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9年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日照市茶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日照市政府调查研究中心

近年来,“日照绿茶”的发展深受各级领导关注,做大做强茶产业成为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深入了解我市茶产业发展情况,春节前后农闲期间,我们直接深入茶叶企业、加工户和茶农三个层面进行随机访谈调研。其间共走访了18家茶生产企业、17家加工户、36家茶农,也拜访了部分临沂、胶南的茶叶企业。在调研的本地茶企样本中,既有业绩好的企业,也有2018年被抽检出药残问题的企业;加工户既有在本地自炒自销或代加工的,也有到南方炒制假冒茶叶的;茶农既有按照要求进行绿色防控的,也有使用残留农药和激素药物的。“日照绿茶”是日照的一支特色品牌,也是日照的一项富民产业,但发展至今遇到了新的瓶颈期,需要稳妥巩固,积极提升。特别是在现有发展模式下,虽然我市茶叶行情依然较好,是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但难掩品质提升乏力,茶企难以做大,缺乏代表性、标志性拔尖过硬产品品牌和龙头企业等问题,存在一定市场风险。现报告如下。

一、经过多年的发展,茶产业已成为日照市农业最具影响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形成了相对稳固的产业链条,涌现出一批茶业镇、茶业村和能人大户

我市的茶叶生产始于1966年的“南茶北引”。1967年,茶叶种植在日照县获得成功,中国种茶区域向北扩大了3个纬度。1979年,全县茶叶发展到1.25万亩。改革开放后,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是日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果、桑、烟等一起,茶也作为一个重要作物培育。当时的日照茶叶被称为“日照雪青”,在全省茶界很有名。一直到1999年,东港区(包括巨峰、高兴等茶叶主产镇)为壮大农业特产税税源,提出建设“江北第一绿茶基地”,种植面积得到快速扩张。因“雪青”被岚山办事处某企业抢注,东港区首次提出“日照绿茶”概念,并于2002年成功注册“日照绿茶”地理标志商标,成为当时全省唯一茶叶证明商标和全国四大茶叶证明商标之一。时至今日,这一特色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特色更加明显。

从生产规模看,茶叶种植处于主导地位。全市茶叶产值占农业产值的10.1%,种植面积占经济林面积的26.7%。2017年,日照绿茶首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到2018年底,日照茶园面积达27.8万亩,干毛茶总产量达1.55万吨、总产值约30亿元,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已分别占全省60%以上和75%以上。在适宜土地和劳动力均缺乏的压力下,有些茶业大镇的茶业种植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

从收益看,茶叶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可靠来源。据了解,从茶叶大规模推广的1999年开始,茶农的收益就十分可观。当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左右,而茶叶主产区每亩成龄茶园收入达2000元左右。目前,有些企业在单一绿茶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红茶、砖茶等系列产品,鲜叶资源供不应求。茶农每亩毛收入约七八千元,部分茶园超过2万元。在历经山楂、苹果、桑蚕等大面积推广收益对比后,茶叶收益获得了农民的认可。近几年在林水会战和扶贫开发中,茶叶种植成为重要选择,茶农的积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

从带动效应看,“日照绿茶”成就了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群。近十几年来,“日照绿茶”的市场看好,带动了种植、加工、农资、贸易、包装、印刷、广告、旅游、物流等多个相关行业,建立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全市单是从事茶业包装、销售和茶苗供应的私营商户就多达1920家。

“日照绿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源于创新和担当。许多乡镇一届接着一届干,用信心和汗水成就了今天的“江北第一绿茶”。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南茶北引”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不懈坚持”的精神,这种精神历经半个世纪的岁月,凝结成一种根植厚土的“日照绿茶文化”。当前,我们要继续弘扬这种文化,努力探索从不可能到可能再到实现的实践途径,通过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进而解决矛盾,以创新落实、担当作为的勇气,始终让前进中的日照充满活力。

二、日照茶业发展至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遇到了新的瓶颈

按照现有的适宜土地和劳动力估算,我市茶叶主产区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可以基本平衡,这能够惠及70万左右的茶农。近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无论是茶叶生产企业还是贩茶商户,无论赚钱与否,茶农收入都稳步提高,成为一项富民产业。在此基础上,日照茶业的快速发展,也使一批人搭上了这班车。在2005年至2012年期间,卖“关系茶”一度成为暴利,有些人由此转投贩茶,甚至开起了茶厂。但时至今日,特别是“八项规定”之后,“关系茶”基本不复存在,茶叶价格更加透明,靠茶叶生产和经营牟取暴利不再是热门。另外,茶农收入尽管与其他农作物相比仍然不错,但与十几年农资、劳动力价值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相比,已没有很大优势。按照30万亩规模和现有开发度估算,我市茶产业规模大约在50亿元。想要将茶产业做大做强和挖掘潜在的空间,应把注意力放在提升产品和产业附加值上,由此也能带动非主产区和周边地区的发展膨胀。同时,调研中也发现,我市茶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因此初步判断,我市茶产业发展遇到了一个新的瓶颈期。

