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录】 鲍威尔与马克思生平对照年表

续表

续表


[1]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9—190 页。译文有改动。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5页。

[3][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3页以下。

[4][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 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页。

[7][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 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页。译文有修订。

[8][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 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页。译文有修订。

[9]参阅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27—336页。

[10][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页。

[11]兹维·罗森(Zvi Rosen):“马克思明确地把亚里士多德同黑格尔同等看待,把青年黑格尔派同希腊哲学、自我意识诸学派同等看待……近代……被认为是重复了罗马的历史。”参阅 [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王瑾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7页。

[12]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在批判埃德加尔时,揭示了“自我意识”的政治面目——它不过是按德国的方式即用抽象思维方式表达的“平等”概念。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4页。

[14]Hans Martin Sass,Der Einfluss von B.Bauer auf K.Marx,Manuskript,1974,S.6-8,1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9页。

[16]David Friedrich Strauss,Das Leben Jesu.Bd.1,Bonn,1864,Abschn.29.

[17]B.Bauer,Kritik der evangelischen Geschicute der Synoptiker,Leipzig,1841,Bd.1,S.183.

[18]B.Bauer,Kritik der evangelischen Geschicute der Synoptiker,Leipzig,1841,Bd.1,S.15.

[19]参阅 [波] 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王瑾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5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8页。

[24]F.Hegel,Begriff der Religion,in:Vorlesungen ue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Leipzig 1925,S.139.

[25]B.Bauer,Die Posaune des juengsten Gerichts ueber Hegel,in:Die Hegelsche Linke,Herg.v.Heinz und I.Pepperle,Leipzig 1985,S.287.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0页。

[27][波] 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王瑾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2页。

[28]麦克莱伦断言,在《博士论文》中“并没有任何马克思特有的思想”。参阅 [英] 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夏威仪等译,陈启伟校,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4页。

[29]Hans-Martin Sass,Der Einfluss von B.Bauer auf K.Marx,Manuskript,1974,S.12.

[30]对此,在东欧以及西方学者中间尚存在争议。马克思为《末日的宣告》写了第二部分《论基督教的艺术》(后并没有作为该书组成部分发表)是无疑的,问题是马克思是否参与了《宣告》本身的写作。麦克莱伦否定了马克思直接参与该书写作的可能性(《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夏威仪等译,陈启伟校,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3 页)。罗森也认为鲍威尔是该书的“唯一作者”(《布鲁诺·鲍威尔与卡尔·马克思》,王瑾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科尔纽也认为《末日的宣告》一书是鲍威尔一个人的著作,但他含蓄地承认,马克思对该书起了某种作用([法] 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刘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93—299页)。马利宁等人则倾向于修正这种认为马克思没有参与该书写作的见解(《黑格尔左派批判分析》,曾盛林译,沈真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172 页)。汉斯-马丁·萨斯(Hans-Martin Sass)不同意《末日的宣告》是鲍威尔与马克思共同撰写的,但他确信,马克思参与了《末日的宣告》中“反题辩证法”的制定,甚至在主要思想上起了决定作用,并且,也参与了各章节的具体讨论(《费尔巴哈和马克思》,载《德国哲学》第2辑,第158页)。作者认为,虽然不能确认马克思直接撰写了《末日的宣告》中的某些章节,但至少可以确认,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参与过该书的思想制定。在此需要指出和强调的事实是:其一,在1842年3月20日致卢格的信中,马克思像谈论自己著作那样和以自我批评的口吻谈论《末日的宣告》的写作笔调和叙述方式(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3—424 页)。其二,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的过程中,提及了鲍威尔当时的所有重要著作,一一加以援引和抨击,而唯独绕过了《末日的宣告》,这显然绝非偶然。其三,就主题而论,《末日的宣告》中有一段话云:“哲学需要的不是上帝,不是异教徒的诸神;它需要的只是人,只是自我意识,并且,对它来说,一切都全然是自我意识。”Die Hegelsche Linke,Herg.v.Heinz u.Pepperle,Leipzig,1985,S.274.这不过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所说的那段“哲学的自白”的不同表述和说法。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4页。译文有改动。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8页。译文有改动。

