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堕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平民违犯族规被逐出族谱

平民不断被贬为堕民,被称为“假堕民”。堕民设法逃离堕民聚居区,隐瞒其堕民身份,混入平民之中。也有平民被开除族籍,贬入堕民行列。据《浙江风俗简志》记载,金华小姓来源之一为平民违犯族规而被开除族谱。“小姓本是某大族中的平民,只因其祖上触犯族规,被勾出族谱,沦为小姓。”[47]平民宗族立有宗法,俗称“族规”。宗法与国法相辅相成。金华市大族有族人触犯族规,诸如女儿出卖为妾或妓女;或兄妹做了乱伦之事;或偷了棺材等,被逐出祠堂,开除族谱,沦为小姓。[48]平民被严禁从事小姓所业。“有人从事扛轿、剃头、剔脚、吹鼓、演戏、丫头、奴仆、小婆、养猪公、扛棺材等职业”,开除族谱,沦为小姓。[49]从事贱业的平民,被贬为贱民。倘若子孙忤逆,就要跪在祠堂,以香烛、鞭炮赎罪,由长辈用藤条鞭笞。甚至动用酷刑“石灰浴”,将不孝之子或淫乱之徒,抓到祠堂,剥去衣服,投入石灰池中,以示惩戒。触犯族规严重者,用一青竹深埋土中,将上面一头扳成弓状,梢头勾住犯者肛门,再将竹竿弹开,把肠子全部挖出而致死,曰“打青竹”。有的则将犯者活埋。俗语曰:“法大不如族大。”

武义族规乃全族男女老幼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内容因族而异,一般包括婚姻、孝行、禁盗、禁赌、封山、管水、风化等等。“本族人触犯族规,要‘开祠堂门’,按规论处,重者绑于堂柱之上,进行酷打,甚至勾去族谱,沦为小姓。”[50]武义凡族人违犯族规,就要“开祠堂门”议决,将不肖子孙逐出祠堂,打入贱籍。

永康各族均定期召集族人温习族规。“永康芝英地方,旧时定正月初二,由祠堂家长主事,选族中有名望之士宣读族规,附讲家训。凡五十以上老人和清员生、有文化之人士,均要前往参加听讲,名为‘讲民约’。族中有纠纷要解决,则叫‘开大宗’,由族中年高有名望者主持,量情公断。情节严重的,由祠堂写族状,送县衙门依法裁决。有违犯本族规约严重者,要开除出族,称之‘革谱’。”[51]永康程氏族谱规定:“士农工商各有定业,但循本分自足生涯,今后敢有包揽钱粮、习学吏员书手及为僧道隶卒、纵酒宿娼、妄起事端,或饲养鹰荒于游猎,或兴贩马疋流于卑贱,或兴贩人口遂至于亡身者,国有严刑,家有明训,各从重究,治宜痛戒之。”凡有违祖训,不以祖宗之子孙待之,“鸣众呈官,从公问罪,削其谱系,绝其往来,庶无效尤事大者”[52]。凡触犯族规者,予以“革谱”严惩,沦为贱民。

东阳宗族势力强大,世家大族均编有族谱,“严重违犯族规或为娼优者要削籍出谱”。族中有大事,则“开祠堂门”议决:“族人触犯族规,族人即召集家长,在宗祠内当众训斥违规者,并按族规论处。违规特重者,绑于祠堂柱上酷打,甚至削其出族,贬为小姓。”[53]凡严重违犯族规者,经过合议后作出削籍出谱决定,俗称“削谱”,还有专门的仪式。先大书被削籍者字号,高悬于祠堂后壁,族长以及执事数人共举一把接缚长竹竿并醮有颜料的拖把,在被削籍者的字号上划钩,故削籍出谱俗称“钩其出谱”。仪式过后,收回所有族谱,在与被削谱者相应的世传上贴上红纸条,上印“此行名×××,事干逆伦,亲属公行除名”,并将红纸下面被削人的名号用实心木活字蘸墨盖黑。下次修谱时,仅留排行和“事干逆伦”等字。世系中也作相应的处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削籍之俗才泯灭。列入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阳画溪民乐吹打”,由平民沦为小姓的王和海传入。“把民乐从上坞传到画溪的是一位叫王和海的村民。王和海的祖父原是画溪村人,因爱好民乐而被族人驱逐出村。”[54]王氏五代十国从太原迁来,乃名门望族。王和海的祖父不思进取,迷恋小姓的贱业“民乐”,自甘堕落,王氏怒不可遏,将其逐出祠堂,入居联丰村上坞的小姓聚居村。

