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基本组织
组织是来源相同、形态和功能相似、借助于细胞间质结合起来的细胞群。高等动物有机体的组织通常分为4种,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这4种组织又称动物的基本组织。
一、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是细胞成分多,间质少;有极性,朝向体表或中空性器官的腔面,称为游离面,与其相对的一面,称为基底面;基底面与深层组织之间借一薄层基膜彼此相连;富含神经末梢,但一般没有血管和淋巴管,靠渗透方式通过基膜与深层的结缔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
根据上皮组织的功能可将其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被覆上皮又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6种。前4种是单层上皮,后2种是复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扁平的多边形细胞组成。彼此以锯齿状边缘相嵌合,顶面观呈鳞片状,侧面观呈梭形,胞核扁圆,位于细胞中央(图1-3)。单层扁平上皮主要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体腔内表面及体腔内器官的外表面,其中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内皮。单层扁平上皮薄而光滑,可减少摩擦。
图1-3 单层扁平上皮
1—深部组织 2—扁平上皮 3—血管腔
图1-4 单层立方上皮
1—肾集合管 2—立方上皮细胞
2.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细胞侧面呈立方形,细胞的高与直径无明显差距。表面观察则呈多边形,胞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图1-4)。单层立方上皮主要分布在肾集合管、肺的细支气管、卵巢的表面和腺体等处。单层立方上皮主要起分泌等作用。一般腺体主要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
3.单层柱状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紧密排列而成。核呈椭圆形,长轴与细胞一致,位于细胞近基底部。游离面可见微绒毛,细胞之间常夹杂着一些杯状细胞(图1-5)。单层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内表面,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
图1-5 单层柱状上皮
1—结缔组织 2—刷状缘 3—柱状上皮细胞 4—基膜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高低不同的柱状、梭形和锥形细胞组成,柱状细胞游离缘有纤毛。由于细胞的高矮不一,所以细胞核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形似复层,但每个细胞的基底面均附着于基膜上,实为单层(图1-6)。纤毛细胞之间常有杯状细胞分布。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上部呼吸道的内表面,能借助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吸附细菌、尘埃等异物,并通过纤毛的摆动将其清除。
图1-6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1—纤毛 2—上皮细胞 3—基膜
5.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表层细胞扁平,且由于细胞角质化而形成角质层,具有抗摩擦、抗损伤及防止异物侵入等功能。表层细胞衰老脱落后,由深层细胞不断增殖补充。中间层由数层多边形细胞组成,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体积较小,直接与基膜相贴(图1-7),易于获得营养,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表皮、口腔、食管和阴道等处。
6.变移上皮
变移上皮主要分布于膀胱和输尿管等处的黏膜内表面,细胞的层数和形态结构随器官的功能状态改变(图1-8)。当膀胱中尿液充盈时,上皮细胞层次减少,细胞趋于扁平;当膀胱中的尿液被排空时,上皮细胞变圆,层数增加。
图1-7 复层扁平上皮
1—表层 2—中间层 3—基底层
图1-8 变移上皮
(1)收缩状态 (2)扩张状态
1—变移上皮 2—基膜 3—结缔组织
7.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以合成、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细胞称为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的组织或器官称为腺或腺体。根据构成腺体的细胞数量可将腺体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单细胞腺的腺细胞是单个散在分布的,如杯状细胞;有机体中的多数腺体是多细胞腺。根据腺体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的不同,可将腺体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根据腺体与其所来源器官的位置关系可将腺体分为壁内腺和壁外腺。