变化一茶业企业越来越难做越大越难做

日照现有的大部分茶叶生产企业起步于贩茶户和炒茶户,但很多人在完成初级资本积累后,却发现赚钱很难了。在调查的主要企业(合作社)中,大部分年销售收入在几十万元左右徘徊。据了解,2016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只有淞晨、瀚林春等3家公司,2017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有维罗娜、淞晨、瀚林春等4家,2018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有维罗娜、瀚林春、御园春等6家。近3年,大部分企业收入增长乏力,少部分企业销售收入下降严重。淞晨茶业曾一度是我市规模最大的茶叶企业,2016年销售收入338.4万元、2017年183.9万元、2018年77.76万元,比2016年下降了77%。从纳税情况看,3年间纳税额稳定增长的企业有万平、御园春、凤玉、浏园、百满、冠清、瀚林春等;部分企业3年间纳税额为零,如碧波、圣谷山、浮来青、御海湾等。2016年已实施营改增,如果企业执行“月销售额3万元以下的免征增值税”这一政策,在不考虑企业财务避税的情况下,这部分企业每年的销售收入不超过36万元。调研座谈中也了解到,一些茶企在小作坊时代一度效益很好,而扩大规模后却不堪重负。另外,曾经在北京、济南等地有影响力的碧波、北垛春、北叶青、天润等茶企,如今也日渐萧条,甚至没落。

变化二市场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

调研发现,尽管我市统一发放茶叶专用药,但滥用激素和高残留农药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调研走访的36户茶农,其中,除2户不明确表示外,其余都表示大量使用化肥、激素和高残留农药。大部分茶农也承认,使用激素和药物后茶叶生长快,但叶子变得单薄,加工后口感不如十几年前,但为追求鲜叶产量、品相和杀虫效果,茶农仍然盲目用药。走访的17家加工户均表示,主要依靠收购鲜叶满足生产,由于上家对用药没有要求,收购鲜叶时极少检测农残和激素,大多靠经验评估,而且缺乏专业的检测手段。所以茶叶生产企业也表示,自有茶园鲜叶产量有限,大多在市场上收购鲜叶,为了收购原料,满足生产,明知有农残也无能为力。同时,企业在鲜叶市场上难辨药残并压价收购,茶农也只好违规打药以提高产量,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在茶叶品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现在很难生产出能够代表“日照绿茶”过去那种“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独特品质的茶叶。

尤为重要的是,在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今天,农残风险始终是悬在“日照绿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06年,我市发生的多宝鱼药物残留事件产生的阴影至今仍未消除。2018年,我市有2家茶企产品被抽检出使用违禁药物,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受鲜叶品质降低和残留的影响,绝大部分具备有机资质的企业做不出有机茶或不敢用有机字样,在销售渠道上尽量避开连锁超市。截至2018年底,全市通过茶叶“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35家,而在产品包装上标识“有机”字样的只发现了山东万平和公路局茶业等几家企业。

变化三:“日照绿茶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拔尖产品却越来越难胜出

经过多年的努力,“日照绿茶”取得了系列荣誉,在省内和北方许多城市有了较高的名气。“日照绿茶”“雪青”2个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日照绿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16个茶叶品牌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17家茶叶企业荣获“山东名牌”。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商标的产品逾千家,其中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茶叶品牌156个,通过SC认证的茶叶企业148家,如此众多的茶叶品牌也让消费者挑花了眼。

调研中也了解到,我市的绿茶加工技术在全国绿茶界处于上游水平,但几乎没有“秘方”,各企业间普遍掌握,实力基本均衡,而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鲜叶、品相和炒茶工人的技艺上。同时,我市大部分茶业企业起步时规模较小,品牌培育时间短。近年来,部分企业扩大经营领域,涉足旅游、餐饮等行业。主干未丰,又发新枝,蛋糕越做越大,营养越来越低。特别是部分企业缺少“工匠精神”,缺乏深耕动力,每类产品都生产,却没有一种产品做到“独特精深”。多年来,“日照绿茶”虽百舸争流,却没有培育出一支有代表性、强主导力的领军产品品牌。

更有甚者,有4家加工户明确表示受省内茶商委托到苏浙闽等地炒南方茶,并由茶商冒充“日照绿茶”在省内批发。据5家在省内茶市上开设门店的加工户反映,由于近年来“日照绿茶”颇受消费者的青睐,又缺乏领军品牌,省内不少茶商利用消费者的不知情,通过假冒产品影响日照春茶的上市时间和价格。据部分企业和炒茶户反映,济南、淄博、潍坊和泰安等茶市上的“日照绿茶”,根据不同的季节,假冒比例有3~9成不等,其中春茶假冒比例最高。济南等省内市场上假冒的日照春茶一般提前10天左右上市,价格约100元/斤,而同期我市春茶鲜叶收购价格约120~150元/斤。受假冒问题影响,部分市场日照春茶很难卖出好价钱。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日照绿茶”的品牌,但也影响着“日照绿茶”的声誉,存在劣币驱良币的风险。

