一旦伴侣的行为让她体验到了不安,她就会有情绪。可是有了负面情绪,她又不敢向男朋友表达出来,这会让她更没有安全感。于是,她的恋情总是很容易陷入缺乏安全感的死循环中,直到最后提出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