(1)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因无导管,故又称无管腺。腺细胞的分泌物称为激素,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周围丰富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内,经血液或淋巴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内,以调节组织和器官的生命活动。
(2)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具有由上皮细胞形成的导管,故又称有管腺,分泌部产生的分泌物经导管排出,如肝脏和胰腺等。根据外分泌腺存在的部位,可将腺体分为位于器官管壁之内的壁内腺和位于器官管壁之外的壁外腺。根据多细胞外分泌腺的腺泡形态,可分为管状腺、泡状腺和管泡状腺。管状腺可再分为单管状腺、分支管状腺和复管状腺,泡状腺可再分为单泡状腺和分支泡状腺,管泡状腺可再分为分支管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
感觉上皮主要分布于眼和耳部。
二、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细胞种类较多,数量较少,细胞间质主要由丝状的纤维和胶体或固体状的基质组成。结缔组织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共8种,其中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和脂肪组织合称为固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贮存营养、物质运输等多种功能。
1.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是典型的连接组织,广泛分布于系统之间、器官之间、组织之间和细胞之间(图1-9)。柔软而富有弹性和韧性,肉眼观察时,呈白色网泡状或蜂窝状,因而又称蜂窝组织。疏松结缔组织除具有营养、防御、运输代谢产物和修复的功能外,还有填充、支持和连接等功能。
图1-9 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模式图
1—肥大细胞 2—成纤维细胞 3—胶原纤维 4—弹性纤维 5—脂肪细胞 6—毛细血管 7—神经纤维 8—巨噬细胞 9—淋巴细胞 10—浆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由基质、纤维和细胞组成。基质没有固定的外形,无色透明呈凝胶状,各种细胞和纤维都浸于其中,主要化学成分是由透明质酸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黏多糖蛋白。透明质酸具有亲水性基团,易与水分子结合,除保持基质呈凝胶状外,还使代谢物质和电解质等易于在基质中扩散。透明质酸是与大量水分子结合并曲折盘绕的大分子,分子间借蛋白质分子和其它分子相连,共同形成带有小孔隙的分子筛。分子筛允许小于其孔隙的水溶性物质,如营养物质、气体分子和代谢产物通过,而大于微小孔隙的颗粒物质,如病原微生物等则不能通过,起着屏障的作用。某些细菌和癌细胞等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破坏基质的屏障作用,从而通过基质使病原扩散蔓延。基质中还含有自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形成的组织液,经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到血液,对组织和细胞的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中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可分为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和脂肪细胞,其中成纤维细胞具有形成几种纤维的功能,脂肪细胞体现了该组织与脂肪组织的关系,其它几种细胞都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2.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其组成和疏松结缔组织基本相同,但基质和细胞成分非常少,位于纤维之间,起连接、支持和保护等作用。大多数的致密结缔组织,如腱、韧带和真皮以胶原纤维为主,只有少量的致密结缔组织,如项韧带和腹黄膜等以弹性纤维为主。细胞成分主要是成纤维细胞。致密结缔组织中的纤维排列方向与其承受的张力方向一致。在真皮和器官的纤维囊等处,胶原纤维束交织排列,可称为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肌腱的胶原纤维束密集平行排列,可称为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图1-10)。
图1-10 肌腱纵切
1—腱细胞 2—胶原纤维束 3—胶原纤维
动物体内许多部位的结缔组织通常不是典型的疏松或致密结缔组织,而是呈过渡的形态。在消化管和呼吸道黏膜固有层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到细密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细胞成分也较丰富。
3.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主要分布于骨髓、淋巴结、脾脏及淋巴组织等处,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网状细胞是多突起的细胞,借突起与相邻细胞连接成网,并有生成网状纤维的功能。网状纤维纤细且多分支,沿网状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分布,交织成网,使该组织内部含有大量空腔(图1-11)。空腔中如果存在大量造血细胞和血细胞,就构成髓组织;如果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就构成淋巴组织。前者构成红骨髓,后者构成其它淋巴器官。
