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有什么用?(日常人文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想吃掉最后一块蛋糕,可是我为何因此感到内疚呢?

弗洛伊德

产生这种想法会让人有点内疚。弗洛伊德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带有内疚感的想法处于核心地位。我们产生某种欲望,然后对它进行评判,而在决定怎么做之前,内心的欲望与评判会进行快速的、反复的斗争。这个过程一遍又一遍地发生。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因为大脑发展出了三个相互冲突的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而这三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这三个部分指导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甚至无法意识到它们在做什么。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一个涵盖一切事物的庞大理论——它不只解释某一件事,比如为什么会害怕蜘蛛、为什么会坠入爱河、为什么会否认永生、为什么会喜欢吃汉堡包。这个理论解释了所有这些事情。弗洛伊德致力于准确地描述大脑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尽管他手头上完全没有科学工具来达到这个目的。有趣的是,如今许多神经科学家又回到弗洛伊德的理论,希望用它来解释他们利用大脑扫描技术看到的现象(作为一名神经生物学家,弗洛伊德本人一定也很想玩这种技术)。

然而,回到19世纪90年代,弗洛伊德研究心灵的唯一有效工具就是催眠。弗洛伊德与一位名叫布鲁尔的医生合作,布鲁尔医生发现,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性的症状(比如咳嗽、窒息和肢体瘫痪)取决于“她们生活中令人印象深刻却被遗忘的场景”。布鲁尔帮助女患者回忆那些被长期掩盖的事件,这样做有助于治愈她们歇斯底里症的症状。弗洛伊德惊讶地发现许多女性身体的不适完全消失了。

精神分析的诞生

弗洛伊德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发明了后来被称为“谈话疗法”的治疗方法,即精神分析疗法。它以这样一个观点为出发点:许多发生在我们大脑中的事情是我们无法觉察到的。大多数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更不用说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即使我们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解释为何选择这个伴侣、这份工作或者这所房子,我们也没有真正地触及问题的核心。那些听起来很合理的理由似乎都很不错,但它们仅仅是自我必须赞同的声音,我们也只是听到了对话的结局。

心灵中存在不停对话着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部分在童年期的不同阶段依次形成。弗洛伊德曾指出,本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它是冲动、充满欲望的部分——它渴望进食、饮水、排尿、排便、保暖——简而言之,它不断地索取,而且唯一的目标就是得到满足。如果它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让我们知道,毕竟我们很难不去理会一个啼哭的婴儿的喊叫声。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本我想要得到快乐和满足感,并且要立刻实现。

通常情况下,自我对拒绝(本我的)冲动和(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整个冲突都一无所知。

——安娜·弗洛伊德

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婴儿那种无知的、难以控制的欲望只存在于某个阶段,这个阶段总会过去。但弗洛伊德的看法不同,他认为这种欲望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意识到他不可能使自己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满足——“现实”会成为他满足欲望的道路上的阻碍。这就促进了自我的发展,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能理解外部世界的现实,并决定什么时候以及如何满足本我的需求,或者是否需要忽略这些需求。

除了接受外部现实的冲击之外,自我还必须注意孩童心灵的第三部分,即超我,这是最后发展起来的部分。这是心灵将外部世界的“规则”内化的部分,这些规则首先由父母传达给孩子,然后由社会中的其他部分,比如教师和立法者来传达给孩子。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思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运作的

这个过程大致如下。本我想要吃一些美味的东西,比如巧克力,因此你发现自己很想吃巧克力棒。但超我会说:“你疯了吗?你已经超重啦。你所有的牛仔裤都不合身了。没人应该这么胖!你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自我则在这两个尖叫的家伙之间摇摆,一个坚持它想要的(你想要的)东西,另一个因为你想要这个东西而狠狠地批评你。超我的所为像“良心”一样,但它并不是一个明智的、理性的存在。事实上,就像本我对自己所有的欲望不加选择地接受一样,超我也是如此盲目——对于别人传达给它的“规则”,超我不经检查就将其内化,然后这些规则就像在后台设计程序一样指导我们今后的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

超我发出尖锐的批评,想要让我们服从它的命令。自我试图抵挡它的攻击,同时也观察着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并试图安抚本我,即要么帮助它接受损失,要么满足它的欲望。所以你可能会拿起巧克力,一边吃一边感到内疚,因为你的超我在不断地嘟哝着,它可能会继续传递尖刻的想法。或者,你也可以成功地抵制这种冲动(自我与超我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体验到一种带着一丝失望(来自本我,因为它的愿望被拒绝了)的优越感(因为超我实现了)。

我的记忆说我曾这样做了,但我的自尊说我不可能那样做。最后,我的记忆屈服了。

——弗里德里希·尼采

有时候我们能意识到这些内在的冲突,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这是无意识的加工过程。弗洛伊德说,一些来自本我的愿望实在让人无法接受(比如“我想要和她做爱!”或“我要杀了那个男人!”),以至于我们想要立刻摆脱它们——假装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产生了一套绝妙的防御机制,它致力于将那些无法被接受的思想从我们的头脑中驱赶出去,将其隐藏起来,避免被其他人知道。这种防御机制无意识地运转,其作用是尽力避免我们因自己的想法和冲动而过度焦虑,这个过程发生得非常快,以至于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内部/外部冲突

我们来举个例子。想象你的老板做了一件非常令人恼火的事情,导致你有一种想揍他的冲动。这种冲动对你或其他任何人来说都是完全不可行的,所以你需要以某种方式“摆脱”这种冲动。有几种自我防御机制可以供你选择。你可能会让自己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否认);或者告诉自己办公室里的某个同事真的很想这样做(投射);或者你可以把这种冲动从它的真实对象转向一个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对象,比如椅子腿,然后去踢椅子腿(替代);又或者你可能会表达与你真实想法完全相反的感觉,对他比平时更友好(反向作用)。我们的许多防御方法都是由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定义的,她指出:“无论防御是出于对外部世界的恐惧,还是出于对超我的恐惧,都是焦虑推动了防御的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外部或内部冲突,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为了控制我们的破坏性冲动和抵御超我的批评,自我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得太过分了,这导致了焦虑、抑郁和无数的心理问题(或“神经症”)。他认为,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以某种方式悄悄越过防御机制,回到最初的意愿或愿望,去理解人格不同部分之间从一开始就产生的争论,带着勇气和全盘接纳的态度去接受那些难以接受的事情。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所探索的事实或真相,被认为存在于我们有意识的、理性的头脑所无法触及的黑暗之中。后来的疗法,例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都坚持认为心理问题只需要针对有意识的症状就可以解决。但弗洛伊德认为,“当旅行者在黑暗中吹响口哨时,他可能会否认自己内心的恐惧,但其实他对自己为什么会吹口哨再清楚不过了”。他的观点既不科学,也不适合胆小的人。本书所呈现的大多数心理学内容似乎都在拼命地为我们的行为寻找不同的解释。弗洛伊德肯定会觉得这种努力散发出无限迷人的惊人力量。

核心理论

心灵的精神分析结构模型及其防御机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