变化四政府越来越重视但茶业主体作用发挥越来越不到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助力茶产业做大做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茶所)“北方茶叶研究中心”,我国茶业界唯一院士陈宗懋作为高层次智力人才引进我市。从2017年开始,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统一招标采购茶园绿色防控物品,加大力度推广无性系茶园。2018年,全市茶园绿色防控面积13.89万亩,市、县两级财政共支出1057.32万元。调查发现,即便政府如此推进,茶业各主体仍不温不火。前些年,市、县政府筹办过多次茶博会、绿茶节,不少企业反映收效甚微;相继在主城区城西、城南建设过茶叶市场,均没取得成功。这里面存在政府筹办单位和经营主体运作水平不高的问题,但茶业主体各打各的算盘,参与不积极也是重要因素。调研中发现,茶企抱团发展意识不强,大部分满足于自身眼前利益,对产品升级没有破局能力和破局方向,而将品质提升责任推到政府和茶农身上。还有部分企业过去扩规模、上项目就是为了争取财政补贴。茶农虽然对市里的绿色防控措施举双手欢迎,但仍然盲目追求鲜叶早上市和提高产量。同时,对市里积极推广的无性系品种的优势认识不足,在每亩补贴1500元的情况下积极性仍不高。调研采访中部分茶农还表示,由于多年采茶弯腰劳作,身体已难以支撑,后辈人又不愿意接手,只要价格合适,希望政府或有关企业流转自己的茶园。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初探

我市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是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多年来市场积累的结果。

(一)人工费、租地费等成本高以及资金压力大是茶业企业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对于农业劳作兴趣的降低,农民对采茶这种高强度的劳作已经不适应,而机械化采茶技术尚未获得突破性进展。据使用机械化采茶的御园春等企业和部分茶农反映,机械化采茶无法做到精准,春、秋茶仍需人工采摘,采茶费用逐年上升。如夏茶鲜叶市场上卖2元/斤,企业雇工费约是2.5元/斤,成本倒挂。大部分企业还反映,采茶高峰时节当地很难雇到人,只能到外地车接车送,而且一般以50岁左右的妇女为主。同时,企业租地种茶,每亩租金年均1000~1500元,茶园达到采摘条件需要3~4年,其间需要不间断地投入资金。茶企每年需要支付土地租金,而销售货款回收慢,压款现象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大了资金压力。巨峰建霖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反映,每年在北京、天津等地的货款都会有几十万元的欠账,而且有些资金回收难度较大。

茶业企业还反映融资难的问题,资金主要依靠民间借贷,有的企业截至2018年底短期借款仍逾千万元。如淞晨茶业2016年底借款金额2230万元,截至2018年底仍欠1930万元,是外欠最多的企业;浏园生态截至2018年底对外欠款1600万元;御青茶业因民间借贷违约被“信用中国”纳入济南联合惩戒黑名单。资金压力使部分企业运营风险较高。瀚林春茶业最近3年来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160.7%、268%、222.9%,碧波茶业分别是93.8%、95.8%、97.5%。

(二)品牌、品质、品相不统一,使消费者对“日照绿茶”难有统一的认同

调研中部分企业表示,茶叶标准化是大市场的通行证和必要条件,是创建品牌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标准,难成规模;没有规模,难铸品牌。“日照绿茶”品牌有较强的影响力,但地理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不同,哪一个企业也代表不了“日照绿茶”,这是南茶乘虚而入的主要原因。山东省在2005年、2010年先后发布过两次日照起草的绿茶标准,由于缺乏相应的推动措施,所以这种标准在企业、炒茶户和茶农的生产中没有得到实际运用。目前,全市茶园大部分属于低效茶园,甚至有一些还是几十年前的老龄茶园。由于品种杂乱,鲜叶品相很难统一。企业在委托加工时,完全依赖加工户的加工工艺,导致无法建立起稳定的品控体系。各个企业的茶叶品质、品相不同,同一企业各批次产品的品质、品相也不统一。

(三)企业追逐短期赢利,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

近几年来,我市茶叶产销两旺。虽然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但走市场路线的产品销路依然很好。在2018年遇到冻害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和炒茶户在11月就已经销售一空。尽管如此,茶业企业的效益仍然不容乐观。除了资金流压力外,市场也在变,而企业的经营思路没有跟上。据五莲县富园茶场表示,全市兼营茶业的农业开发企业,其中80%主要依靠上级各类补贴生存;不少企业虽然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老路子上。绝大部分企业仍将茶叶当成农业土特产,在产品开发上投入不足,2016—2018年的3年间,全市茶业企业研发投入为零。调查中,只有五莲振承茶业合作社明确表示拥有产品开发团队。大部分企业在淘宝或其他平台上有官方店,但都没有专业的电子销售团队,销售模式跟不上消费模式。有5家企业反映,“八项规定”的出台对自己影响非常大,虽然已经在“补课”,但需要一个开拓市场的过程。部分企业缺乏长远规划,过于追求扩大规模,没有把握好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换的关键节点,致使企业发展难如人意。部分企业只注重自我利益,缺乏共享理念,很难与茶农结成命运共同体。调研中仅发现五莲振承茶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合作社+茶农”模式,通过提高收购鲜叶价团结茶农,依靠提高干茶品质创造利润。该合作社向社员统一供应有机肥,免费提供无性系茶苗和技术服务,避免了流转土地带来的人工费、管理费,既控制了鲜叶质量、分散了企业负担,也提高了茶农收入。由于各个企业发展理念的差异,所以这种做法并不普遍。