图1-11 网状组织
1—网状纤维 2—网状细胞 3—淋巴细胞
图1-12 脂肪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 2—脂肪细胞的细胞核 3—脂肪细胞
4.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由大量成群的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若干小叶肪(图1-12)。根据脂肪组织的颜色、神经和血管分布以及脂肪细胞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白(黄)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两类。白色脂肪组织的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内含有一大滴几乎与细胞等大的脂滴,故胞核呈扁圆形位于周边,血管和神经不发达。白色脂肪组织几乎遍布全身,尤其以皮下、腹膜下及肠系膜等处最多。棕色脂肪组织存在于冬眠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内,除猪以外的大多数哺乳动物也存在,血管和神经较丰富,能产生大量热能。
5.软骨组织
软骨组织具有弹性,有较强的支持力,能承受压力和摩擦。胚胎的支架起初多为软骨,在成体内,软骨组织参与构成呼吸道和耳廓的支架,还构成光滑的关节面及组成骨连接。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细胞间质包括软骨基质和纤维,基质呈凝胶状,不同类型软骨的基质内含有不同的纤维,纤维能增强软骨的弹性和韧性。根据基质所含纤维成分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3种。透明软骨外观似半透明的玻璃状(图1-13),分布于关节面、肋软骨、气管环、喉软骨及胸骨等处;纤维软骨呈白色,分布于椎间盘和半月板等处,间质中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弹性软骨呈微黄色,分布于耳廓、喉和会厌等处,有弹性,间质内含大量弹性纤维。
图1-13 透明软骨
1—软骨细胞 2—基质
6.骨组织
骨组织是一种坚硬的结缔组织,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骨细胞位于骨质内,呈扁平状,多突起,单个分散于相邻骨板之间(图1-14)。骨质由有机和无机两种成分组成。有机成分主要是骨胶纤维和基质,骨胶纤维是胶原纤维;基质主要是黏蛋白,呈凝胶状,位于骨胶纤维之间,起黏合作用。无机成分主要是钙盐,其化学成分是结晶的羟基磷灰石 [Ca10(PO4)6(OH)2],它有规律地沿着胶原纤维的长轴排列。骨胶纤维平行排列成板层状,每层内的骨胶纤维相互平行,而相邻两层的骨胶纤维则相互成约90°角的排列,也有呈螺旋形和斜行排列的,并有部分纤维穿行于相邻骨板间。这种犹如多层胶合板的结构即骨板,它使骨质既具坚硬性又具韧性,起着支持和承受多方面压力的作用。
图1-14 骨组织
1—外环骨板 2—中央管 3—间骨板 4—骨单位骨板
7.血液和淋巴
血液和淋巴都是液态的结缔组织。血液循环于心血管内,淋巴存在于淋巴系统内,此内容详见项目九循环系统。
三、肌组织
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间质极少。肌细胞一般呈细长的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根据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肌组织可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图1-15)。
图1-15 三种肌组织
(1)平滑肌 (2)横纹肌 (3)心肌
1.横纹肌
横纹肌又称骨骼肌,由于其收缩受意识控制,故又称随意肌,主要分布于四肢、躯干和头部等处的骨骼上,受体神经支配。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细胞核呈椭圆形,数量多,有的可多达数百个,位于肌纤维的周缘部,紧贴细胞膜。肌细胞内有大量的肌原纤维,沿着肌纤维长轴平行分布于肌浆中,肌原纤维分成多个肌节,每个肌节由多条肌丝沿着肌原纤维的长轴平行排列而成,肌丝可分粗肌丝和细肌丝2种。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其构型呈长杆状,一端有豆芽状的头部;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原蛋白组成。肌动蛋白单体呈球状,每一单体上都有一个能与肌球蛋白相结合的位点,许多肌动蛋白单体连接成长链。每一条细肌丝有2条肌动蛋白单体的链相互绞合在一起,呈双螺旋状。原肌球蛋白细而长,由两条多肽链相互缠绕呈螺旋状,位于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内。肌原蛋白由3个球状的亚单位组成,每一条原肌球蛋白上有一组肌原蛋白。肌原蛋白中的一个亚单位与肌动蛋白结合时,其分子构型即发生变化,整个肌原蛋白的3个亚单位的位置也发生变化,与其相连的原肌球蛋白也随之发生变化。粗肌丝横桥与细肌丝结合而改变角度,导致粗、细肌丝相互嵌入的程度发生变化,使肌节缩短,肌原纤维缩短而使肌细胞发生收缩。
2.心肌
