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激荡下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变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变迁的表征

器物文化的变迁是中西文化激荡视域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变迁的外在表象,其背后是生产体系的支撑与变迁。总体而论,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实现了从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生产体系向大型手工模板化生产体系的转变,进而寻求向机械化生产体系转变的历程;在制瓷技艺传承方面由最初的师徒传承式向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转变,也实现了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师徒模式的有机性融合;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由经验式向现代科技模式的演变。不同历史阶段生产体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与国家经济和瓷器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激荡的实质是手工业时代瓷业生产和机械化时代瓷业生产的冲突、较量和融合。

一 生产体系的传承与演变

景德镇瓷器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从原料开采到成瓷运输,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和失误,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宋元时期,是景德镇陶瓷贸易的繁盛时期,也逐步形成了精细化的分工合作模式。这一大规模手工合作模式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根据宋应星的记述:“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26] 总体而论,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从手工生产模式向机械大工业生产模式,再向手工与机械化的融合,这种变迁背后依旧是技术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就手工生产体系而论,随着生产规模和外贸需求的增加,景德镇也实现了由小型生产向大型合作分工的转变,其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

如前所述,外贸需求的增加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越来越精细化。从原料开采和运输、瓷坯制作、瓷器烧造以及对外贸易方面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景德镇瓷坯制作主要分为圆器和琢器两种,圆器又包括上百个品种,每个器物均有自身的制作模式和行业分工。以圆器为例,制作以“利坯”为单位,工种组成包括打杂、做坯、印坯、利坯、刹合坯、剐坯、雕坯和装坯等。打杂工主要处理淘泥、打泥浆和练泥、淘釉等多个工序,以保证瓷泥和釉料的质量。做坯也称为拉坯,就是在陶车上面将泥料制作成各种器物的形状。印坯工主要完成对瓷坯整体的修整,以保证器型和规格。经过这个工序以后,其余工序就是在现有瓷坯基础上进行精细化修整,完成瓷坯工作。而瓷上绘画也包括多个工序和环节,不同工序的相互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瓷坯的制作,然后入窑烧造。如果从技术层面而论,从宋元到明清,尽管大的革新没有突破,但细节性的改变依旧促使景德镇大型手工分工协作模式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和产品质量的最优化,也才能促使景德镇在全世界瓷器贸易竞争中处于引领角色。

近代以来,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在现代化理念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步寻求由手工向机械化生产模式的转变和迁移,但这个过程是艰难的。首先,传统手工制生产体系已经在景德镇形成,并体现出自身巨大的惯性和影响力。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还是受原有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广大瓷业从业人员难以接受改变。其次,现代化生产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为其融入景德镇瓷业生产带来了压力。以原料开采为例,新型机械的不适应性带来的困难影响到其效用最大化。1904 年,安徽祁门就购买了新式机器以提高生产效率。近代以来,景德镇瓷土主要由安徽祁门供应。但传统瓷土开采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采取新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景德镇瓷业生产原料供应的必然选择。“祁门土质称为五大洲之冠,以距景德远且土法采取难。……皖省各大宪筹集巨资开设公司向外洋购办全副取土机器,运往祁门造厂装设,以为振兴工艺,推广利源之举。”[27] 尽管在生产中提高了效率,但由于缺乏相应专业人才,无法掌握机器制作特征,机器生产还无法达到原有手工生产的质量,难以满足生产需要,花费巨额资金购买的设备只得废弃。这种现象在近代景德镇瓷业转型中屡屡出现,也证明了瓷业生产体系转变的艰难。即便如此,作为瓷业改良的大趋势,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也在吸收与借鉴新型生产模式的前提下,不断进行调整和发展。以瓷坯制作为例,传统景德镇多为拉坯和印坯技术,但在民国初年,从日本引入了石膏翻模技术。“此种模形为自己制造,先将复制之物用土捏成,并雕削参理之使成完美之物,此物谓之模种,再以石膏翻成阴模,分为数块。此种模形,昔日多用生土素烧者。近年来,因陶校用石膏制模较诸生土素烧之模形制法既便且吸水性更大,故亦逐渐仿效。”[28] 此外新成立的江西瓷业公司也购买机器,进行机械大工业生产的尝试,开启了现代化转变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景德镇开始进入到机械化大工业的发展时代。在原料精制方面,采取机械化的精制模式,购买和自主研发先进的振动筛和除铁器。在干燥方面,推广成型链式干燥机,以蒸汽烘房取代原有的自然干燥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在国有和集体大瓷厂中,更加大了先进技术引入的力度。从1979年到1991年,投资超过5000万元,购买各种陶瓷专业设备,主要包括:真空炼泥机7台、成型机22台、隧道窑3条,台车窑5座、配套高档瓷生产线1条。[2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景德镇逐步构筑了完善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实现了从原料开采到瓷器运输的机械化转变。但后来随着景德镇国有陶瓷生产体系的转型和瓦解,景德镇瓷业生产又进入了小型个体生产模式。但这种转变绝非简单重复或者说回到过去,而是在此转变过程中,景德镇瓷业生产体系有效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窑炉是瓷器生产中的核心环节,是维系景德镇瓷业的重要因素。从唐朝至今,景德镇瓷器烧造窑炉包括龙窑、馒头窑、镇窑、煤窑、重油窑、气窑、电窑等不同窑炉烧造种类。龙窑是唐宋时期景德镇瓷器稍早的窑炉模式,龙窑窑身狭长,有一定的坡度,由窑头、窑室和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室是龙窑的重要组成部分,底部会铺上砂层,以保护瓷器烧制。葫芦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也称蛋形窑,因类似于卧在地上的葫芦而得名。这种窑炉烧造模式在原有窑炉基础上,更多的体现出氧化还原的效果,是半倒焰式窑炉烧造模式。到了清朝时期,景德镇在前期窑炉烧造技术基础上,建造出独具自身特色的镇窑。作为景德镇窑炉烧造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窑炉模式,镇窑无论是在热能利用还是内部空间安排都达到了传统烧造模式相对完善的地步。明末清初,景德镇能集中国历代南北瓷器的大成,成为历史上瓷器百花齐放的朝代,和这种窑是分不开的。这种窑对西方的影响也很大,英国的纽卡斯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在模仿镇窑的基础上修筑的。近代以来,在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影响下,整个世界瓷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模式。同传统瓷业生产模式相比,新型瓷业生产体系是以技术取代经验的方式。也就是说,传统依靠人力经验来判断瓷器是否烧造成功的模式被精密的温控技术取代。在窑炉烧造方面,煤窑就成了烧造的新型理念。在传统等于落后的理念下,进行现代化瓷业生产体系的改革就成了新型社会群体追求的目标。建立新型瓷业烧造模式也成为改革的核心。民国时期,景德镇窑炉烧造就已经开始尝试煤窑烧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先后经历了重油、气窑、电窑等多种窑炉形式,在热能技术运用方面达到了最佳程度。作为瓷器烧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窑炉也在中西文化激荡中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 瓷业技艺传承模式的转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手工业从业者地位不高,也是社会上层不屑于从事的行业。也正因为如此,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模式和传承体系很难进入到中国知识体系之中,少量关于手工业的记述也多是只言片语,很难看到完整的生产体系。尽管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但依旧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突破。具体就景德镇瓷业技艺传承体系来说,同样无法从相关记述中找到完整的传承体系和生产模式。如同所有手工业发展和传承体系一样,景德镇技艺传承也从家庭手工生产模式传承体系向师徒传统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变。尤其是近代以来,现代教育在瓷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折射出近代景德镇转型的重要路径。

