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野下的迈克尔·翁达杰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流散”(diaspora)曾用来指代犹太人颠沛流离的历史,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中,流散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后殖民研究就与流散现象息息相关,关注西方文化殖民造成的流散现象,揭示东西方文化深层次上的权力关系,为边缘文化抵抗西方中心主义出谋划策。后殖民时代的许多流散作家具有与后殖民理论家们相同的批判意识,他们站在两种文化的“中间地带”,看清了西方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型殖民手段,以文字发起对文化霸权的后殖民批判。在许多流散文学中可见到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揭露、对被殖民地“小写历史”的再现、对被遮蔽的民族文化身份的挖掘以及作为殖民反抗的反话语建构等后殖民批判。此外,无论是后殖民理论家还是流散作家,都关注后殖民境况中流散主体的文化身份问题。流散作家在作品中书写自身流散体验,探讨流散个体或群体在跨文化经历中如何努力改变、适应新身份或维系自己的旧身份,如何在多重文化间做出选择。因此流散文学研究丰富和深化了后殖民研究。

流散文学(diasporic literature)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沿话题之一。以移民潮为特征的流散成为全球化语境中越来越凸显的文化现象,随之出现的流散文学也日益成为文学、文化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流散文学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从而实现民族、语言、文化、学科等多重跨越,与比较文学研究的跨越性特征正相契合,因此理应被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流散作家书写切身的流散体验,他们与众不同的生存空间与文化视角造就了别具一格的书写风格与话语模式,使流散文学成为全球化时代一道独特风景,从近年国内的各类学术讨论平台中“流散”主题的频频出现便可见一斑。流散文学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对流散文学的研究既能开阔文化视野,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多种文化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是当下颇具研究价值的比较文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