心肌主要分布于心脏,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构成心壁的肌层,在植物性神经支配下持久而有节律地舒缩,由于舒缩不受意识支配,故属不随意肌。心肌纤维呈较短的圆柱形,有不明显的横纹。肌纤维常有分支并与相邻肌纤维互相吻合成网,网孔内有较多疏松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等。肌纤维间以闰盘为界,闰盘呈线状或阶梯状横贯心肌纤维,心肌纤维一般仅有一个核,呈卵圆形,位于中央,染色较淡。心肌纤维分为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心肌细胞两种,后者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3.平滑肌
平滑肌主要由平滑肌纤维构成。平滑肌也是不随意肌,其纤维呈长梭形,平均长约200μm,两端尖细,中央粗,直径约6μm。平滑肌纤维为单核细胞,每条肌纤维有一个细胞核,细胞核呈长椭圆形或长棒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无横纹。平滑肌细胞的分布因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异,有单个分散存在的,如分布于阴囊皮肤和小肠绒毛内的;也有聚集成束的,如竖毛肌;还有排列成层的,如中空性器官的肌层。
四、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也是高度分化的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分布于神经元之间,起着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作用,如参与构成神经纤维的施旺细胞等。
1.神经元
神经元是反射活动的主体,但它不能独立完成某种复杂功能活动,必须与其它组织细胞和神经元相联系(图1-16)。神经元以其较长的突起,与神经胶质细胞共同形成神经纤维,与其它神经元间形成突触,与其它组织之间形成神经末梢。神经元按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按形态结构即突起的数量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神经元的突起是胞体延伸的细长部分,分为短而多的树突和少而长的轴突,树突呈树枝状,将冲动传递给较多的神经元和效应器。
图1-16 神经元及相关结构
1—突触 2—树突 3—轴突 4—施旺细胞 5—神经纤维 6—郞飞氏结
2.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中,由轴突和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微细纤维状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神经纤维按髓鞘的有无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2种。有髓神经纤维由轴突、髓鞘和神经膜构成,表面有郎飞氏结。由于髓鞘是高电阻性结构,所以传递兴奋时是在郎飞氏结之间跳跃式传递的。无髓神经纤维仅由轴突和神经膜构成,因没有髓鞘,所以不形成郎飞氏结,其传递兴奋的速度较慢。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的区别,主要在于施旺细胞包围神经细胞长突起的形式不同。
神经纤维也可根据其传递兴奋的方向分为传入纤维(感觉神经纤维)、传出纤维(运动神经纤维)和联络神经纤维。传入纤维是将感受信息传递给中枢;传出纤维是将中枢的 “指令”传递给效应器;联络神经纤维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不同部位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3.突触
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分支,略膨大,与另一个神经元共同形成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它由突触前膜围成突触小结,内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小泡内含神经(化学)递质;由后一个神经元形成突触后膜,其上有与化学递质相应的受体;两膜间有宽20~30 nm的突触间隙,其中有与化学递质相应的酶类(图1-17)。
图1-17 突触的结构
1—突触前膜 2—突触间隙 3—突触后膜 4—突触小泡
突触传递信息时,前一个神经细胞以出胞作用的方式向突触间隙内释放小泡中的化学递质,被后一个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所识别,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功能的变化,传递了信息。在发生信息传递的同时,化学递质被突触间隙中的酶所分解,从而终止了信息的传递。
4.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是神经元与其它组织共同形成的接收或发出信息的结构。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的外周突与外周器官的接触点,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在神经元上产生神经冲动;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细胞和腺细胞构成的能把神经冲动传给肌细胞和腺上皮的结构。运动终板也称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神经肌连接、分布于骨骼肌的效应器,其结构与突触基本相似。
五、生物显微镜的使用与基本组织的识别