唐朝是景德镇瓷业生产的起步时期,根据窑址分散性分布情况,可以推测出当时还处于家庭生产模式阶段。这种小型手工生产模式属于半工半农的产业模式,因此可以推断家庭式的技艺传承体系在这一时期处于主导地位。但到了宋元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艺传承就超出了原有的家庭阶段,形成了以血缘和业缘为主导的师徒传承体系。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师徒传承体系在更广范围内应用。但以血缘为主导的传承体系依旧在瓷业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与师徒传承模式有交融之处。师徒传承模式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传承体系,在学徒拜师以后,就由师傅传授自身所具有的瓷业生产技能,并在不断实践中将这种技能强化。是否能够掌握或者在师傅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与自身的悟性和努力程度有关。师徒传承体系的一种明显特点是师傅教什么,学徒学习什么,且很少有相关的理论提升和总结,只是将这种技艺能力不断熟练化并形成机械记忆。通常而言,景德镇师徒传承模式一般要学习三年,在出师以后,才能自谋生路,但还要受到师傅以及行会的约束。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就要受到惩处。

近代以来,这种传承体系依旧在景德镇瓷业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分工越来越细化。以彩绘业为例,有的行业从业者只是彩绘花鸟的一片羽毛,并终身从事一种职业。但随着近代手工业教育的普及,尤其是机械化知识的推广,传统瓷业传承体系无法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在江西瓷业公司成立以后,就附设了中国陶业学堂,专门培养知识性的人才。在创办高等专科学校的申请中,景德镇地方政府和瓷业从业人员的论述表达了新式陶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国民政府时期,江西省教育厅陈请在景德镇设立陶瓷高等专科学校。第一,景德镇陶瓷冠领世界,为各国人所喜爱,是中国最为成功的商品。第二,近代以来,在科技进步和发展下,景德镇陶瓷逐步落后于世界,引起了国人的担忧。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于陶瓷科技和教育的落后。“惟近十数年来,按诸出口统计,此项输出数额,逐年减少,欧美商场,我国出品几在摒弃之列,诚可浩叹!推原其故,实由外人极力研求,能以科学方法,而谋改进之所致耳。我国人士,对于陶学,向以技艺转向授受,日迁月异,渐失真传,及今又不能以学术谋改良,为新的创造,此所以近时产物,如化电瓷器等类,不克仿造,而康乾异品,亦难以复制也。”[30] 第三,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欧美许多大学均进行专门的陶瓷教育。改变景德镇落后的关键要素要设立学校,培养新式人才。“尝考欧美各国著名大学,大都设有陶业一科,或另行设立陶业专校,故能对于陶业学术,研究精深,日趋进步;回视我国,仅本省设有陶业一校,其性质复限为职业学校,学生程度,勉及普通之技艺,难为学术之研求,如此而欲吾国陶业与他国竞争,无怪乎其应形落后也!职是之故,吾国陶业学院,实有急行设立必要。”[31]

有别于师徒传承模式,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讲求技艺学理的传授,以理清瓷业发展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这方面的核心是陶瓷材料和彩绘手段的教育与传承。如前所述,传统师徒传承模式更多侧重技术的传承,是基于习惯而形成的教育模式,而新型学校教育体系更多是基于学理分析基础上,探究其生产原理,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思考,进而维系和推动陶瓷业发展。当然,在前期师徒传承模式的基础上,近代景德镇教育模式也吸收传统模式的优势,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尽管民国时期,新型陶瓷还没有完全确立,但学校教育依旧培养了大量新型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景德镇先后创办了陶瓷研究所和本科陶瓷教育体系,对传统窑炉、釉料和彩绘技艺进行分析,在人才培养和技能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