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新十年:移动互联网丛林里的勇敢穿越者(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泛苹果生态与广泛的创新

与苹果有关的科技博客热

2007—2009年,国内的苹果生态圈里不仅有CocoaChina这样的开发者聚集地,还出现了与苹果公司有关的科技博客——Apple4us,域名是apple4us.com,明显在向当时很红的del.icio.us致敬。

Apple4us由颇有影响力的商业杂志《环球企业家》的主编助理张亮在2007年年底创办,主笔胡维是张亮在《环球企业家》时带的实习生,也是一位忠实的“果粉”。负责搭网站的是Woody,他当时在搞工业设计。Woody曾在张亮的博客下面留言,两人因而结识,Woody还给Apple4us设计了那个苹果里加两点当眼睛的Logo。张亮在《环球企业家》的同事黄继新也被他拉了进来,但就这两三杆枪要做一个科技博客仍然不够。张亮随即想到两个人,一个是自己很多年前就认识、当时正给上海很多大众读物写科技专栏文章的负二,另一个是知名博主飞猪。

这是一个流行用Google Group(谷歌论坛)邮件组的时代,后来加入的诸多人等,如Willow、木遥、李如一(Lawrence Li)、Rio,都齐聚Apple4us的Google Group邮件组,经常分享有趣的想法。王兴也在这个邮件组里分享他师兄做Multi-touch(多点触控)的信息。

2009年夏天的某个晚上,张亮、黄继新和飞猪3人在西单的马路牙子上聊天到半夜1点多,围绕科技人群的T恤碰撞出很多设计思路。于是,一个名为Da Code的项目启动了。最初的工作流程和分工如下:3人定期见面海聊一番,然后飞猪把聊出来的想法做成设计,张亮负责联系生产,黄继新负责客服。后来,为了配合Da Code项目,需要做网站,飞猪又找了他的一个朋友帮忙,这个人就是后来创办豌豆荚的王俊煜。

Da Code当时有个竞争对手Hello Tee,它也是做针对科技人群的T恤设计的,创始人是戴雨森和杨远骋。后来,戴雨森与陈欧联合创办了聚美优品,杨远骋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了街旁。

有一档和Apple4us关系很深的播客类节目,主持人是李如一,最主要的嘉宾是Rio,他也是Apple4us的投稿人之一。另一位经常出现的嘉宾,就是当年在互联网媒体ifanr(爱范儿)上写出爆款文《iPhone可有设计哲学?》的李楠。李楠当时的身份除了是ifanr主笔,还是魅族手机负责营销的副总裁。

李如一有一天饭后跟张亮一起坐地铁,提到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但他不能说,怕说出来就做不出来了。几个月之后,唐茶诞生——一款在iOS设备上提供精品阅读付费服务的产品。它上架的第一本电子书是《失控》。乔布斯逝世后,唐茶也出了唐茶版的《乔布斯传》,影响广泛。

Apple4us参与者里最早从职场转入创业的不是李如一,而是周源。2008年夏天,周源与他在杂志《IT经理世界》的同事杜晨一起创办了一家SEM(搜索引擎营销)公司Meta,周源的中学同学、当时在谷歌中国工作的李大海,担任他们的技术顾问(李大海后来加入知乎担任CTO)。这家公司的起家客户是茅台酒厂,但持续时间不长。2010年年中,周源与杜晨分手。杜晨转身去了360,成为360公关“天团”的成员之一,在“3Q大战”中也出力不少。而周源则与妻子一起去了一趟西藏。

知乎,以及早期试水者们

要讲知乎的故事,得先从2010年的一件事开始倒叙。2010年8月第一个周六的中午,张亮、黄继新和刚从西藏回来的周源在清华科技园楼下的干锅居吃饭。周源说,自己有可能去一家公司当产品经理。三人聊了很久Quora[一个问答SNS(社交网络服务)网站],越谈越兴奋。饭毕,张亮说:“你还是别去当产品经理了,我们仨还是一起做个中国版的Quora吧。”张亮和黄继新找到当时自己的老板、现代传播董事长邵忠做天使投资人,并借了现代传播在三里屯SOHO的几个工位开张。周源召唤回了他在Meta的搭档李申申及王电轻、马骁等旧部(另一位Meta的联合创始人白洁稍晚些加入知乎),李申申在Meta旧部的基础上又拉来了杨昆、奚衡、安江泽等形成知乎的早期技术班底。

张亮则鼓动Apple4us的两位作者胡维和陈青成为知乎的4号员工和5号员工。

当时知乎还没有上线,胡维本人又对产品设计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在知乎上线前其实扮演的是产品经理的角色。很快,黄海均从网易微博离开,加入知乎,成为知乎的第一任产品经理。值得一提的是,黄海均是职人社的创始人。