义乌也有不少平民因违犯族规,被开除族籍,沦为小姓。“或谓原系巨族子孙,因屡违族规,怙恶不悛,经宗族将其宗谱除名,不认其为派孙,不得享受宗族权利,而沦为小姓。”[55]义乌凡乱伦子女,均被削除族谱,打入另册,贬为贱民。叔嫂通婚,也视同乱伦。已婚长子死亡,遗下长媳。次子已壮待娶,却无钱操办婚事。叔嫂平时相处尚可,年龄相差不远,父母翁姑为节省开支,更怜惜未亡人,征得叔嫂同意,将二人配为夫妻。“因在旧社会,重伦常观念,认为此乃乱伦,对其婚生子女,不予编入宗谱,俗称削谱,即为小姓。”[56]族规也规定“同姓不通婚,贫女亦难作妾。苟违此约,即削其名于宗谱,而称为堕民”[57]。凡削除族谱者,均沦入贱籍。义乌各姓都以忠孝节义为纲纪,宗族规矩,不准为非作歹,玷辱祖先。如有不肖子孙横行不法,合族扭送官府惩处,并削其谱籍。所以义乌民风古来纯朴质实,勤于耕作,安贫顺命,社会安宁,极少有聚众谋反之事。然而义乌城乡散居不少贱民(或称“堕民”,义乌人称之为“小姓”)不能科举入仕,社会地位比普通平民要低。这些人来源不一,其中之一就是被宗族赶出族的人的后代。赶出族就是“削谱”。削去谱籍,赶出家门,不予土地财产,或住凉亭庙宇,或入住其他小姓村落,参与阉猪、剃头或吹打抬轿,受人歧视。被削籍的人数,历代不少,谱上也有明载。华溪盛氏宗谱规定:“子孙有为非而玷辱宗先者,即载入予谱,必削之,以示戒也。若果行从善,复之存恕也。”[58]南门毛氏对戒责不改的忤逆不肖子孙,即予削籍。至于怎样的情况予以削谱,谱上多不明载。

绍兴违犯族规有多种,但从事堕民的贱业,就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种。华舍的寿氏家族,乃是华舍的大族。《山阴华舍寿氏家谱》对寿氏家范有严格规定,不得从事贱业。“宗党子弟,毋得习倡优隶卒之流,以玷宗祖。有犯者,众究惩之,其有不悛者,谱削其名,叱其出族。”也不得甘为奴婢。“男女有为人奴婢者,令当房兄弟往彼赎还归族存养。其有不从,甘为人下而不辞者,谱削其名。”[59]故绍兴俗语云:“逐出祠堂做堕民”。

兰溪世家大族的宗祠,制定了严格的祠规,还有严厉的族法,族人之间的纠纷一般不上法院诉讼,由族长主持解决。族中凡有重大事项,由族长召集族众,先拜祖宗,再开会集议,一经作出决定,全族均得遵行。此时,祠堂门大开,俗称“开祠堂门”。族人严重违犯族规,诸如忤逆、谋杀亲夫等,轻者责打,革出祠堂,重者可以处死。“旧时戏剧演员(俗叫戏子)为贱业,有辱祖宗,例须革出祠堂。又有谚言云:‘天下三样贱,剃头剔脚钓田鸡。’操此三业者,据说亦革出祠堂。”[60]兰溪诸葛氏以诸葛亮的《训子书》教育后人,订有族内必须遵循的家规,载之《诸葛氏宗谱》,革出族者就有数条。“凡子弟倘有奸盗诈伪,败伦圮族者,送官正法,仍革出宗祠”;“赌博一事,犯国法,误正务,丧心术,坏人品,荡家业,伤天伦,召侮辱,失家教,致疾病,成盗贼,为弊多端,为害最大。吾族素守家规,无此风味,近为不肖牵引相习成群,靡不破家荡产,宗祠屡加严禁,此风稍息。嗣后,倘有覆蹈前辙误人子弟者,查出送官惩治,其倡首永革出祠”。[61]与小姓通婚也在革出宗祠之列。

违规开除族谱,沦为贱民,乃是“国际惯例”。印度每个种姓在各自的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管理机构,称为“潘查亚特”,即五人委员会,下设有种姓长、种姓长老会以及种姓全体大会,其主要职责乃是监督本种姓的人遵守各项规定和习俗,调解种姓内部的争端;对于违反种姓规定者,轻则罚款,重则开除出种姓。凡是开除出种姓的人,均沦为贱民。印度“被逐出种姓的人”或“没有种姓的人”,均为不可接触的贱民。印度低级种姓的男子娶高级种姓的女子,这种“逆婚”所生子女,则开除其种姓,沦为贱民。有种姓的人与不可接触的贱民通婚,也沦为贱民。出海谋生、盗窃婆罗门财物,因土地之争作伪证,乃至服侍首陀罗均应开除种姓,归入贱民行列。一个古印度人被宣布开除种姓,犹如宣布死刑一样,并视作比死刑还残酷。因为死刑乃一时痛苦,而开除种姓则是永生的痛苦。其亲戚、朋友乃至同种姓的人,均拒绝与其往来。妻子和儿女也与之分离,乃至不敢接触其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