(四)在“日照绿茶”保护和发展上缺少领军者的带动和示范

相比于南方茶,日照茶叶上市晚,在省内市场上受制于人;企业体小量多,营收过百万元的屈指可数,单个企业对外宣传的能力较弱。据了解,浙江、四川、湖南、湖北等传统产茶大省前些年也出现类似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这些省培育龙头企业,组建茶业集团,通过资本、品牌和技术等手段,在品牌建设和保护、对外形象宣传、产业规模扩张上发挥龙头作用。如龙井、银针、毛尖等大品牌都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据凤玉茶企反映,过去河南省不产红茶,后来成立了龙头企业,现在河南红茶已经成了大气候。据七彩凤凰农业介绍,福建金骏眉作为知名的地理标志名牌,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近几年当地的茶户、茶业一盘散沙,相互挤兑,从2018年开始,散货从最初的2000元/斤跌至150元/斤。山东省是“日照绿茶”的最大市场,假冒“日照绿茶”隐患大、影响广,如果“日照绿茶”品牌在省内都无法立足,则很难走出山东、走向全国。冠清茶业、七彩凤凰等企业表示,“日照绿茶”四个字不光有市场价值,还有社会价值,应该有权威的龙头企业来统领。五莲富园等企业反映,如果没有一个龙头企业在鲜叶市场上通过价格手段控制收购进程,茶农的收入就很难提高。

(五)产品档次提升慢,高端茶开发不足

我市茶叶企业产品以中低档茶为主,利润空间较小。大部分企业的夏茶价格在百元以下,部分售价在230~260元/斤,如万平、振承合作社等。春茶价格最高,我市2018年平均在800元/斤左右,而同期青岛是3000元/斤左右。产品进入大型连锁超市的企业寥寥无几,各炒茶户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省内干茶市场上,属于低端批发产品。

目前,全市企业和炒茶户数量众多,主要集中在中低档茶上,消耗鲜叶数量惊人。如一家中等规模的炒茶户每年可炒制干茶约6万斤,消耗鲜叶约30万斤,以每亩产鲜叶1000斤计,约需300亩茶园供应。巨峰镇杨家庄子村有900人、300亩茶园,全村约有50家炒茶户,年炒制干茶约50万斤,就要消耗鲜叶200万~250万斤,这约是2500亩茶园的产量。我市的茶业优势是特殊地理优势上的鲜叶稀缺,依靠数量在市场上竞争,短期来看不但浪费了鲜叶,茶农的收入也无法提高;长期来看,会进一步削弱我市茶产业的优势。

同时,无性系茶园推广慢,也是档次提升慢的重要因素。据部分培育茶苗的企业反映,目前,我市每株本地培育的无性系茶苗在1.2~2元,每亩约需4400株,总投资5000~8000元。虽然南方茶苗便宜,但死亡率很高。企业或苦于无力扩大生产,或惮于人工费上涨过快,或迫于没有可使用的土地,导致无性系品种种植进展缓慢。茶农种植1亩无性系品种,仍需再投入3000~6000元。由于各村农业人口逐年减少,人均土地逐年增加,加之无性系品种越冬保护要求高,导致茶农的积极性不大。在西赵家庄村调查时看到,茶农仍在购买茶种立新茶园。2018年,全市财政补贴无性系种植面积411.49亩(享受省、市、县项目补贴的新发展无性系茶园除外),占现有茶园面积的1‰,其中东港区123.71亩、岚山区93.18亩、莒县9.4亩、五莲县185.2亩,如将全市茶园更换成无性系品种,照此速度约需千年。

四、相关建议

解决我市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对此,市委、市政府着手制定了《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实施意见》,推进实施“五大工程”,相关细化配套措施也在加紧跟进中,本报告中不再赘述,这里只提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以供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由此建议,做好我市茶产业的着力点,应当主要集中在探索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的实现方式上。

(一)小农户方面,在保护好茶农利益的基础上,力争从源头上科学规划,完善标准,提高效率,提升品质

这方面除了推进实施做大做强茶产业的“五大工程”之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建议探索建立“日照绿茶”生态保护区。以茶叶主产区集中片(如岚山区巨峰镇等)为试点,结合创建现代农业园,打造以绿茶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园和生态保护区。制定生态保护区的生产标准,严格控制各类化肥农药的使用,推行生态防护措施,将绿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先“养”起来,以点带面,逐步扩大,以此带动全市茶园加强绿色防控。

第二,在改造低效茶园、推行良种繁育的基础上,提高鲜叶采摘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分两步走。一是通过制定标准和市场引导,提升高品质鲜叶门槛,提高手工采摘的含金量。二是根据日照茶叶生长特点,研发采摘机械,试点探索自动化采摘园。由此,既可以大幅度提升高品质茶叶的档次和附加值,又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

第三,加大茶农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专业化采摘队伍。利用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政策,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茶农队伍,并争创国家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坚持市场化导向,引入或培育专业化采摘和茶园管理机构,打造新业态。