知乎的第二位运营人员成远也是最后一位三里屯知乎成员。成远之前和周源是《IT经理世界》的同事,周源看中Quora的时候就和成远交流了他要做这件事,等产品出来后,周源邀请成远进行测试。成远不仅用到上瘾,还利用自己的媒体背景拉一些“大V”和对知乎早期有帮助和指导的人(如边江)试用,所以等周源向成远提出邀请时他欣然答应。

按照成远的记忆,他正式被说服是周源和李开复谈好的那天。李开复和周源谈完后,随后去见邵忠,谈知乎的股权架构调整,便于后续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VC)机构进入。而周源则找到成远,表示现在知乎已经准备起飞,欢迎其加入。

创办知乎的时候,张亮已经在创新工场做投资经理,但当时知乎不在李开复和汪华制定的投资赛道里,所以他们很明确地和张亮说创新工场不投,这才有知乎种子轮找邵忠投150万元由其占股40%的故事。但创新工场还是在2011年年中投资了知乎,李开复也是知乎最早的超级“大V”,创新工场连续投资知乎5轮,知乎也成为创新工场最重要的标杆项目之一。

邵忠之所以愿意做知乎的超级天使,与其对知乎这个团队的认可有关,与当时微博大热有关,也与当时还在其旗下的沈一鸣团队的风生水起小有关联。

2010年,沈一鸣团队在网络杂志《良品》的基础上又制作了iPhone平台的新闻类App iWeekly(周末画报)。这个项目以精美的制作、大幅的彩照、时尚的文章一炮走红。阮一峰的博客披露:iWeekly本来预计2010年年底用户达到10万人,结果上线第一个月,用户就到了20万人,年底的时候冲到了200万人。与用户数一起上升的,还有良好的广告收入。

细究起来,iWeekly并非iOS中国市场上最早问世的新闻类App,这个“第一”的荣誉落在风端出品的南方周末App上。

风端也是中国社交网络江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博客一词被广为人知,与他在《南方周末》上的鼓与呼分不开。喜欢倒腾新事物的风端后来接手了南方周末新媒体业务。

按照风端对《沸腾新十年》的回忆,南方周末App是在2009年国庆前提交上线的。与《南方周末》当时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要么被关停要么被屏蔽不同的是,国庆节还没有过,南方周末App的iOS版本就上线了,并很快拥有了百万次的下载量。南方周末App当时不仅没有花一分钱推广,反而成为南方周末新媒体的创收大户,诸多手机厂商找上门希望能付钱内置南方周末App。

另一个抓住iOS爆发红利的阅读产品是同在广州的ZAKER。不同的是,ZAKER主要吃的是iPad的红利。2009年年底,读览天下的副总经理李森和开始琢磨是否可以做一款集合诸多报刊的阅读产品,这就是ZAKER的由来。ZAKER后来拿到联想250万美元的投资,从读览天下拆分出来独立发展,李森和担任CEO。

李森和与冯华君交往甚多,ZAKER团队里也有不少人跟着冯华君一起做支付宝App的外包工作。ZAKER与美国的Flipboard(红板报)几乎同期,这在当时缺乏原创产品的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壮举。

抓住iOS爆发红利机会的,还有1992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黄扬清。2008年9月,App Store上线仅两个月,黄扬清创办的iHandy(汉迪移动互联网)就推出了一款掷硬币的应用,售价0.99美元。时至今日,这家公司已先后推出了几百款应用,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手电筒应用Super-Bright LED Flashlight。iOS推出手电筒功能之前,iHandy的手电筒应用在全球同类产品下载量排行榜中一直排名第一。

有意思的是,后来成长为iHandy宿敌并与其在手电筒这个细分品类上有过一场激战的Zenjoy(创智优品)的创始人夏锎,也是清华大学毕业的。Zenjoy发布的第一款产品是一款音乐游戏,一度位列App Store日本排行榜第一名。后期它成为一家游戏与变现型工具App的开发公司,坚持闷声发大财。

航班管家总结出自己的场景方法论

航班管家的创始人王江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当它仍被称为“航班专家”的时候,王江只是这家公司的天使投资人之一,它真正的创始人是139邮箱的联合创始人、王江在清华大学的学长李黎军。李黎军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早期建设者之一。关于李黎军的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本书的前传《沸腾十五年》。

按照李黎军最初的想法,航班专家的定位是采用服务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 SP)机制,从运营商那里申请一些绿色通道,直接为用户提供付费的增值服务,如订阅航班动态等。但这个业务没有火起来,直到王江把航班专家改名为航班管家后,其火爆程度才扶摇直上。