1.生物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生物显微镜是对生物组织结构进行观察识别的主要仪器,一般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 机械部分是指显微镜中起支撑、旋转和固定等作用的部件,主要有镜座、镜臂、镜筒、粗调节器、细调节器、载物台、推进器、压夹和物镜转换器等。
① 镜座:一般呈矩形或马蹄形,是直接与实验台相接触或用手托的部分。
② 镜臂:连接镜座与镜筒,中部常呈弯曲状,是适于持握的部位。
③ 镜筒:是接目镜和接物镜之间的金属筒,镜筒上端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④ 粗调节器:可调节物镜与标本间的距离。
⑤ 细调节器:由其旋转引起镜筒或载物台移动,以得到最清晰的观察效果。
⑥ 载物台:是放置组织标本的平台,中央有圆形或椭圆形的透光孔。
⑦ 推进器:可前后、左右移动标本。
⑧ 压夹:可固定组织标本。
⑨ 物镜转换器:位于镜筒下部,其上装有各种放大倍数的物镜,用于转换不同的物镜镜头。
(2)光学部分 光学部分是显微镜的折光系统,主要有接目镜、接物镜和反光镜等。
① 接目镜:也常称为目镜,安装在镜筒的上端,目镜上的数字表示放大倍数,有5、8、10、15、16和25倍等。
② 接物镜:也常称为物镜,是显微镜最贵重的光学部分,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可分为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3种。低倍镜有8、10、20、25倍,高倍镜有40、45倍,油镜一般为100倍,物镜在镜头上一般有一红色、黄色、黑色横线作标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例如,目镜是10倍,物镜是45倍,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 × 45=450倍。
③ 反光镜:有两个面,一面为平面,另一面为凹面。有的显微镜无反光镜而直接采用电光源(常带有充电电池)。
(3)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主要分为取放、采光、置片、调焦、观察和整理6个环节。
① 取放:初次使用,常需将显微镜箱底与镜座之间的固定螺旋卸下,才能将显微镜从箱中取出。搬动显微镜时,必须一手握镜臂,另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轻放于实验台上,应避免阳光直射和过于靠近实验台边缘。
② 采光:先用低倍镜调光,直至获得清晰、明亮、均匀一致的视野为止。
③ 置片:使组织切片的盖玻片朝上,将其放置于载物台边上,一手(常用左手)将压夹打开,另一手轻轻将玻片推向压夹内,松开压夹,夹住玻片。
④ 调焦: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徐徐下降,此时应将头偏向一侧,注视接物镜下降程度,以防物镜压碎组织切片,特别当转换高倍镜观察时更要当心。原则上物镜与标本片的距离应缩到最小。
⑤ 观察: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保持正确的看书姿势,用左眼凑近目镜进行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图像,再微微转动细调节器,调整焦点,直到物像达到最清晰程度为止。观察切片时,通常需从切片组织的一角开始,然后使镜头按照蛇类爬行的“路线”前进。观察时还应注意以低倍镜观察整体形态结构,以高倍镜观察结构细节,二者各有侧重,并密切配合。如需从低倍换到高倍时,应先将拟观察的结构移到视野中央,再旋转物镜转换器,进行高倍观察。
⑥ 整理:完成一次观察后,切记关闭电源,降低载物台(如果是镜筒升降式显微镜的话,则适当降低镜筒),取下并交回玻片(小心),收回推进器,将物镜叉开透光孔,套好防尘罩,装入箱内。
(4)注意事项
① 在使用过程中,切勿将酒精或其它药品污染显微镜。显微镜一定要保存在干燥的地方,不能受潮,否则会使透镜发霉或机械部件生锈。显微镜不可置于日光下或靠近热源处,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最好在显微镜橱内保存。
② 光学部分若有灰尘,严禁用口吹或手或其它物品擦抹,应用擦镜纸擦净。勿用暴力转动粗、细调节器等机械部件,并保持清洁(特别是转动轴等有润滑油的部分)。不得随意拆下显微镜的部件和箱内所装附件。
③ 组织切片通常用低倍镜和高倍镜(干燥系)即可,如需使用油镜,应先用高倍镜观察,把欲观察的部位置于视野的中央,然后移开高倍镜,滴少许香柏油(檀香油)在玻片上,转换油镜,使油镜与标本上的油液相接触,轻轻转动细调节器,直至获得最清晰的物像为止。用完油镜时,应及时以擦镜纸蘸少量二甲苯,将镜头上和标本上的油擦去,再用干擦镜纸擦干。
2.基本组织的识别
(1)单层扁平上皮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小肠切片边缘典型部位进行观察,识别单层扁平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可见小肠浆膜表面的扁平上皮细胞层呈蓝色略深的线状。高倍镜下观察该蓝色线状结构由一层扁平上皮构成,细胞彼此之间界限不清,细胞的特点是高明显小于直径。
(2)单层立方上皮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甲状腺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单层立方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可见腺实质主要由圆形或稍长的囊泡状腺泡组成,腺泡腔中含有大量红色的类胶质。高倍镜下可见腺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细胞彼此之间界限明显,细胞的特点是高度和宽度几乎相等,胞核圆,位于细胞中央。