(二)统一大市场的监管,培育茶业“匠心”“匠人”

这方面主要是筹划好三个统一的体系。一是统一检测体系。无论是鲜叶还是成品茶,只要进入市场,力争都要进行检测。二是统一宣传体系。为扩大“日照绿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宣传上要舍得财政投入,既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要突出区域共用品牌,搞好策划,统一宣传,共享品牌效应。要注重平台创新,积极筹办好茶博会,运用好电商平台。此外,可每年精心选择生产一批生态保护区的高档绿茶,以市长名义代言背书,主打高端市场,制造轰动效应。三是统一追溯体系。按照茶园地理分布,探索每份茶并确定其唯一的全球定位身份代码,通过物联网等手段,使之公开透明可追溯,既可以让鲜叶在茶园里就成为品牌,还能提升社会对“日照绿茶”的信心,带动茶企生产高品质茶。通过三个统一的体系建设,让好品质茶卖出好价钱,让守规则的人收益大,靠市场机制引导茶农和茶企形成良性循环。

(三)加快资源整合和特色小镇建设

利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鼓励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子,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茶企联合重组。建议统筹优质资源,打造“日照绿茶”产业龙头架构。通过以品牌带动为核心,将生态茶园布局规划、征引上级项目、技术研发推广等方面结合起来,积极推动茶产业的做大做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此基础上,可以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联合共赢”的原则,实施资本运作,不断吸收部分茶叶企业和村集体流转茶园入股。另外,建议发挥巨峰镇茶叶种植加工的优势,探索建设以茶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

课题组成员刘兴华 刘明伟

附件部分企业炒茶户茶农访谈记录摘选 说明:采访是与企业负责人单独面谈;炒茶户、茶农采用随机入户访谈方式,没有第三方陪同。

部分企业、炒茶户、茶农访谈记录摘选

交流话题一关于药残留

企业的主要看法如下。

(1)现在日照茶业的重中之重是药残留,一个区县的小部门是解决不了的,建议全市统防统治。区县可以试点统一购买生物防治服务,万一不成功,还有后路。

(2)如果有4家~5家企业抽检出现问题,那会是毁灭性的打击,安徽铁观音就是前车之鉴。药残留不能光指责政府、茶农,也要查企业,特别是没有茶园基地的企业,要抓典型、立法规,争取禁止高残留的农药进入日照市场。企业是控制残留的主力军,政府规划好、设计好就行,把企业发动起来了,谁用毒药就是“老鼠过街”。

(3)2005年以前日照茶名声特别好,送点绿茶,人家很珍重。后来我们到北京搞外联,得反复向人家说明,这是专门炒了自己喝的。现在外地人有开玩笑说“喝‘日照绿茶’就是喝毒药”。要趁着还没出大事,抓紧把这个名声挽回来。我们去省里用莒县绿茶,“日照绿茶”假货太多了,就是送没有残留的,人家也不敢喝。

(4)只要“企业+农户”模式做好了,用利益引导茶农,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部分加工户、茶农的主要看法:

不打激素产量上不去,不打毒药虫子死得慢,茶叶品相不好,价格也上不去。收购鲜叶的靠闻、靠经验。日照茶在省内看头顾面地算是保护,出了省光残留这一项就能掐住咱们的脖子。这事不管的话,以后咱日照的茶早晚只有死路一条,这个事躲不过去,躲了今天还有明天。早控制早好,控制晚了就完了。咱们的宣传力度小,但如果真宣传出去后,药残留又是一个门槛。

交流话题二关于茶园与茶农

部分炒茶户、茶农的主要看法:

茶叶是百姓为数不多的能接受的作物;1亩茶叶毛收入能有7000元~8000元,纯利最后能有5000元,比种地强;年龄大了,孩子不愿意干茶园;浇水有时候困难,水利不行,电有时候供应不上,希望搞好水利;无性系的1亩太贵,我们自己还得再掏4000元~6000元;不怕冻害,冻死的是不行的茶叶,鲜茶叶价格就上去了;茶叶是绿色黄金,到了春天一捧春茶就差不多160元,春茶鲜价格波动太快了,就45天时间,一天一个价,这段时间挣不到钱全年就挣不到钱了,每斤鲜叶低于10块钱,就不够工钱了;希望政府想个办法解决这件事。将来茶叶价格提上去了,肯定就不收打毒药的鲜叶了,鲜叶产量就低下来了,面积还得扩大;不能光顾着号召多种茶园,也得考虑人工,村里干茶园的以50多岁的为主,100元/天找人采茶已经不好找了,只能去外地拉人;建议发展一批专卖鲜叶的茶园,可以50亩为一个批次,找几个村试点,以市场化的方式集中区域,让鲜叶在茶园里就成为品牌。

部分企业和合作社的看法:

建议先别急着引进南方的无性系茶苗,死亡率太高,对百姓不负责,还浪费财政的钱,要用本地培育的,不仅适应性强也能带动育苗业。日照本地产的鲜叶不能满足炒茶需求,要扩大面积。

