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任务1.5 基坑排水

【引例1.5】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漳工程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施家河村东北,是南水北调向河北、北京输水的控制性工程,该渠段设计流量为235m3/s,加大后流量为265m3/s。

工程建筑物包括南、北两岸渠道连接段和过河建筑物,总长1 081.81m。主体工程为穿越漳河河底的管身段。

工程区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含水层主要为砂层、砂卵石层,总厚度为70.0m 左右。各含水层透水性不均一,其中砂层具中等透水性;砾岩、砂卵石及卵石具强透水性,渗流系数为 0.1~0.8cm/s。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密切,水量丰富。需对其施工基坑进行降水排水措施。

【思考】

(1)基坑为什么要排水?

(2)基坑水的来源有几个方面?

(3)基坑排水有那几种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4)基坑排水几种方式的实用地基是什么?

(5)基坑排水排水量怎么计算?

围堰闭气以后,要排除基坑内的积水和渗水,随后在开挖基坑和进行基坑内建筑物的施工中,还要经常不断地排除渗入基坑的渗水,以保证干地施工。修建河岸上的水工建筑物时,如基坑低于地下水位,也要进行基坑排水工作。排水的方法可分为明式排水和暗式排水两种。

1.5.1 基坑积水的排除

基坑积水主要是指围堰闭气后存于基坑内的水体,还要考虑排除积水过程中从围堰及地基渗入基坑的水量和降雨。初期排水的流量是选择水泵数量的主要依据,应根据地质情况、工期长短、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初期排水流量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 Q——初期排水流量,m3/s;

V——基坑积水的体积,m3

K——积水系数,考虑了围堰、基坑渗水和可能降雨的因素,对于中、小型工程取K=2~3;

T——初期排水时间,s。

图1.28 水泵站布置

初期排水时间与积水深度和容许的水位下降速度有关。如果水位下降太快,围堰边坡土体的动水压力过大,容易引起坍坡;如水位下降太慢,则影响基坑开挖工期。基坑水位下降的速度一般控制在0.5~1.5m/d为宜。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围堰型式、地基特性及基坑内水深等因素而定。对于土围堰,水位下降速度应小于0.5m/d。

根据初期排水流量即可确定水泵工作台数,并考虑一定的备用量。水利工程常用离心泵或潜水泵。为了运用方便,可选择容量不同的水泵,组合使用。水泵站一般布置成固定式或移动式两种,如图1.28所示。当基坑水深较大时,采用移动式。

1.5.2 经常性排水

当基坑积水排除后,立即进行经常性排水。对于经常性排水,主要是计算基坑渗流量,确定水泵工作台数,布置排水系统。

1.排水系统布置

经常性排水通常采用明式排水,排水系统包括排水干沟、支沟和集水井等。一般情况下,排水系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基坑开挖中的排水;另一种是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排水。前者是根据土方分层开挖的要求,分次下降水位,通过不断降低排水沟高程,使每一个开挖土层呈干燥状态。排水系统排水沟通常布置在基坑中部,以利两侧出土;当基坑较窄时,将排水干沟布置在基坑上游侧,以利于截断渗水。沿干沟垂直方向设置若干排水支沟。基础范围外布置集水井,井内安设水泵,渗水进入支沟后汇入干沟,再流入集水井,由水泵抽出坑外。后者排水目的是控制水位低于坑底高程,保证施工在干地条件下进行。排水沟通常布置在基坑四周,离开基础轮廓线不小于0.3~1.0m。集水井离基坑外缘之距离必须大于集水井深度。排水沟的底坡一般不小于2‰,底宽不小于0.3m,干沟沟深为1.0~1.5m,支沟沟深为0.3~0.5m。集水井的容积应保证水泵停止运转10~15min井内的水量不致漫溢。井底应低于排水干沟底1~2m。经常性排水系统布置如图1.29所示。

2.经常性排水流量

经常性排水主要排除基坑和围堰的渗水,还应考虑排水期间的降雨、地基冲洗和混凝土养护弃水等。这里仅介绍渗流量估算方法。

(1)围堰渗流量。透水地基上均质土围堰,每米堰长渗流量q可按下式计算:

图1.29 修建建筑物时基坑排水系统布置

1—围堰;2—集水井;3—排水干沟;4—支沟;5—排水沟;6—基础轮廓;7—水流方向

式中 q——渗入基坑的围堰单宽渗透流量,m3/(d·m);

k——渗透系数,m/d;

其余符号意义如图1.30所示。

图1.30 透水地基上的渗透计算简图

(2)基坑渗流量。由于基坑情况复杂,计算结果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应用试抽法确定。近似计算时可采用表1.14所列参数。

