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9年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聊城市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研究

聊城市政府研究室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新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是高新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也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决策部署,2019年9月,聊城市政府研究室、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组成调研组,深入全市7个县(市、区)的15家新材料企业,开展了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研究的调研工作,基本掌握了相关企业在项目建设、新材料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情况及发展建议。10月底,又到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知名有色金属新材料企业和产业园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调研。在对全国、全省和聊城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球新材料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规模加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2017年,全球新材料行业规模已达到2.23万亿美元,预计2020年达到3.3万亿美元,且未来有望继续扩大。

目前,从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来看,美国、日本、欧盟是当今新材料产业的代表,而亚太地区是发展最快的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心正逐步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新材料市场,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材料已成为我国“工业强基”的四大支柱之一。在产业规模上,2016年我国新材料产业生产总值为26500亿元,2017年达到33020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将稳步增长,年均增速维持在25%左右,预计202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达6万亿元。在创新能力上,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已成为催生新材料产业新一轮扩张的强劲动力。在空间布局上,目前有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约150个,各地也设立了众多新材料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集聚,中西部特色发展”的集群式发展模式。在发展趋势上,新材料逐步走向高端化、精细化、低维化和复合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及应用绿色化发展趋势。

(三)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新材料产业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市场空间,国家划定的六大新材料产业领域均有覆盖。目前,全省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高性能铝合金及铜合金、高性能特种合金钢、高性能氟硅及聚氨酯材料、高性能玻璃纤维、先进陶瓷、特种玻璃以及新型隔热保温材料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规模。

《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到2022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打造10个左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保持全国前三。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创新力、竞争力和带动力显著增强,成为山东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区域产业融合的加快,我市新材料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据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初,聊城市涉足新材料的企业有50余家,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达到20余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4.62亿元,主要涉及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能源新材料及建筑新材料等。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我市部分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且新材料产品层次及附加值也正逐步提升,正全面发挥着新材料产业的高技术带动和引领作用。特别是以茌平区、阳谷县、临清市为代表的金属材料工业发展迅速,产品优势明显;另外,高新区鲁西化工所生产的化工新材料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良好的产业基础为聊城市今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相继发布了新材料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新材料产业作为我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强”产业之一,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批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一批产业集群正在孕育形成。这一系列国家和我省的产业政策导向,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

(三)面临迅速增长的市场机遇

从市场角度来看,先进制造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就我省来讲,一方面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新材料产业提供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山东省正在实施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聊城市处于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之间,随着两大经济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轻工、五金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对于新材料企业本身,产业平均利润率基本可以达到10%以上,远高于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也是吸引更多企业投资的有利契机。

(四)面临产业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

近年来,新材料产业国际转移日益加快,对外合作明显加强。拜耳、杜邦、GE等国际巨头纷纷开始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同时,国内新材料企业也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一批孵化成功的新材料企业也开始着手物色具有原材料资源和产业环境优良的产业化基地,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也在着手科研成果产业化工作。

(五)具有新材料产业资源保障优势

我市具有丰富的铝、铜原材料资源,为后续铝材、铜材生产提供了资源保障,节省了重熔工序,既能减少大量的能源消耗,又降低了原材料损失,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下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我市以化工材料资源为基础的先进高分子新材料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上下游配套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尤其是鲁西化工集团合并到中化集团后,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化工材料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虽然在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能源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新材料企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产业领域狭窄,企业规模偏小

我市新材料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高端产品少,规模以上企业较少。从事材料生产的企业产品多数集中在新材料前端制备和初加工阶段,如铝、铜原材料、化工原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产业链条短。同时,新材料产业中龙头企业较少,品牌优势不明显,既没有单项冠军,更没有“独角兽”,带动力不够强,融合发展与新动能转换渗透不足。近年来,尽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但是集中度低、配套能力不强,资本聚集和集群功能较弱,企业的设备、技术、人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产业链不完善,产品层次不丰富,加工深度不够。

(二)企业资金紧张,发展后劲不足

新材料产品的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产业风险大的特点,没有长时间的持续投入,没有专业的科研团队及专门成立的研发中心,很难开发出稳定的产品。我市新材料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年产值多在1亿元以下,而且多为初创型或发展期企业,现金流压力较大,所以大多数企业只是停留在产业收益与新产品研发相适合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开发投入,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后续发展。