交流话题三关于南茶

部分企业和合作社的主要看法如下。

(1)日照春茶还没上市,济南都已经卖出去几千斤了。“日照绿茶”不够卖的,济南市场上打着“日照绿茶”名义的90%是假的,那些出事的企业,基本上是在南方炒了茶运回来的,希望政府能加强对“日照绿茶”这个牌子的保护。

(2)对南方茶不能打死,怎么利用,怎么因势利导。早上五点多,镇上又发来一车,打着“日照绿茶”的名,平时有浙江车牌的,还有安徽、湖南、贵州车牌的。建议查一查,这些干茶有没有合格证,有没有检验报告和生产许可证。

(3)全省1亿人,每人每年1斤茶,就是1亿斤,日照那点产量不够全省人塞牙缝的,不就得靠南方来的茶?北方竞争就得做自己的特色,做南方人生产不了的产品。

(4)南方不少地方给茶叶加上防晒网,就等“日照绿茶”的上市时间;假冒茶这个量非常大,日照的绿茶产量太小,也就是山东茶市场上的“味精”,建议因地制宜地搞个茶业加工园区,好控制、好管理,更好检查,相互间还能监督;在青岛市场上日照茶不如在济南市场上名声大,但这些年过来收购鲜叶、炒茶的不少,以后得注意别成了人家的原料基地。

部分炒茶户、茶农的看法:

济南等茶商委托去南方炒茶,主要去四川、贵州、云南、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河南信阳,快递运到济南市场冒充“日照绿茶”卖,利润全掌握在他们手里,卖完了真正的日照春茶才上市。看着都可惜了,“日照绿茶”的钱就这样让人家控制着,得想个好办法解决。

交流话题四关于展会及对外宣传

部分企业和合作社的主要看法如下。

(1)绿茶节从第一届开始就是走形式,没有把绿茶的真正含义搞出来。绿茶节、茶博会层次低,设计创意不行,没有茶文化内容,后期找小广告公司做,插几行旗,树几排架子完事。总是请些不懂茶的,没有知名度的专家参加。来的都是家庭妇女,上下班的路过时看几眼。搞企业招商,没有外地的知名企业助兴。广交会这么成功,建议学学人家的经验。

(2)建议绿茶节在省城办。日照绿茶是鲁茶的代表,最大的市外市场在济南,要让省城人民买到真正的“日照绿茶”。可以请我们的市长带队代言,把国家级专家们请来,讲点干货,也把省领导请来,壮声势。人家南方能这么办,咱们怎么就不行?

(3)建议绿茶节、茶博会走市场化的路子。政府可以把要求提出来,想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效果,具体创意由企业操作,政府请专家来评选创意方案,把这部分钱给企业,如果担心哪个企业占便宜了,可以下“英雄帖”,搞招标。机器人大赛为什么都说搞得好,因为内容新鲜、有创意,组织得好,吸引人。

(4)建议再搞这样的展会时听听企业的意见。现在搞的这些没效益、浪费钱,不参加了。上海世博会说有补贴,跟我一块参展的就我没有补贴,我自己花了40多万元,答复是展会结束后再说,一直到现在。

(5)现在有两部分内容没作为,一是市场,二是宣传。我们的市场在哪里?潜在的市场又在哪里?我们95%的市场在省内。前几年泰安市在济南搞了一个茶业发展的博览会,花了400万元请人做策划。作为产茶大市,山东茶的代表,我们居然搞不起来,建议以后不要把展示“日照绿茶”的机会变成一个狭隘的展销会;要大搞巧搞,高端大气,可以跟旅游旺季结合起来。宣传上,市政府没有通盘考虑。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播到日照时是张海边的风景照片,中国有18000公里海岸,放这样的照片没意义,可以考虑把这个栏目用起来,宣传“日照绿茶”。

(6)不论是绿茶节还是博览会,最务实的是把人请进来,避免那些务虚的,请什么样的人?请懂茶的人,中国茶业协会、流通协会的技术专家们。在自己的地盘上都搞不好,就开始向外面跑,真希望领导能考虑这件事。

(7)宣传“日照绿茶”这样的事,政府不能全揽在怀里,花的是财政的钱,万一办不好还出力不讨好;让个龙头企业出头做,然后去找那些专业的公司来干,现在都这路子。

(8)宣传要有政府推动,龙头大企业挑头,这样的企业有社会责任感,有市场应变力,能做大做强。政府要干预,现在是“春秋战国”,四处狼烟。应该成立大型的茶业集团。这样才能在品牌建设、对外宣传上做得出手,凭现在的企业做不成,也负担不了。

(9)这次我们去山西办展会是区里带队。在山西办铁观音展会时,党政一把手全部到场,从普洱去山西是由副省长带队。希望咱们的领导也能这样重视。

(10)对外宣传上存在误区。“日照绿茶”是底子,应该集中力量统一宣传“日照绿茶”,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才是各个企业的品牌。开始就宣传各种所谓的品牌,不好说效果会怎么样。

(11)我们青岛茶产量比不上你们,有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请国家的、昆明的、安徽的一块做,分了好多展馆,还有紫陶艺术展什么的,领导都出面了,声势挺大的。

