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买保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老后破产:你的晚年谁做主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可以做主”的今天,为自己规划好“无法做主”的晚年。

2018年,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编著了一本书叫《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一经出版就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我将书中受访老人对记者说的话,摘录部分展示如下。

“万万没料到,竟是这样的晚年!”

“靠养老金生活,一日只吃一餐,一餐费用缩减到100日元。”

“靠每月4万日元的养老金生活不下去,就申请了生活保护,但生活中毫无乐趣可言。每天都在想,什么时候能一死了之呢?”

“每月能领到16万日元的养老金,支出却在16万日元以上。但我的生活并不奢侈,医疗、护理等也曾节省过,但就我来说,要节省就只能一死了。”

通过这些语言,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都是非常悲观的。

一、世界各国的养老现状

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养老这个话题,世界各国都遇到了哪些问题。

1.日本——严重老龄化与先进养老制度并行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但许多人有所不知的是,日本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在世界上算是比较先进的。

据公开资料显示,日本政府在1961年就建立了基础养老金(也称国民养老金)制度,规定20周岁以上的国民都有义务加入基础养老金,做到全民皆有养老金。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日本又在国民养老金的基础上设立了以企业在职人员为对象的厚生养老金和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养老金。

日本女性和男性退休年龄一样,目前同为60周岁。政府在支付退休养老金时考虑到了物价和工资的增长因数。除了基本部分外,养老金中还包括了随平均工资和物价上升而附加变动的部分。

就目前而言,一对老年夫妇只要他们在退休前缴足了公共养老金保险费,每月就能领到金额为23万日元的养老金,折合人民币19000元,相当于退休前平均月收入的80%,即替代率为80%。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替代率。

替代率=退休时的养老金÷退休前工资收入。

简单地说,替代率就是我们退休时领的钱和我们退休前的收入相比能够覆盖多少比例,是衡量我们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际经验,如果替代率大于70%,则可以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替代率为60%~70%,则可以基本维持平衡;如果替代率小于50%,生活水平就会有大幅的下降。

那么,前述的日本夫妻退休后还能拿到以前平均月薪的80%,乍一听还挺高的,可为什么如此高的替代率,依然不能让他们过上一个体面的晚年呢?

答案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年轻时不曾犯的毛病都会跑出来。所以,医药费、护工费就成了一笔最大的开支。这对于独居的老人更是残酷,不仅精神上要抵御晚年的孤独,生活上的吃饭喝水生病都无人照顾,如果住进养老社区,又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2.法国——养老金改革引风波

据报道,2019年12月5日,法国爆发了自199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罢工,涉及80万人。特别的是,这次大罢工的活跃分子是公交、医院、消防、清洁等公共部门人员,连警察都走上街头加入了罢工的行列,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据称,罢工的直接导火索是法国总统马克龙推动的养老金改革。这次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废除法国养老金的多轨制。改革如果真的实施,有一部分人会因此受益,比如低收入的工作者、农民,但部分享受“特殊制度”的人,比如电气、燃气、铁路公司、议员以及公务员、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巴黎歌剧院芭蕾舞演员等,则会丢掉丰厚的退休金。

3.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普遍难题——养老问题

其实,日本和法国遭遇的困境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生育率却越来越低,而养老制度要运行下去,就只能少领养老金,多工作,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并没有别的办法。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养老保障情况如何?我们有什么办法在自己将来老了能够避免遭遇诸如老后破产的困境呢?

二、我国的养老现状

说到我国的养老保障,就不能不提到它的核心组成部分——社保中的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对于没有配置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人来讲,养老保险很可能是其未来养老的唯一收入来源。但根据我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我们的养老保险体系正面临着来自人口结构变化的巨大挑战。

具体而言,我国的人口结构具有老龄化、少子化、长寿化的特点,随着这三大特点的日益凸显,为我们的养老保险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老龄化

2018年1月,全国老龄办发布了《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其中提到“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见下表),2018年,我国65周岁以上老人有16658万人,占人口总数比例为11.9%;而0~14周岁人口占比为16.9%。

人口数据统计表

续上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倒回到2001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7.05%,0~14周岁人口占比达22.9%。彼时,我国才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科普一下,国际上通常把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因此,如果我们以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1年的7.05%上涨至2018年的11.9%,意味着我国自2001年起就已踏进老龄化社会的大门,并且在总人口基本未变的情况下,65周岁以上的人口数还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逐年增加。

并且,根据预测数据,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7亿的峰值,约占总人口的33%。也就是说,20余年后,我们在街上每看到的3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是65周岁以上的老人。

(二)少子化

资料显示,我国从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情况下,要求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一胎化”政策从1980年开始推行,到2016年结束,现在已经“全面放开二孩”。但是,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从1980年的18.21%逐年降低至2018年的10.94%,再扣减变化不大的死亡率,两者的差额(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从1980年的11.87%一路降低至2018年的3.81%。也就是说,自2016年放开二孩之后,出生率不仅没有反弹,反而在2018年还呈现了断崖式下跌,相较于2017年的出生率直接降低了1.49%,甚至比一胎政策时下跌得还要快,见下表。

