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吴堡县辛庄村调研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亲属间往来

3.1 亲属间往来密切程度的影响因素

亲属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亲属间往来也往往是众多人际往来中最为密切的。一个地区的亲属间往来密切程度,可以反映整体上的人际连接的密切程度。在上文中曾经提到,辛庄村村民的宗族观念较为淡漠,虽然霍、王、张三姓分别成为一个大的宗族,但这只是名义上的,三个宗族内部都不会有统一的宗族活动,也都没有宗祠。在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亲属间的往来是基于宗族关系的,而宗族制度的特征是族长为大、尊卑分明、家法严格,辛庄村并没有这样的宗族,亲属间往来也并不是基于宗族关系。

在辛庄村,亲属关系延伸的范围并不大,一般不超过三代。通常来说,三代以外的旁系亲属,就不以亲属相称了,也不再有亲属关系式的密切往来。这几个往来较为密切的家庭并不构成一个宗族,没有一言九鼎的族长,没有家法,也没有固定的统一活动,总而言之组织较为松散。在南方的一些村落,宗族的影响力较强,对于一个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宗族中的成员也会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在辛庄村就没有这样的现象,宗族对于家庭的影响力只限于很少的方面,例如村中有习俗同姓一般不通婚,相应地,宗族能够提供的社会资源也较少。

在亲属之中,一般是血缘关系越近的,来往越密切,例如与亲兄弟的来往,就要比与表兄弟的来往更为经常,联系程度也更深。不过这也不是绝对,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对于一个外出务工的村民来说,他的表兄弟和他在同一城市打工,那么他和表兄弟之间的往来,就会比和在村中的亲兄弟的往来更为密切。

空间关系也影响亲属间往来的密切程度。辛庄村的通婚风俗是女子出嫁后到丈夫家居住,而且以与外村通婚为主;从我们访问的情况来看,村中家庭的男主人都是在本村出生的,而女主人则大部分来自邻近的几个村落,也有的来自佳县甚至更远的地方,村内通婚的情况很少;因此,对于在村中居住的家庭来说,从空间距离上来看,一个小家庭离男方的兄弟姐妹等亲属更近,离女方的兄弟姐妹等亲属更远。对于村中的男子来说,他的父母、叔叔、兄弟大都在本村,离他一般不过半个小时的步行路程,他的姐妹等则嫁到村外;而对于从村外嫁到本村的女子来说,她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血亲都不在本村,最近的也需要步行数个小时才能到达。

空间上的距离远,保持联系就困难,进而影响了与这些亲属往来的密切程度。总体来看,这里的家庭与父系亲属的往来,要比与母系亲属更为密切。嫁到村中来的女子,仍然会与娘家的亲戚保持联系,不过很多时候,这种联系仅仅限于不固定的回家探亲、逢年过节时的问候、红白喜事的往来,并不是十分密切,甚至会有因为忘记了电话号码而十余年没有和娘家亲属联系的情况;村中的男子,则由于往来较为便利,与他的兄弟、堂兄弟等都有更为密切的往来,在需要时常常会互相帮忙,在经济上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以上所说的空间关系对亲属间往来关系密切程度的影响不仅是在现在居住在村中的老一辈人(五六十岁及以上)身上体现。现在村中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而务工的目的地集中在吴堡县城、榆林市等地,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许多亲属都在同一地区务工,尤其是兄弟姐妹都在同一地区务工的情况;在外地务工的同乡人,一般都会有特殊的情谊,甚至形成同乡会等团体,在同一地区务工的亲属,往来也会较为密切,常常会互相扶持,信息上也会互通有无。这些外出务工的村民,与留在村中的亲戚,或者是在其他地区务工的亲戚,往来就不如与在同一地区的亲戚那么密切。他们在外务工时,经常会和在同一地区务工的亲戚互相走动,而一般只会在回家时与留在村中的亲戚有一些往来。这就导致了外出务工的村民渐渐与村中的亲戚变得疏远,而与同样在城市的亲戚变得亲密。

亲属间往来密切程度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经济状况。在走访中我们看到,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与其亲属的往来较少,而较为富裕的家庭,与他们的亲属常常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维持亲属间的往来是有成本的,到亲戚家走动,很多时候会带上一些礼物,招待亲戚外出吃饭,也会有一定的开支,维持往来所需的时间,也是一种成本。辛庄村整体的经济水平较低,很多家庭刚刚脱贫,经济能力仅仅能够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对于这些家庭来说,维持密切的亲属间往来所需的成本就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参加红白喜事所需的礼金支出已经是难以避免的一笔不小的支出了),因此和亲属,尤其是在外地的亲属之间,就没有维持密切的联系,联系方式一般就只是偶尔的电话问候。贫穷的家庭往往都是为了省钱,一切从简,在人际关系的维持上自然也是从简。村中也有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其年收入可达十万元,对于这样的家庭,亲戚之间吃饭送礼的支出就不成为很重的负担,不时出一趟远门,访问在外县甚至外省的亲戚,在经济上也是可负担的;这些家庭就常常会与其亲属保持密切的往来。经济状况还以另一个方式影响亲属间往来:亲属关系是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渠道,人们常常与亲属合资购买大件物品,需要的时候也会向亲属借钱,富裕的亲属对于一个家庭能够提供的经济支持,自然是比贫穷的亲属更为丰富;在辛庄村,可以观察到如果一个家庭贫穷,他们的亲属也一般都不富裕,而如果一个家庭富裕,则其亲属的经济状况一般也比较好,因此,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与他们的亲属交往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就相对较少,有经济状况较困难的受访者说,他的兄弟姐妹们经济状况也不好,互相都没有经济上帮忙的能力,因此他与兄弟姐妹们的往来就较少。上面这两个因素都导致经济状况更好的家庭会更多地与其亲属进行往来。

