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哲学编”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在第二个千禧年来临前夕,英国广播公司举行了全球范围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无独有偶,据2005年7月14日英国《卫报》报道,英国广播四台《我们的时代》节目主持人梅尔文·布拉格(Melvin Brag)做了一个“谁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的民意测验,马克思以27.9%的得票率击败了《经济学家周刊》推荐的英国18世纪哲学家大卫·休谟。与此类似,在德国《图片报》和国家第二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评选中,马克思又以“德国最伟大的人物”胜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即使从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完成算起,至今也不过170多年的历史,而在以往千年的历史星空,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灿若繁星的科学巨匠、光照人类思想史的思想大家不在少数,与这些人物相比,马克思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历时并不算长,但何以能够赢得不同国别民众的推崇,获得如此崇高的殊荣?对此,《卡尔·马克思传》的作者弗朗西斯·惠恩(Francis Wheen)曾说:“我喜欢这样的选举,不过我还是有点吃惊,如果换了50年前我也不会这么吃惊,因为20世纪50年代,马克思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随着柏林墙的倒塌,马克思主义也被埋没在废墟中,大家不屑于再去阅读和思考马克思。大约是在10年前,马克思重新回到了我们身边,而且速度让人吃惊。我想,很多人开始认识到,马克思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一个被掩埋的偶像。现在是返回去看看马克思当年所言、所思和所行的时候了,而不是听那些马克思主义的经理人以马克思的名义所宣扬的道理。”[1]的确,我们只要回顾一下马克思在东西方社会及学界的影响,就会更加理解惠恩的说法了。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具有广泛性[2]

从影响的空间范围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影响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一个半世纪以来,它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思想理论层面,在社会实践中改变了世界格局。马克思主义的问世使劳动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和政党组织,尤其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涌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为人类进一步走向理想社会开先河、探路径。尽管这条道路崎岖曲折,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条路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今天,我们看到,不仅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全球其他国家的无数共产党人、左翼政党和进步人士也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俞可平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巨大影响》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像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也相当大。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中,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成了新的学术流派的诞生;二是开拓了新的社会科学分支学科;三是造就了一批声誉卓著的国际著名学者。”[3]回顾20世纪西方学术发展,许多思想大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马克思的影响。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和葛兰西、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批评学派拉比卡、英国历史学派汤普森、分析哲学家科恩、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美国学院马克思主义代表奥尔曼、人本主义大师弗罗姆、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詹姆逊、世界体系理论大师沃勒斯坦、埃及“依附理论”大师阿明、日本经济学家伊滕诚,等等。他们都从马克思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成为20世纪人类思想的探索者,有的还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吉登斯尽管不接受“马克思主义者的标签”,但是,他在东欧共产主义阵营解体后也在思考“马克思的著作是否还有何种意义”[4],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利、财产与国家》。艾伦·梅克辛斯·伍德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主编了《保卫历史: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他们在后现代的背景下坚持从事“复兴马克思主义评论”的研究工作,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能以比当今思想理论和政治潮流更为有效、更具说服力、更不受传统思想束缚的方式论及不同倾向的理论”。[5]在现代西方社会科学众多领域,马克思学说的原创性地位无可替代。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开创了以实践为首要观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社会学领域,马克思被尊为现代西方三大社会学家之首;在政治社会学方面,马克思被称为“政治社会学之父”;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开创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并指出,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马克思时代,“归根到底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6]今天,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研究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今天强调经济的引领作用,兼顾公平公正,对这些政策中的微调,我们如果不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解释,仅仅从西方经济学视角,是解释不清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给我们留下的解题思路,怎么破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学难题?怎么书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论?从理论与实践上给予回应,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普通公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共产党宣言》被列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必读书之一。199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学术界召开了数次纪念大会,仅参加巴黎国际纪念大会的就达1600人之多。同时,西方报纸报道:150年来,在人类所有的社会历史文献中,《共产党宣言》的发行量最大。从产生影响的内容领域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而且在文化、科技、生态、妇女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具有深刻性

在社会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唯物史观为人们解开社会发展之谜提供了钥匙,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引领,以人民为本的价值目标,探索合乎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建构人类理想社会模式的历史考验中日益辉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如恩格斯所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7]这两大发现,前者发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后者找到了变革社会依据的社会力量,既是马克思主义得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天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不可动摇的基点。