人口比率统计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如果我们再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育率必然出现下跌,而生育率一旦下跌,从此很难再度回升,这种“一跌定终身”的现象在欧洲国家已经多次得到印证。

这是为什么呢?背后有三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逆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我们往过去看远一点,当我们还处于农耕时代时,种地、养殖、采摘是主要的生存方式,那时我们的生产力是什么?是人口。因此,人们当然希望多生孩子来提高生产力。

可一旦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进步到工业时代后期,我们不再需要靠人口数量来决定生产,每个家庭也不再需要靠多生孩子来增加收入,那么作为父母就会更加关注孩子的质量而非数量,大家更愿意花钱培养孩子,而非多养活几个孩子。

2.社会结构不可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很少有女性还愿意像古代那样,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她们更希望与男同胞一起,获得平等的事业发展机会。因此,大量女性被解放出来投入工作中,并且不少成为能顶半边天的角色。这也导致大量女性不愿意回家生育第二个孩子。即使是生育第一个孩子,根据官方数据显示,育龄女性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年龄最高峰也自2015年的20~24周岁增加到了25~29周岁,也就是说女性不仅生得少了,而且还生得晚了。

3.抚养市场不可逆

做父母的应该都有感受,现在市场上所有与孩子相关的消费项目,大到教育培训,小到婴儿用品,价格都一路水涨船高,而市场价格一旦被抬高之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它也很难再降下来。

这就是民间戏称孩子都是“四脚吞金兽”的原因。现在大家都觉得养孩子很难,哪怕政策鼓励多生,家长也得自己解决兴趣班、补习班等具体问题,多生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

(三)长寿化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71.4周岁逐年增加到2019年的77.3周岁。也就是说,随着医疗条件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预计寿命越来越长,从国际经验看也是如此。而长寿化与前述老龄化和少子化综合作用,就会导致我们的养老金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我们来看下面两张图。

注:上面的水龙头代表倒水的人,也就是正在工作和缴纳社保的年轻人,他们是社保基金水池的供给人;而下面的水龙头代表喝水的人,也就是已经退休并不再缴纳社保的老人,他们是领取养老保险的人。

显而易见,当上面的水龙头进水量大,下面的水龙头出水量小时,社保基金池子里就会有水(资金结余)可以存储下来,这时我们的养老保险就是充足的,不用担心养老金发放的问题,如养老金领取水管形象图1所示。

可一旦颠倒过来,当上面的水龙头进水量小,下面的水龙头出水量大时,社保基金池子的水就处于入不敷出的断供状态,这时我们的养老保险金从何而来,就成了一个严峻的话题,如养老金领取水管形象图2所示。

三、我国国家层面五大举措

那么,我国为了应对人口结构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做了哪些举措呢?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央调剂

2018年6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决定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来均衡地区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负担。具体来说,就是各省按比例上解资金形成中央调剂基金,中央不留存基金,按离退休人数全部向各地定额拨付。

《21世纪经济报道》曾发布了一张来源于财政部数据的图片来直观展示2019年中央调剂基金在各省的调剂情况,如下图所示。数据显示,2019年中央调剂基金预算规模4844.6亿元,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山东7个省市是“贡献”地区,贡献了1220.6亿元;辽宁、黑龙江、四川等22个省市(含兵团)为“受益”地区。

2019年中央调剂基金预算情况图

根据制度安排,某省份上解额=(某省份职工平均工资×90%)×某省份在职应参保人数×上解比例;某省份拨付额=核定的某省份离退休人数×全国人均拨付额。

所以,根据公式,决定一个地区是“贡献”还是“受益”的变量因素包括职工平均工资、在职应参保人数、核定离退休人数。

简单地说,就是人口流入、老龄化程度较轻的经济发达地区,因为社会职工平均工资高、缴费人数多,所以上解资金多;而人口流出、老龄化程度高的地区,因为退休人员多,所以能拿到的下拨资金多。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说中央为了平衡各省的养老金发放,已经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安排,此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低产出地区人们的养老困难,但这只能起到“人人有份,雨露均沾”的效果,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不用为养老做任何补充规划。

与此同时,因为每个地区的“贡献”和“受益”是不确定的,是根据每年公式因子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的,所以我们每个人是处于什么地区,是“贡献者”还是“受益者”,调剂之后能否享受一个宽裕的晚年生活,也是不确定的。

(二)社保入市

2016年3月1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条例,《条例》总则第三条明确约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

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一是提升了立法层次,解决了之前缺乏在法律层面全面、系统的规定的难题;二是强调了风险监管,明确了钱该怎么用和怎么管。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条例》中约定的社会保障基金和前面的社会保险基金并不是一回事,简单地说,两者更像是娘和孩子的关系,平时没啥事的时候,大家各过各的,但是,为娘怕孩儿万一哪天吃不饱,于是定期从自己的工资(中央划拨的资金)中攒一部分钱存起来,随时准备支援出现困难的孩子。同时呢,品学兼优(资金充裕)的孩子也可能交一部分钱给娘打理(保值增值),等到孩子没钱花的时候娘再还给TA。