表1.14 地基渗流量 单位:m3/h

降雨量按在抽水时段最大日降水量在当天抽干计算;施工弃水包括基岩冲洗与混凝土养护用水,两者不同时发生,按实际情况计算。

排水水泵根据流量及扬程选择,并考虑一定的备用量。

1.5.3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在经常性排水中,采用明排法,由于多次降低排水沟和集水井高程,变换水泵站位置,影响开挖工作正常进行,此外在细砂、粉砂及砂壤土地基开挖中,因渗透压力过大而引起流沙、滑坡和地基隆起等事故,对开挖工作产生不利影响。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就是在基坑周围钻井,地下水渗入井中,随即被抽走,使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部以下,整个开挖部分土壤呈干燥状态,开挖条件大为改善。

图1.31 管井法降低地下水位布置图

1.管井法

管井法就是在基坑周围或上、下游两侧按一定间距布置若干单独工作的井管,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井内,各井管布置一台抽水设备,使水面降至坑底以下,如图1.31所示。

管井法适用于基坑面积较小,土的渗透系数较大(k=10~250m/d)的土层。当要求水位下降不超过7m时,采用普通离心泵;如果要求水位下降较大,需采用深井泵,每级泵降低水位20~30m。

管井由滤水管、井管、沉淀管及周围反滤层组成。地下水从滤水管进入井管,水中泥沙沉淀在沉淀管中。滤水管可采用带孔的钢管,外包滤网;井管可采用钢管或无砂混凝土管,后者采用分节预制,套接而成,每节长lm,壁厚为4~6cm,直径一般为30~40cm。管井间距应满足在群井共同抽水时,地下水位最高点低于坑底,一般取15~25m。

2.井点法

当土壤的渗透系数k<1m/d时,用管井法排水,井内水会很快被抽干,水泵经常中断运行,既不经济,抽水效果又差,这种情况下,采用井点法较为合适。井点法适宜于渗透系数为0.1~50m/d的土壤。井点的类型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和电渗井点三种,比较常用的是轻型井点。

轻型井点是由井管、集水管、普通离心泵、真空泵和集水箱等设备组成的排水系统,如图1.32所示。

图1.32 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布置图

轻型井点的井管直径为38~50mm,采用无缝钢管,管的间距为0.8~1.6m,最大可达3.0m。地下水从井管底部的滤水管内借真空泵和水泵的抽吸作用流入管内,沿井管上升汇入集水管,再流入集水箱,由水泵抽出。

轻型井点系统开始工作时,先开动真空泵排出系统内的空气,待集水箱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再启动水泵抽水。如果系统内真空不够,仍需真空泵配合工作。

井点排水时,地下水位下降的深度取决于集水箱内的真空值和水头损失。一般集水箱的真空值为400~500mm汞柱。

当地下水位要求降低值大于4~5m时,则需分层降落,每层井点控制3~4m。但分层数应少于3层为宜。因层数太多,坑内管路纵横交错,妨碍交通,影响施工;且当上层井点发生故障时,由于下层水泵能力有限,造成地下水位回升,严重时导致基坑淹没。

【引例分析】由[引例1.5]经试验得知:帷幕灌浆结束后经孔压水实验得到基坑渗透系数为6×10-4cm/s。为保证管身段混凝土在干地状态下施工,采取井点降水与集水井明排结合的方式降低基坑水位。

(1)水量计算。基坑降水的涌水量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的形状大小及补给水边界条件有关。该工程基坑长度与宽度之比较大,属于窄长式基坑。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本工程降水按无压非完整井计算。群井出口流量为49443m3/d,单井理论出水强度为60.4m3/h。井点降水如图1.33所示。

图1.33 井点降水示意

(2)基坑明沟。集水井排水基坑施工时,在基坑周边设置浆砌石排水明沟,排水沟断面尺寸为0.5m×0.5m,排水沟与集水井连通,直接将边坡渗水、施工废水、雨水排入集水井中。集水井布置在纵向围堰一侧,共2个,集水井尺寸为10m×5m×4m;集水井四周采用钢筋石笼衬砌。每个集水井边布置3台流量为480m3/s,扬程为40m的大水泵,将水排出基坑。集水井布置如图1.34所示。

图1.34 降水井及集水井布置

(3)基坑井点降水及布置。

1)降水井点数量及布置。由于基坑窄长,一期基坑周长都约为700m,考虑到井点的降水效果,井点均匀布置于69m高程马道处,井口直径0.6cm,井点之间的间距为20m,井点数n=700/20=35个。降水井及集水井布置如图1.34所示。

2)井水抽排。采用潜水泵抽排至基坑外部浆砌石截水沟中,再顺截水沟排入河流,截水沟尺寸为1.0m×0.8m。

3)降水井成井后,如发现井点降水满足不了要求,再在基坑底部坡脚线处相应部位增设井点,井点采用潜孔钻造孔,造孔直径为150mm,再配置相应的潜水泵进行抽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