(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从产生影响的时间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不仅在19世纪和20世纪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21世纪以及未来也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回顾西方学术思想史,自费尔巴哈、黑格尔以后的现代西方学术界虽然流派纷呈,新说众多,但很多学派都如走马灯似的,或各领风骚几十年,或昙花一现,唯有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呈现出它所特有的理论魅力和实践吸引力。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的纪念活动中,马克思的学说不仅被许多西方思想家认为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最伟大影响的思想’,而且这个影响还被断言将在21世纪经久地存在”。[8]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分支学派日益增多。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不断发展,成为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流派。比如在法国,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学派;在英国,有分析马克思主义、老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在德国,有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有学院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等。此外,还有许多跨国学派,如后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可以说,几乎西方所有的左翼学派和社会进步运动都跟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联系。正如戴维·麦克莱伦所说:“要是回顾一下过去数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难看出,几乎没有一派思想(从最广泛的意义来理解)活动不受惠于它。”[9]并且“自上一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学界露面以来,除去少数较难翻译的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论著都已与国人见面”。[10]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学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支重要方向。复旦大学还出版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旨在促使关注前沿问题,更新研究活动的内涵,“并对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及其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11]

今天,虽然人类解放的任务还远未完成,但是,马克思所开创的这一伟业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不仅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现存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人民的不断斗争中也在逐渐地得到改造。完全可以说,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价值目标仍然代表着人类的良心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仍然激励着人们为之奋斗,这应当说是马克思能赢得人们尊重和敬仰的深层根源。在国际风云变幻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洞悉国际风云的望远镜和剖析复杂现象的显微镜。西方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我们对发生危机的预警只不过再次证明了这个事实: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它仍然是分析当今资本主义最锐利的思想武器”。[12]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现代史影响是深远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它曾被当作至高无上的真理被教条化了。所以,今天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研究者,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要首先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原著。正如惠恩所说:“现在是返回去看看马克思当年所言、所思和所行的时候了,而不是听那些马克思主义的经理人以马克思的名义所宣扬的道理。”[13]而这一切都需要回到原著中去仔细研读。

从学理上看,我们要学习人类思想史,就不能跳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思想的研究,如果跳过对这一块的研究,学习人类思想史就会漏掉一块重要的思想资源。

从中国现实来看,懂马克思主义才能理解中国,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过去,就不懂中国的现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百余年,在这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由屈辱而奋起,由奋起而独立,由独立而富强,一路走来,都与马克思主义引领下的中国模式的探索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是无数革命前辈历经磨难从众多西方思想中选择出来的,历史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西方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评选也证明我们没有选错。可遗憾的是,我们有很多人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作者。还有少数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人也忘了本,企图用别的“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更有许多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的门外汉,肆无忌惮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随意解读、妄加评论。在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及未来的岁月,中华民族究竟应当以什么“主义”为精神支柱立于世界之林,实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发展、要创新,就必须重视读原著,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原典,认真阅读原初文本。我们认为,不关注现实的变化,就提不出新的哲学命题,而要有哲学的创新,就必须起步于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忠实地研读经典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他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14]领导干部要想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就必须认真研读原著。

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具有怎样的关系?目前,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强调两人思想的一致性;第二种观点强调两人思想的差异性;第三种观点强调两人思想的对立性。目前,在学术界,第二种或第三种观点似乎更具有“前沿性”。

有这样的说法,说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同,马克思是实践唯物主义,或者马克思强调实践辩证法,而恩格斯强调自然辩证法,甚至还有的学者认为,恩格斯是机械唯物论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不一致,甚至对立的一个重要根据,就是《反杜林论》体现的思想是“恩格斯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恩格斯和马克思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们都是现代哲学的变革者,两位导师的哲学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要理解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理解他与马克思的一致性,既要从两人合作为之奋斗的事业中来看,又必须认真研读原著,研读恩格斯的哲学著作《反杜林论》。文本是思想轨迹的记录,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事业引领着他们思想的方向和实践中的具体分工。因而回到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的语境中,认真研究其思想的脉络,对于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历史地位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受马克思委托而写作的,这部书是与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论战的著作,完成于1876年9月到1878年6月。文章最初发表是从1876年9月开始,以系列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恩格斯曾为第一版写了一个较长的序言,但出版时没有采用,后人把它收录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题为《〈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1878年7月出版了第一版单行本《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书名意在讽刺地套用了杜林的著作《凯里在国民经济学说和社会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书名,对杜林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1886年第二版在苏黎世出版。经过修订的第三版于1894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是恩格斯生前出版的最后一版。

1880年,恩格斯应保·拉法格的请求,把第三章(《引论》的第一章以及第三编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改写成一篇独立的通俗著作,著作最初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书名,后来又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书名出版。1895年,列宁在《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文中把这部书称为《反杜林论》,以后这个书名被广泛沿用至今。