(12)福建有的地方政府举办茶叶培训学习,邀请我们这样的小合作社参加,报销食宿,还可以凭借会议报到单免费浏览当地风景区。会上有台湾的专家讲课,听了真长见识。

部分炒茶户、茶农的看法:

市里光重视几个大茶厂,不宣传日照的茶园,没把日照的茶园形象、地理上、生态上的优势宣传出去。我们这里过去有许多那个年代的旧炒茶房,可惜都没保护好。这方面的博物馆别搞多了,否则就显得假了。

交流话题五关于日照绿茶品牌

部分企业和合作社的主要看法如下。

(1)海滩虽美但带不走,“日照绿茶”是日照的名片。有的企业被查出残留,罚款5万元,人家不会记得是哪家企业、什么牌子,人家只会记得是“日照绿茶”出了事。首先要保证咱们“日照绿茶”这个地理标志不出问题,出问题的地理标志例子有不少。企业的产品一般都有商标,出了问题企业负责,但如果是地理标志出了问题,就是一棍子打死。

(2)咱们真正的名牌产品不多,“日照绿茶”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不能倒,倒了就站不起来了。最好有个权威企业挂“日照绿茶”名头,这样肩膀硬,能担得起这四个字,也符合国情,将来哪家企业在市场上再乱打这个旗号的,就告它侵权;以协会的力度,我看将来处理这些事有点难。提高日照品牌,要有长远规划,不走规模化、品牌化的路子,最后的发展不会理想。“日照绿茶”这个品牌怎么个管理和使用法,不能一年收个千八百元就用。平时不在意,但真倒下了,大家全遭殃。应该有很强的约束,怎么约束?用市场手段。日照的茶叶牌子太多,建议整合一下。行政手段不行,由龙头大企业用市场手段。

(3)现在领导光重视亩数,应当维护“日照绿茶”。

交流话题第六关于企业经营模式

部分企业、合作社的主要看法如下。

(1)企业一定要做无性系的,这时候还做有性系就太落后了,除非是做科研。无性系的适合机械化采摘,这是个趋势,得早做准备。

(2)应该走专业的路子,种茶的专门种茶,炒茶的专门炒茶,这样才精;想办法让农民的土地资产化,对企业好,农民收入也稳定。人工费是个障碍,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发展品牌产品,通过高价品牌茶弥补成本,才能产生利润。

(3)咱们的鲜叶产量少,只能拼质量。日照的茶业现在正在困境中,如果不创新就会非常困难。真正赚钱的是合作方式。茶业发展要跟农村振兴联系在一起,小河里水满了,大河里的水就多。日照的茶叶要做到从在地里开始、从鲜叶开始,就是品牌了。

(4)企业如果没有做出来内涵,最好不要急于涉足旅游,企业才发展了几年,周边环境还没有完全治理。做旅游企业至少得有个三星级酒店,否则客人来了转悠一圈,去住别人的酒店,吃别人的饭,那不是只赚个吆喝。修了条路,建了个亭子,栽几行树,除了茶叶别的都光秃秃的,就等于是做旅游了?企业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茶园基地,茶叶要有品牌、内涵、质量、文化才能生存下去,发展下去。

(5)日照的茶企、合作社已经到了给老百姓服务一下的时候了。

交流话题七关于茶叶品质及有机茶

部分企业、合作社的主要看法如下。

(1)过去我们本地茶能喝出很浓的豌豆味,现在为什么喝不出来了,不是茶品种变了,是种茶的人变了。茶叶的品质,不管是鲜叶还是干茶,是“日照绿茶”的生命,没有了品质,一切都白搭。现在有机茶卖不出有机价格,让人没有了这个积极性和动力。从国家、省、市都在推广宣传有机茶,但没有保护价,难度非常大,光有推广,没有引导机制。

(2)日照的茶,近几年来已经不好喝了,济南、潍坊、淄博的茶市上都知道,比南方的茶稍微好喝一点,再这样打药,再过几年就基本上一样了。品质要从源头上抓起,就是茶园和茶农。其实老百姓也要面子的,关键是企业不管这些。要想恢复到过去的那种品质,首先得不打药,不能使用速效肥,不能单纯追求产量,追求质量。

(3)全市真正做有机的,就我们和公路局两家。有的公司一年搞那么多干茶,有机的鲜叶得有多少啊,一看就是假的,连检测也不用检测。特别是有的公司根本没有自己的茶园,有的就是为了好看,搞上那么几十亩,从市场上收购鲜叶,怎么做有机茶?有的有机厂标牌也挂着,管理也严,但不敢在包装上印刷上这个标志。我不说是哪家企业,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怕抽检出来。

(4)现在的企业无公害都还没有做到,就成了“有机”了?这是“跳过锅台上了炕”。听好多搞茶的抱怨说有机茶卖不出“有机”价,心里就想问他,你那是有机茶吗?是因为大部分根本不是有机茶,否则为什么不卖个高价?谁跟钱有仇?因为你不敢标上有机,因为你经不起检测。那为什么还天天喊自己是有机茶?是喊给谁听的?肯定不是喊给市场听的,就是有的企业在“八项规定”前不走市场路线,固定了思维了,现在这个形势了,还没变过来思路,想换着法子哭喊,“能哭的孩子有奶吃”。太浮躁了,不想努力,就想“空手套白狼”。不是有机喊有机,这是骗人骗己,害人害己。企业没有自律意识和素质,把自己架到有机炉子上烤,以后怎么下来?无非是想从政府那里糊弄点有机农业的补贴。就算是政府补贴有机,也是帮了一时,帮不了一世。我建议全市茶企应该先做无公害,然后再慢慢发展有机,要么就是一下子把残留治理好,有机茶就容易做了。

