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其他地价
作为商品的土地,不只是农田,还有池塘、柴荡、墓地、山洞等。
1.池塘。苏州州学的旁边,有处数顷大小的积水,苏舜钦记载道:“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埶,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1]庆历年间,苏舜钦被贬于苏州,以40贯将此地买下居住,并于水边建筑了著名的沧浪亭。南宋庆元年间据洪迈所说,此地归韩世忠家所有:“今为韩蕲王家所有,价值数百万矣。”[2]价格达到了数千贯,150年间增值数十上百倍。惠州某寺院旁有处陂塘,“诘曲群山间,长一里有余”,苏轼欲买下此陂,稍加葺筑,改作一放生池。“属百姓见说,数十千可得……囊中已竭,辄欲缘化。老兄及子由,各出十五千足,某亦竭力,共成此一事。”[3]则此山间长1里余的陂塘,价值大约30余贯。
2.柴荡。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苏州灵岩山显亲崇报福院用600贯足钱,在昆山购买了柴荡500亩:“计陆百贯文足,添置柴荡伍伯亩”。[4]每亩1贯200文。绍熙四年(1193年),秀州拍卖一片柴荡,官方估价每亩700文,但“贪民挟多赀,志于必得,增亩钱三千三百一十有一。”[5]竞价的结果使地价增长4倍多。官方所估价格肯定偏低,但最终的成交价每亩3贯311文,价格偏离了实际价值。
3.墓地。有确切亩数的墓地,已在第一章叙述,此处所言均为泛指的墓地。熙宁初,郢州京山县有位官员,在翻车村为其母亲置买一块墓地,花了25贯:“以二十五贯市之。”[6]北宋末,婺源一官员家东山的土地旁,经高人指点是块风水上好的墓地,于是以5贯买下:“以五千买诸邻”。[7]乾道九年(1173年),有人在湖州武康金鸡峰上买了一块墓地,“商价须百千,喜而酬之”。[8]价值100贯。舒州望江的一块山林,面积多大不详,若将其树木砍伐为木柴,价值不超过1贯,被人以烧木炭为借口花30贯买下。买主实际上是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要在此埋葬长辈。若按墓地价格购买的话,则不少于300贯。[9] 4.山林。临安府富阳县县治东100余歩,有一孤峰高耸,山顶曾经建有道观,因名观山,又叫石头山。此山属于民间,由于过度砍伐木柴,林木资源及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南宋中期,县令曾治凤动用官库钱将此山买归官有:“出公帑钱六万,易而属之官,竹木茂蔚”。[10]此处的“六万”,可能是文,即60贯。由此休养生息,环境得到恢复。
5.山洞。元丰年间,池州齐山风景区中,一处名为石燕的山洞出售,“不过三数十缗可得尔”,[11]可以用30余贯买到。
依据上述史料,可知北方地区地价最高者约20贯(河南府永安县),最低者仅100余文(京西济源、陕西庆州),北宋中期中上等土地价格在2贯左右。南方各地在北宋时,地价最高为2贯540文(福建福州),最低为834文(两浙秀州),北宋中期中上等地价在1至2贯之间,与北方相差不多。南方地区地价资料主要集中在南宋时期,除四川地区铁钱外,最高为纸币1100贯(两浙临安府),最低为834文(两浙秀州)。南方地区南宋时的地价无法与北方时的北方地区地价相比,尤其是两浙路。叶適曾指出:“夫吴、越之地,自钱氏时独不被兵,又以四十年都邑之盛,四方流徙尽集于千里之内,而衣冠贵人不知其几族,故以十五州之众当今天下之半。计其地不足以居其半,而米粟布帛之值三倍于旧,鸡豚菜菇、樵薪之鬻五倍于旧,田宅之值十倍于旧,其便利上腴争取而不置者数十百倍于旧”。[12]前文所述杭州地价南宋时猛增约40倍,证明叶適之言是有根据的,因为人口剧增,物价上涨,兼并激烈。
《西湖清趣图》(明代佚名)局部。描绘的是南宋时期,贾似道豪宅西侧,西湖岸边,一处竹木掩映的道观。
从上可知,在一般情况下,宋代农民购买一块土地并不难。一方面是便宜,一方面也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荒闲土地。如京西路位于京师开封的腹地,无论地理位置还是政治地位,都是当然的中心地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此地却长期以地旷人稀而著名,与京师腹地的地位毫不相称。“唐、邓、汝、蔡率多旷田,盖自唐季之乱,土著者寡。”[13]到了南宋,京西只有少部分地区归宋管辖,由于沦为边防前线,受战争的破坏和威胁,重新成为荒凉之地。如襄阳即是“地广人稀,自城之外,弥望皆黄茅白苇。”[14]京东路也有类似情况。宋仁宗时的张方平说:“东平、巨野,至于彭城,率多闲田,民力不赡。”[15]景祐年间,京东转运司又报告说:“济、兖间素多闲田”。[16]就是说,在京东路西部、西南部的广大地区,荒闲土地很多。湖北与京西的情况很相似:“农作稍惰,多旷土”。[17]南宋时仍是如此:“湖北地广人稀,耕种灭裂”。[18]北宋时的淮南,像京西一样有许多荒地,如宋仁宗时的张方平说:“今淮、扬、许昌、汝南之域、人稀土旷,地力不尽”。[19]至南宋成为边防地区,情况更荒凉。广南东西两路,长期人口稀少,大部分地方最称荒芜。“广南两路,自潮州而南,居民鲜少,山荒甚多。”[20]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微薄,甚至不能支付地方官吏俸禄等费用。这些地方的地价十分低廉,是因为土地增殖少,如江南东西两路,“除平野上腴之外,水田多潦,山田多旱,亩直不过一二千,盖有数年不得收者。”[21]这样产出很少的土地,当然就不值钱了。但是,若想购买一块良田就比较贵了。
[1]苏舜钦《苏舜钦集》卷13《沧浪亭记》,第158页;参见龚明之《中吴纪闻》卷2《沧浪亭》,第34页。
[2]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9《钴沧浪》,第530页。
[3]苏轼《苏轼文集》卷54《与程正辅》23,第1598页。
[4]释德新《灵岩山显亲崇报福院为前住当山广照和尚忌辰追修请公据状》,《全宋文》第225册第269页。
[5](元)徐硕《至元嘉禾志》卷16,宋·尚朴《府学承置柴荡记》,第5册第4530页。
[6]张师正《括异志》卷6《杨道人》,第64页。
[7]洪迈《夷坚志·支庚志》卷6《胡宏休东山》,第1182页。
[8]洪迈《夷坚志·支景志》卷4《金鸡老翁》,第913页。
[9]岳珂《桯史》卷2《望江二翁》,第20页。
[10]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27《观山》,第4册第3615页。
[11]张舜民《画墁集》卷7《郴行录》,第1117册第47页。
[12]叶適《叶適集·水心别集》卷2《民事》中,第654页。
[13]《宋史》卷85《地理志》1,第7册第2117页。
[14](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60,蔡戡奏,第4册第3405页。
[15]张方平《张方平集》卷14《食货论·屯田》,第173页。
[1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4,景祐元年六月丁酉,第5册第2678页。
[17]《宋史》卷88《地理志》4,第7册第2201页。
[18]彭龟年《止堂集》卷6《乞权住湖北和籴疏》,第2024册第86页。
[19]张方平《张方平集》卷14《食货论·屯田》,第173页。
[20]曹勋《松隐集》卷23《上皇帝书十四事》,第1129册第468页。
[21]吴潜《许国公奏议》卷2《奏论计亩官会一贯有九害》,第906册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