(3)单层柱状上皮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小肠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单层柱状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观察整个小肠壁由几层组织膜构成,可见小肠绒毛呈指状,其表面覆盖一层柱状上皮,由于材料和制片关系,有的绒毛横断呈游离状态,选择一部分切面比较正、细胞核呈单层排列的上皮进行观察。高倍镜下可见细胞核排列紧密,呈椭圆形,蓝紫色,位于细胞基底部。细胞顶端有一层粉红色的膜状结构(纹状缘),在上皮的基底面有染成粉红色的条状结构(基膜),此外,在柱状上皮细胞之间,有散在的杯状细胞存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气管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观察整个切片的结构,管腔内表面的一层较深色的结构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见上皮细胞基底面均与较亮的基膜相连。高倍镜下可见高低不同的柱状上皮,且上皮之间夹杂着散在的杯状细胞,上皮细胞游离缘可见“成簇”的纤毛。
(5)复层扁平上皮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皮肤或食管横断面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复层扁平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或肉眼观察整个切片的结构,可见上皮层游离缘相对平整,基底面与深部组织具有蜿蜒曲折的界限。高倍镜下虽然一般不易区分上皮细胞之间的界限,但细胞核的轮廓通常都是比较清晰的。特别是可根据同层细胞核和异层细胞核之间距离的差别来分析不同层细胞的形态特征,深层细胞不仅染色较深,而且形态趋于立方或圆形,而浅层细胞逐渐变得扁平,最后细胞核消失,细胞角化、死亡、脱落。
(6)疏松结缔组织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疏松结缔组织铺切片进行观察,识别疏松结缔组织的形态结构。
选择标本很薄的地方,用低倍镜进行观察,可以见到交叉成网的纤维与许多散在纤维之间的细胞,纤维与细胞之间为无定型基质。高倍镜下可见胶原纤维为红色粗细不等的索状结构,数量甚多,交叉排列,有的较直,也有的呈波浪形。混杂在胶原纤维之间有细的蓝紫色弹性纤维,仔细观察可见其有分支,彼此交叉,在纤维之间可辨认以下几种细胞。
① 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多,细胞轮廓不明显,多数细胞只见椭圆形的细胞核,有时在细胞核外面隐约可见浅蓝紫色的细胞质。
② 组织细胞:细胞轮廓清楚,有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常有短而钝的小突起,细胞质和细胞核均较成纤维细胞染色深,细胞较小,位于细胞中央,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蓝色颗粒。
③ 肥大细胞:多呈椭圆形,胞质中颗粒粗大而密,紫蓝色,胞核被颗粒遮盖看不清楚。
④ 浆细胞:细胞质呈紫红色,胞核偏于细胞一侧,紫蓝色的染色质在核内排列成车轮状,近核部位的细胞质染色略浅。
(7)网状组织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淋巴结镀银染色切片进行观察,识别网状组织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对切片整体情况进行观察,找到颜色较浅的部分。对切片较薄的部位进行高倍镜观察,可见交织成网的网状纤维,其上附有呈星形的网状细胞,它们之间的间隙就是淋巴窦。
(8)平滑肌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平滑肌分离装片和小肠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平滑肌的形态特征。
可见单个平滑肌呈长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较粗处;而小肠的平滑肌层可分为环形排列和纵向排列两层,每层都由大量规则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组成。
(9)横纹肌 肉眼观察横纹肌纵横切玻片,上有两条组织:一条长的是横纹肌的纵切面;一条短的是横断面。低倍镜下观察肌纤维平行排列,横切面肌纤维呈圆形。高倍镜下可见肌纤维纵切面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肌细胞呈长柱形,多个位于细胞边缘的细胞核。
(10)心肌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心肌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心肌的形态特征。
观察心肌切片,可见心肌细胞呈短圆柱形,有分支,连接成网,有不明显的横纹。细胞有1~2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11)神经元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脊髓切片进行观察,识别神经元的形态特征。
以肉眼进行观察时,脊髓横断切片呈椭圆形,中央蝴蝶形区域染色较深的是灰质,周边染色较浅的是白质。低倍镜下先进行整体观察,找到灰质后再在其中找到典型的神经元包体切面,典型部位可见具有多突起和细胞核的胞体。高倍镜下可见胞体不规则,细胞核较大,且有明显的核仁,位于胞体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