手机版航班管家于2009年7月起步,积累7万多个用户(iPhone+Java)就花了小半年的时间。为了进一步扩充用户群体,航班管家在2010年推出Android(安卓)和Symbian(塞班)版本,年底用户总数一路飙升至近100万人,而且只花了十几万元的市场推广费用,靠着口碑传播就乘风而起。到2011年年底,航班管家的用户数飙升到500万人,之后每年都以500%的速度增长。在早期移动创业江湖中,航班管家从一个工具变成了一个品牌。

王江是个内心很狂野的人,他在知乎上告诉别人,自己最喜欢的英文歌词是“I used to rule the world, seas would rise when I gave the word”(我曾主宰世界,当我一声令下,海洋应声而起)。

他的“连长”这个诨号也显得很草莽,据说典出美剧《兄弟连》里的连长温特斯。按照官方说法,“连长”的意思是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打胜仗,还要带着兄弟们一起回家。

但王江在和《沸腾新十年》回顾当年往事的时候,却反复强调自己的“运气”。这个运气就是2009年年底iPhone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对于航班管家来说,好用户就是高频乘坐飞机出行的群体。以前,这个群体在哪里、如何捕捉,都是问题。但是iPhone的出现,天然筛选出了那些消费能力强劲的群体。

苹果公司和联通也在为没有好应用来推广iPhone而发愁,所以它们精选了6款应用。王江的航班管家和搜吃搜玩都得以入选,吃到了iPhone大推广时代的官方预装红利。

其实,“运气”只是一方面,王江在移动互联网江湖中不管是做项目还是投资(王江是UC和美团的早期投资人)都屡屡得手,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超级发烧友,一个有发明家气质的极客。

王江自称,在参与航班管家之前,他在澳大利亚“养老”,但其实他忙得不亦乐乎。他买了一个iTouch,还买了初代的安卓手机HTC G1,反反复复地研究,把应用商店翻了个底儿掉。用他的话说就是:“反复玩这些东西,就是为了研究智能手机+App对人生活的直接改变和对体验的提升。”说白了,这还是极客思维。

所以王江还没有正式回国的时候,脑子里就有很多想法,甚至找人将一些想法开发成了App,放到应用商店里试错。他说:“通过这些折腾,我对带传感器的手机产生了一个非常小但肯定比别人超前的认识——智能手机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浏览器搬到了手机上,把应用从大屏幕搬到了小屏幕上,而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而当时在国内,还有很多大佬认为移动互联网就是PC互联网的移植!”

王江反复阐述的概念是:颠覆PC互联网,用小屏幕结合智能手机硬件做出大的体验改变,才是移动互联网创业可能找到的机会。

所以,王江提出航班管家要用“方便快捷、实用至上、帮助用户”作为3个场景的服务指针——对于买票前后来说,最重要的是买前的检索和比较,买后的关注航班动态,而最能显示出移动互联网创造力的是机场场景。

王江说:“用户到机场后怎么服务,这一点恰恰是几个PC大平台忽略的。所以你到了机场后,就算拿着笔记本,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要投诉航空公司,到哪里找客服?下飞机了想订个酒店怎么办?各种机场设施找不到怎么办?进而从衣食住行全方位,把用户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问都搞定。但是,要用最简单的方法,不是所有的功能都要开发者自己做,能将功能连接到网络就行。”

王江认为:“其实有了智能手机,才能说有了场景。你不拿着手机亲临其境,怎么叫场景呢?所以后来我们做快捷酒店管家,在产品体验方面做了极大的创新。它是非常典型的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打开地图一搜周边酒店,红色的就是满房,绿色的就是有房,一个方寸界面里把用户想了解的东西(价格、房源状态)全部展示出来,而且马上就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这才是移动互联网该干的事儿。”

王江甚至反对一种说法,就是必须等移动的软硬件成熟了,才能做移动互联网。他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一种理念,理念理解到位了,在很差的技术环境里也能做出令人惊艳的产品。

王江给《沸腾新十年》举了e代驾创始人黄斌的例子。当年的北京一天只有不到两万单代驾,智能手机很不发达,司机更是用不起——这个问题后来滴滴也遇到过。但黄斌不等待,他直接跑到深圳设计了给e代驾司机专用的“山寨”手机,里面有一些预装软件,对用户所有的电话呼入、呼出,全部有详细记录,从而实现了对司机的服务流程的监控,包括什么时候到了什么方位、给客户打电话与否、通话时长等,借以实现初步的移动化管理。

王江觉得黄斌的创新意识太了不起了,把他视为发明家。几个月之后,王江和家人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散步时又遇到黄斌,王江向家人介绍说:“这是e代驾的发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