3.2 亲属间往来与社会支持网

在社会网络理论中,社会支持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中个人用来获得各种有价值的资源以得到支持的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网主要提供感情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陪伴支持。[4]亲属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也往往是最紧密的社会关系,在个人的社会支持网中有重要意义。

亲属关系能够为一个家庭提供物质支持。相关研究发现,对于我国的农村居民来说,亲属关系是物质支持网的最重要组成,约2/3农民的物质支持网都由亲属构成。[5]在辛庄村,我们了解到,村民们在农忙需要帮忙时,常常会求助于住在附近的亲戚,亲戚一般都会无偿地前来帮忙,而当亲戚需要他帮忙干活的时候,相应地,他也会无偿地前去帮忙;在辛庄村,农活忙不过来时有偿雇工帮忙的情况较少,亲戚间的互相帮忙是应对不时的劳力不足的主要方式。在经济困难需要帮助时,亲戚也往往是较为可靠的求助对象。一位受访者说,她之前得过一次大病,需要十几万元的费用,当时一个儿子在上大学,另一个儿子要娶媳妇,经济状况困难,她的兄弟姐妹听说后,主动地给她经济上的帮助,让她渡过难关。在农村,亲属是重要的借款渠道。有受访者提到,家里需要购置大件农具时,首先会考虑向亲属借钱。按照传统习俗,给亲戚借钱并不是为了谋求经济上的回报,而是出于亲戚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扶持的家庭义务,这类借款常常没有正式借据,也很少收利息。一般来说,往来越密切的亲属,能够提供的物质支持就越多,长期不往来的亲戚,提供物质支持的可能性就小。村民们在亲属中寻求物质支持的对象一般只限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有时还包括来往较密切的叔叔、侄子;对于不常来往的兄弟姐妹,或是隔得较远的亲戚,一般不会向其寻求物质支持。亲戚所能提供的物质支持的大小,要取决于他家的经济状况,如上文提到的,较富裕的家庭,其亲属也是相对富裕的,为其提供物质支持的能力就相对较大;也就是说,这些较富裕的家庭有更丰富的信贷渠道,在创业时或是需要扩大生产时,就更容易找到资金支持。这是一个让富裕者变得更富裕的循环,我们在村中观察到的富裕家庭的亲属也富裕的情况,可能就是一种“先富带后富”的效应:一家人由于某种原因致富,进而能够为其亲属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从而能够带动其亲属致富,他们致富后,就能进一步扩大这几个以亲属关系密切往来的家庭的信贷渠道,这样形成一个循环,最终使得大家都变得较富裕。

亲属关系能够为一个家庭提供信息支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主要是耕种,在这种条件下,生产所需要的信息,如天气状况、种子价格、产品价格等的获取难度都不大,大家对于这些信息的掌握程度大都差不多,亲属关系并不能提供额外的信息支持。如今,村中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对于他们来说,获取关于招工的信息就至关重要。作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尚未能在城市中建立有效的社会关系网时,获取信息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原有的社会关系。一位受访者说,村中有数十位年轻人在外地驾驶重挂车等重型车辆,他们之间会互相分享有关工作的信息,例如,最近哪一条货运线路更有利可图,哪一家运输公司开出的条件更为丰厚;一开始,村中外出务工驾驶重型车辆的人并不多,由于形成了这样一个信息网络,村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再加上这个信息网络使得进入这一行的难度大大降低,就会依托这个网络,加入这一行业。这一信息网络现在主要是基于村中的弱关系网络,不过,据说在最初,它主要是借助亲属关系发展的,后来知道的人数慢慢多了,也就开始在村中较大范围地传播了。不少村民说,家中的几个儿女现在都在同一地区从事相似的工作,而且据回忆,一般都是某个子女到城里打工,发现某种工作可以赚钱,并且也的确通过这份工作赚了一些钱之后,带动他的兄弟姐妹也到同一个地区从事相似的工作。可以看到,对于辛庄村的外出务工人口来说,亲属关系是获取关于工作的信息的重要来源;他们在城市里打工时,一般都要和在同一地区打工的亲戚保持较为密切的往来,经常互相走动,而这样做的目的就包括了随时互相告知有关工作的信息,如果他听说了一个新的工作,那么也会告诉亲戚,如果他最近换了工作,那么他也会给亲戚说他觉得这份工作是不是一份好的工作,如果亲戚觉得这份工作比较适合的话,那么他就可能会考虑也去应聘这种工作。关于城市劳动力的研究发现,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获取有关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弱社会关系(如朋友关系),而强社会关系(如亲戚关系)则主要被用于“走后门”之类的行为;对于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来说,他尚未在城市里建立可靠的弱社会关系(建立这种关系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一般是较为困难的),无法通过此类关系获取工作信息,而他的强社会关系,由于一般也是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较低,也无法为他在找工作方面提供便利;因此,在寻找有关工作的信息的时候,进城的农民工相较城市居民具有较大的劣势,这也导致了其经济地位长期低于城市人口。[6]相关研究指出,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资本处于劣势,因此他会努力在城市中发展新的社会网络联系;[7]调查发现,流动农民的社会支持网规模要小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而且其社会网络超过60%都是流动农民,约一半是亲属,这一比例要远远高于城市居民。进城务工的农民主要依赖亲属关系来获取信息这一现象,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他们融入城市,阻碍了他们由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过渡过程。亲属关系能够促进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但是如果农民进入城市后只能依赖亲属关系来获取有关工作的信息的话,那么他们在经济地位上就可能落后于城市居民,阻碍他们融入城市。

此外,一些村民还在进行创业活动,对于他们来说,亲属关系所能提供的支持,包括创业所需的资金以及销路的拓展等,对于他们创业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