《反杜林论》和《资本论》一同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后人常说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也与这本书有关。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的划分是理论宣传进程中形成的划分,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该认识其形成的渊源,正确对待三大块的划分。自1913年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发表之后,在苏联版本及其影响下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例如,在我国学术界影响较大的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宗明义地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学说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5]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后来被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采取了三个部分的论述,可以追溯到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这本书和《资本论》一同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在梁赞若夫首创的MEGA1书目中,“1935年为纪念恩格斯逝世40周年,特别将《反杜林论》与《自然辩证法》合为一卷出版”。[16]恩格斯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17]1919年,卢卡奇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指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论述对于后来理论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8]这本书“不仅对三个组成部分做了整体的综合研究和论述,而且从理论形式上、逻辑构架上予以明显地表示出来,以更有力地击溃杜林向马克思进攻的三路论证大军”。[19]《反杜林论》在这种情况下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怎样被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了三个部分的论述,不研究《反杜林论》,对以上问题是说不清楚的。2005年,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成立,从整体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划分是怎么来的而研读《反杜林论》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本书仅涉及《反杜林论》“哲学编”。

四 《反杜林论》哲学编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特点

杜林的所谓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杜林的理论的哲学基础。在批判杜林的哲学谬论时,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杜林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1875年出版的《哲学教程——严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下简称《哲学教程》)。杜林这样评价自己的著作:本书是阐述全部哲学命题的,“我在本书里对〔哲学〕体系的一切本质方面分别作了阐述”。杜林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关于存在的基本形式、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和关于人的学说。“存在的基本形式”就是杜林用来构造世界的原则或模式,它不是从外部世界抽象出来的,而是早在世界之前和世界之外就已经在某个地方神秘地存在了,故称为“一般的世界模式论”。自然原则的学说和人的学说,是关于运用原则的对象的领域学说。三个部分内在的逻辑次序是:原则走在前面,而应当运用这些原则的对象性领域则按其从属次序跟在后面。

哲学编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批判杜林哲学的总论即先验主义的“分类”,提出了“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的著名论断,深刻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思维的本质和起源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批判杜林哲学体系的“世界模式论”,驳斥了所谓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谬论,提出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著名原理;第三部分是自然哲学,批判杜林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谬论,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四部分批判杜林关于人的学说,批判其先验主义方法和形而上学的终极真理论,以及抹杀道德和法的阶级性、历史性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观点;第五部分是辩证法,驳斥了杜林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攻击,精辟地论述了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哲学编各章都具有双层结构。例如,第三章:“分类。先验主义”;第五章:“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第九章:“道德和法。永恒真理”。各章标题的这个特点,是由《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论战性质和哲学编的批判对象——杜林的《哲学教程》的内容决定的。

杜林的《哲学教程》由八编组成,此外,还有一个导言和跋。“导言”的内容是杜林的哲学概论,杜林在这里讲了哲学的意义、内容和体系。《哲学教程》八编的内容是:

第一编:存在的基本形态

第二编:自然知识原理

第三编:意识的元素

第四编:伦理、正义和高尚的人性

第五编:公社和历史

第六编:生活的个人化和生活价值的提高

第七编:全部活动的社会化

第八编:新旧社会中的科学和哲学

“跋”是杜林对自然哲学的简要概述和自我吹嘘。

《反杜林论》哲学编各章的标题,是针对《哲学教程》的内容设置的。第三章的标题:“分类。先验主义”是针对《哲学教程》的导言部分,批判杜林在分类问题上先验主义错误。第五章“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第六章“自然哲学。天体演化学,物理学,化学”等章的标题,是针对《哲学教程》第二编自然哲学的部分,分别批判杜林在时间、空间、天体演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错误观点。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则是针对《哲学教程》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中道德和法部分,分别批判杜林在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则是针对杜林在《哲学教程》第一篇第二章和其他文章及著作中谈论辩证法的部分,批判杜林对矛盾、量和质、否定之否定等规律的歪曲和攻击。


[1] 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2] 王宏波、陈建兵:《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和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6页。

[3] 俞可平:《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巨大影响》,《学习时报》1999年10月11日。

[4] [英]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利、财产与国家》,郭忠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5] [美]艾伦·梅克辛斯·伍德、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保卫历史: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郝名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4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8] 万斌、张应杭:《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当代西方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9]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页。

[10] 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11] 复旦大学哲学院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2] 李慎明主编:《美元霸权与经济危机》(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3] 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14] 《习近平在中央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中的讲话》,党建网,http://www.dangjian.cn,2017年1月18日。

[15] 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16] 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17]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18] [匈牙利]捷尔吉·卢卡奇:《卢卡奇文选》,李鹏程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9] 朱传启:《对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反杜林论〉的新研究——评〈反杜林论〉研究》,《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