部分炒茶户、茶农的主要看法:

茶叶品质一直上不去,原因是三多:一是化肥多,二是农药多,三是残留多。

交流话题八关于上级配套项目

部分企业的主要看法如下

(1)上面的配套项目有点变味了。建议申报项目公开,放在网站上就行,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申报,避免想报的不知道,不想报的“拉郎配”。

(2)对于省里的配套项目,别的市在上报造价方案时很灵活,很为企业考虑,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的负担,咱们不这样。别的市根据项目进度,按照通知要求适时适当地跟进项目资金。比如2016年的项目按照通知要求,只要一开工上面的资金就可以适时适量地跟进,到了咱这变成了先建后补,验收后才给,死死地卡住上面的资金,好像是跟企业有仇一样。上面的资金和企业资金没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没能发挥出最佳效果。机械地执行上面的政策,不会灵活地把握,更不会理解政策精神,表面上好像是严格执行政策,实际上是工作能力问题。项目到了咱市里,企业活受罪。建议我们也学一下人家,只要不违规,灵活一点。

(3)2018年,市里的项目2000万元,分成了4家~5家,既把这些项目当成了“唐僧肉”,也当成了“大锅饭”,不仅降低了这些项目的效用,也不利于培育龙头企业。建议在安排项目确定企业前,对企业进行考察评估,同样的项目,放在一些企业中是浪费,就算是这样的企业能配套上,也很容易虚火上升,表面上立项了,开工了,建设起来了,实际上运转起来困难重重。

(4)现在项目的配套比太高了,最低的1∶1,甚至有2∶3的。我这个是省里的项目,水肥一体化育苗棚8762平方米,比较大的了,你们那里也不多。现在配套项目指向性越来越强了,就是培育龙头企业。如果不想发展大企业,就最好不要接这样的项目。

(5)这些项目,咱们的企业想做,但原始积累没有,企业的资金投入后一般就没后劲了,跟不上了。扶持越多,企业越累。不干还好,一干就累,如同鸡肋。争取项目,要么是真想发展这个项目的企业,要么是龙头企业。

交流话题九关于未来发展前景

部分企业的主要看法如下。

(1)日照市在茶叶产业上、技术上、产量上、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上占绝对性优势,但在省里的政策上话语权不大,不对称。国内许多生产标准就是由龙头企业挑头起草的。现在各个山头,谁也不服谁,形成内耗,我们应该扶持一个这样的龙头企业。

(2)政府一定要让种茶的特别是企业认识到,以后各项成本会越来越高,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发展品牌产品,通过高价品牌弥补成本,才能产生利润。我们的优势是鲜叶稀缺、产量低,就得发挥这个优势做精品,这样才有特色,做知名产品都是这个路子。如果再这样搞下去,价格上不去,以后可能半死不活,整体上搞垮自己。

(3)日照应该发展全国最好的茶,政府一定要有眼光和决心,带领着我们做出个百年的牌子,拿出几个大企业,推出一个大龙头。企业要志存高远,集中精力做事业,做出全国的名茶,我们的绿茶就大有希望,再也不能光看数量、面积,也不能做低档茶了,拿出当年种茶的劲头,我不信咱们做不到这一点。

(4)从种植到市场,政府都要管,领导要重视,临沂批发市场不是一天两天搞起来的,这是需要一届一届的领导人搞起来的。我觉得现在的领导,应该有两点需要抓住,一是抓源头,二是抓市场。一定要重视市场并规范起来,不重视市场只重视前面的事,就算搞得声音多大,最后也没效果。

(5)规划很重要,没有规划,就没有方向,政策和工作没有连续性,一人一个想法,一人一个做法。短期来说,伤害也大。最好是市里统一搞规划,区县只负责落实。规划跟绿化、旅游都结合起来,农业需要长期稳定的规划,也是中央精神要求的。

(6)市协会基本上没发挥作用,没别的活动。茶科所要么经营,要么科研,得发挥作用。现在光顾着挣钱了,卖这卖那。

(7)你们的绿茶在全省面积最大,下一步面积扩大不扩大,最好由市场决定,政府搞好服务就行了。日照茶要发展,要跟植树造林结合,种茶要跟茶厂结合、跟茶文化结合。

部分炒茶户、茶农的主要看法:

建一个茶业市场,让茶商坐进去搞批发,这是20多年前的法子了,现在都是信息化,物流这么发达,谁还这样搞。以后茶园跟茶企都有合同了,也不必建鲜叶市场了,浪费地。

课题组成员刘兴华 刘明伟


(1) 说明:采访是与企业负责人单独面谈;炒茶户、茶农采用随机入户访谈方式,没有第三方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