[33][法] 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刘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83页。

[34]萨斯形象地把鲍威尔在《末日的宣告》中采用的策略称为“反题辩证法”,并指出在这一策略的背后,存在着对历史机械论的信仰(见其《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载《德国哲学》第2辑,第159页)。马克思的这种主、客体统一的理解,显然与鲍威尔的独断论的“反题辩证法”有明显不同。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9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7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2—23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7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7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1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48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6—157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7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6页。

[50]参阅B.Bauer,Die Posaune des juengsten Gerichts ueber Hegel,S.297:“对于哲学来说,上帝是僵死的,只有作为自我意识的我……才活着,在创造,在行动,它就是一切。”

[51]在此方面,法兰克福学派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鲍威尔哲学。“在二十世纪,代表布鲁诺·鲍威尔立场的是法兰克福学派,该派权威性人物也认为,思想解放的批判本身即使没有群众基础也能导致社会政治的改革和革命的爆发。”参阅汉斯-马丁·萨斯《费尔巴哈与青年马克思》,《德国哲学》第2辑。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4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9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1页。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6—177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8页。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4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4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5页。

[61]兹维·罗森认为,在对实体和主体的关系理解上,鲍威尔同黑格尔之间也还有某种区别:黑格尔强调两者的有机联系,鲍威尔却从非辩证的角度把两者对立起来——开始是把实体变成唯一绝对,但后来又强调主体取消了实体。参阅 [波] 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王瑾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6页。

[62]B.Bauer,Die Posaune des juengsten Gerichts ueber Hegel,S.291:“自我意识是世界历史的唯一权力,历史除了自我意识的生成和发展以外别无其他意义。”S.287:“运动的完结不是实体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现实中被设定为无限物并且将实体的普遍性作为其本质吸收到自身之中。”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0页。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104页。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3—45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7—68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9页。

[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8—109页。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8页。

[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39页。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3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1页。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1—145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5页。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对思辨的空论和抽象的普遍本质所作的批判,其中大部分将仍然为大多数读者所不能理解,不会使所有的人都感兴趣。”

[81]W.Moenke,Die heilige Familie zur ersten Gemeinschaftsarbeit von K.Marx und F.Engels,Berlin,1972,S.260.

[82]该文的基本内容后被吸收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布鲁诺”一章中,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03—112页。

[83]W.Schuffenhauer herg.,L.Feuerbach,Gesammelte Werke,Bd.9,Berlin,1982,S.229-230:“我的宗教哲学不是黑格尔宗教哲学的解释,像顺便提及的极其富有思想和才能的《宣告》作者所认为做的那样,相反,它仅仅是从反对黑格尔宗教哲学中形成的,也只有从这种对立中才能被理解和判断。”

[84]参阅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Historisch-kritische Gesamtausgabe,erste Abteilung,Band I,herg.v.D.Rjazanov,Frankfurt a.M.1927,S.418。

[85]W.Schuffenhauer herg.,L.Feuerbach,Gesammelte Werke,Bd.9,1982,Berlin,S.243.

[86]W.Schuffenhauer herg.,L.Feuerbach,Gesammelte Werke,Bd.9,1982,Berlin,S.243.

[87]W.Schuffenhauer herg.,L.Feuerbach,Gesammelte Werke,Bd.9,1982,Berlin,S.320.

[88]W.Schuffenhauer herg.,L.Feuerbach,Gesammelte Werke,Bd.9,1982,Berlin,S.244.

[89]W.Schuffenhauer herg.,L.Feuerbach,Gesammelte Werke,Bd.9,1982,Berlin,S.261.

[90]W.Schuffenhauer herg.,L.Feuerbach,Gesammelte Werke,Bd.9,1982,Berlin,S.297.

[91]W.Schuffenhauer herg.,L.Feuerbach,Gesammelte Werke,Bd.9,1982,Berlin,S.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