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经济需求结构的演变历程
一 基于GDP支出法统计数据的中国“三驾马车”演变历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攻坚时期,优化经济结构与提升增长动力显得尤为突出。为了深入揭示我国“三驾马车”的演变历程,本章运用GDP支出法核算恒等式即GDP=C+I+M,并且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1978—2018年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首先测算最终消费支出、投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各自占GDP的比重,然后以各项需求增量与支出法GDP增量的比值,计算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利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乘积,得到三大需求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表2-1和表2-2显示了需求结构及贡献情况。从改革开放至今的40余年,需求结构的演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动力有所差异,表现出不同的逻辑和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2002年):消费主导型
这一时期,消费占主导,最终消费率平均在55%以上,远大于资本形成率和净出口率之和,但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1.9%,下降到2003年的58.1%,下降了3.8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率总体上略上升,但波动幅度较大,从1978年的38.4%上升到2003年的39.7%,上升了1.3个百分点。同时,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大多数年份超过投资和净出口的贡献率。如1983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5.0%,拉动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而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0%,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1998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6%,拉动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而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7%,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在经济受到较大外部冲击的年份,投资额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就较大,如1978年受改革开放重大利好政策影响,国内投资剧增,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7%,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7%,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消费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活力逐步发挥出来,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带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政府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消费需求得以不断扩大。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生产水平和劳动力水平较低,需要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和原材料,资本积累速度较为缓慢,且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拉动了轻工业的发展和投资增加,投资规模总体较小,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消费,且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没有,甚至为负。[8]
(二)第二阶段(2003—2013年):投资和进出口快速增长型
最终消费率逐渐下降,从2003年的58.1%下降到2010年49.3%,而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终消费率有所上升。资本形成率从2003年的39.7%上升到2010年的47.0%,而后下降到2013年的46.1%;净出口率从2003年的2.2%快速上升到2007年最高峰的8.7%,而后受国际金融危机逐步下降到2013年的2.5%。同时,2003年的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拉动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到2006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5%,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随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施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四万亿元投资),导致2009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5.3%,拉动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在我国加入 WTO后的最初几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2003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9%,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到2005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1%,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一直到2008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都为正,2008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但在2009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急剧下降到42.9%,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到2013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投资和进出口快速增长,造成资本形成率和净出口率迅速上升,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百分点超过了最终消费支出,投资和进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这一阶段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国际贸易额的大规模增长带动了国内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加快铁路、公路与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使政府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
(三)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消费和投资协同驱动型
最终消费率重拾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51.4%上升到2018年的55.3%。资本形成率保持相对稳定,资本形成率从2013年的46.1%下降到2016年的42.7%,而后资本形成率开始上升,2018年为44%。净出口率从2013年的2.5%下降到2018年的0.7,下降了1.8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相对处于历史上的高位,从2013年的50.2%上升的2015年的69%,后有所回落,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66.5%、57.5%和65.9%。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的波动较大,总体上呈下降走势,贡献率从2013年的53.1%下降到2018年的41.5%。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为负,除2015年(8.4%)和2017年(4.8%)为正外,其他年份都为负贡献,其中2016年的贡献率为-11.6%,降低了经济增长率0.9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总体上,最终消费率回到历史高位,消费和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百分点较高,净出口率逐年下降,净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百分点大部分年份为负。消费和投资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加快,新兴消费领域的热潮正在加速,促使消费和投资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单边主义盛行,中美之间贸易摩擦持续存在,导致我国出口增长放缓,贸易顺差增速下降,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大部分年份为负。
考虑到未来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未来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拉动的作用将减弱,经济增长将回归到以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增长情况,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相对较低。因此,未来我国以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处于下行通道。
表2-1 1978—2018年支出法GDP与三大需求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2-2 1978-2018年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百分点
表2-2 1978-2018年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百分点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三驾马车”演变历程
除了运用GDP支出法数据来分析我国“三驾马车”演变历程外,还可以从投入产出视角看“三驾马车”的演变历程。投入产出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供求关系及投入产出等相互依存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数据,直接刻画了需求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9]本章选取1987—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来分析我国“三驾马车”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趋势(见表2-3)。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在最终需求结构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也可以将我国“三驾马车”演变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与基于GDP支出法分析的三个阶段基本相同。①第一阶段(1987—2002年):消费主导型。最终消费率始终在59%以上,远远超过投资和净出口占比之和,消费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和重要支柱。②第二阶段(2003—2013年):投资和净出口快速增长型。2002年后投资占比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相比1997年增长了14.2个百分点,同时净出口占比也迅速上升,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8.2%),随后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净出口占比开始下降,而消费占比在2002年后则逐渐下降,投资和净出口占比之和在2007年超过了消费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双引擎。③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消费和投资协同驱动型。消费在最终需求结构中所占比重从2012年后重新上升,并且预计其占比会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的提高而持续上升,投资占比依然保持着高位,而净出口占比明显下滑。
表2-3 1987—2017年中国最终需求结构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我国自1987年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投入产出调查,以此编制投入产出基本表。到目前为止,国家统计局已经编制了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以及2017年七张投入产出基本表,并且在逢5、逢0年度编制了投入产出延长表,表中涉及的部门数逐年增加,最新公布的2017年投入产出表包含了142个经济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