因此,虽然娘和孩子母子连心,该帮的一定会帮,但毕竟也是两个主体,娘的钱来自“娘家的补贴”(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家产的转化获利”(国有资本划转)、“做针线活赚的钱”(基金投资收益)和“七零八碎的私房钱”(以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所以即使娘再勤劳,手上的钱也是有限的,况且还有那么多孩子要养,各个孩子自己生活得怎么样,还是需要自己多多努力才行。

(三)放开二孩

前面的内容已经讲过了,放开二孩的确是我国调整人口结构的重要举措,但自2016年政策出台之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未升反降,所以此举目前并未起到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效果。

(四)延迟退休

关于延迟退休的政策风声,时不时都会吹来,释放出几个明确的信号。第一是相应推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第二是不同行业群体有不同看法,需深入研究论证并适时提出方案建议。所以,关于延迟退休,简单八个字总结就是:势在必行,审慎推进。

1.为什么说延迟退休势在必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方案。

在此之前,人社部部长也表示,延迟退休政策最根本的原则,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为了给公众做好心理准备的时间,政策出台后至少五年,才会渐进式实施。

据统计,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周岁。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除了非洲的一些国家之外,基本都是在65周岁、67周岁。

事实上,近年来已有多国计划延迟本国劳动者的法定退休年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19年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政府将在未来10年内,将国民退休年龄和重新雇佣年龄分别延长3年——到2030年,法定退休年龄从现在的62周岁,延长到65周岁;重新雇佣年龄从现在的67周岁,延长到70周岁。

由此看出,不管是从国际趋势还是我国国情,延迟退休都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

2.为什么延迟退休需要审慎推进

审慎推进是因为此举一出,影响面甚广。人社部在回应网友提问时也表示,延迟退休年龄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政策,政府非常慎重,对延迟退休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群体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国家层面,延迟退休的确可以起到延迟支付养老金,缓解财政压力的作用,但对我们个人来讲,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从国家大锅里舀饭的时间又晚了那么几年。在这延长的几年里,我们需要继续工作保证生活。根据生命有限论,这也意味着我们能拿到退休金的年限也少了那么几年。

(五)加速推进第二和第三养老支柱建设

从国际情况看,“三支柱”模式(见下表)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结构,也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高个人养老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三支柱”模式国际适用性一览表

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三支柱”。

1.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构成

具体而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由以下内容构成。

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指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就是我们说的社保。

第二支柱:雇主养老金,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形式以企业年金为主,也就是通过开立个人年金账户的方式,由企业和职工定期按一定比例缴纳保费,作为职工退休后养老金的补充,但前提是双方自愿,企业建立了年金制度,而职工也愿意缴纳。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指自己准备的商业养老保险。

2.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发展

人社部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曾表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在“第一支柱”方面已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但“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发展却严重滞后。并且,他认为,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一支柱”基本走到头了,在没有实现全国统筹统支的情况下,“第二支柱”发展的时间窗口也没有到来,而“第三支柱”在发展方面没有障碍,个人养老金市场拥有很大空间。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养老体系,在我国绝大部分都是由政府在承担,并且这部分比例太高,负担太重。如果我们用一把三角凳来比喻“三支柱”,我国基本上就是一个独腿的状态,就是有一条腿特别长,另外一条腿很短,还有条腿目前来说几乎没有,那么这把凳子势必是站不稳的。

如果我们不早做打算,为自己添上这“第三条腿”,看清趋势,未雨绸缪,为自己准备充足的商业养老保险,而是寄全部希望于已经压力山大的公共养老金和少量的雇主养老金,那么我们晚年的生活质量会如何?现在很难有定论,但有前面日本和法国的例子,应该可以给我们思考和警示。

四、晚年的臆想

我们回到开篇《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这本书,里面写道:

“这个是我画的。”田代先生说。工作的时候,只有画画可以让他歇口气。他一边说着,一边给我们看了很多画。有的是凡·高、毕加索等名家名画的临摹,有的是旅游时画的风景画、人物画等。田代先生妥善保管的画足有百张以上,用色、笔触等让我们这种外行人看了大为惊叹。没想到,田代先生竟有令人深感意外的绘画才能!很有新鲜感地惊叹着一张一张地翻看,突然,我的目光在一张上停了下来。

“这位是……”画上是一位绅士,50岁上下,黑色西装,蓄着胡子,体格健壮,仪表堂堂。

“这个就是我啊。等年纪大了,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吧,就是这样一边想着将来的自己一边画的。”这是田代先生的自画像,年富力强的时候画的想象中的“晚年自画像”。听他说,想象中的这个自己经营着一家餐饮店,已经是社长了。

“年轻的时候,谁会去想老了会是什么样子啊。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开心。可是,一直都在认认真真地工作,谁能想到,老了会是今天的样子啊。”

看了田代先生的故事,再联想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没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谁又能想到,自己老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借用陶渊明的诗一首,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可以做主”的今天,为自己规划好“无法做主”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