(三)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才匮乏

我市多数新材料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跟踪仿制现象较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及核心技术,在高端产品领域缺乏竞争力,在市场中自身地位不能起到引领行业的作用。同时,我市新材料行业高层次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项目或学科的带头人及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四)产业耗能严重,环境保护压力大

根据企业现状调查,我市的新材料企业中金属材料和化工新材料占较大的比重,而这两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耗能严重、污染排放量较大、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等问题。随着环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我市面临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五)产业分布散,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我市不同类型的产业分布比较分散,这既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也难以形成聚合力和集群发展。其中,铝和化工产业在多数县(市、区)均有企业,产品同质化较严重,新材料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程度低;新能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等产业则相对分散,集聚效应弱。

四、我市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新材料产业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全市新材料产业集群专班的组织协调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统筹,加强新材料产业政策、发展规划与科技、财税、金融、商贸等政策协调配合,强化各部门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沟通衔接,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突出问题。

建议成立聊城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院,聘请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材料学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为我市新材料产业把脉问诊,研究设计切合我市实际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新材料研究开发及其服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及人才引进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工作。

(二)培育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立足各县(市、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支持阳谷、茌平、高新区三核引领、先行示范,发挥各自原材料资源优势,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建设以阳谷祥光集团、中色奥博特和山东信力源电子铜箔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铜合金、超薄电子铜箔新材料生产基地;以茌平信发集团为中心的铝合金新材料加工基地;以鲁西集团为核心的化工园区,打造全国知名的有机硅、氟材料、聚碳酸酯和己内酰胺生产基地;以冠县上达稀土材料有限公司、冠县恒通晶体材料有限公司为核心的稀土永磁材料、高纯氧化铝、蓝宝石晶体及其相关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我市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与功能布局相统一,梯次扩散与节点辐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统筹发展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格局。

(三)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壮大新材料产业实力

一是建立领军企业库。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新材料骨干企业,建立新材料领军企业库。对入库企业在研发平台建设、重大技术攻关应用、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创新政策落实、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服务。积极推荐领军企业申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支持领军企业申报国家重大专项、技术改造、省产业转型升级等各类政策支持项目。二是加强品牌高端化培育。优先支持培育品牌企业争创中国工业大奖、中国质量奖。积极鼓励新材料企业申报省长质量奖、山东名牌产品。支持新材料重点企业对标国内外标杆,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和品牌,引领企业品牌高端化。同时,鼓励企业研发有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优势企业,培育行业“隐形冠军”。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以骨干企业与国内重点高校与研究院所为龙头,成立若干个新材料产学研联盟,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促进新材料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转让,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的重大科技项目等。利用高校、科研单位的检测和分析设备,建立资源共享和协作机制,为新材料企业服务。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培训。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优势产业,依托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研发中心和知名企业,实施新材料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进行培训、交流和观摩学习,加快人才队伍成长。三是加强人才支撑保障。制定人才向企业流动的引导政策,完善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引导企业不断改善人才工作环境与条件,依托知名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定吸纳、留住急需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采取项目聘用、技术入股等形式,大力引进一批高端新材料专业人才。

(五)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助推新材料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建立以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新材料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二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对企业的增值税转型、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引进的新材料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充分利用省新材料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通过引导基金注资和市场化募集,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相关政策,降低下游用户使用风险,促进新材料市场培育。三是着力构建新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发挥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健全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完善退出机制,在股权质押、产权流转、风险防控等方面先行先试;完善财政、金融、保险等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版次软件研发和首批次新材料研发、检测评定、示范应用体系和政策。

(六)扩大招商引资领域,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将新材料产业招商作为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积极开展产业招商活动。一是突出重点区域招商。瞄准全国几大新材料产业基地,特别是江苏、广东、浙江等地,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招商力度,深入当地的大企业进行项目推介,对有意开拓北方市场的企业进行跟踪洽谈,做好沟通和对接,争取他们到我市设立分厂或建立生产基地。二是组织企业招商。利用现有原材料及新材料企业的对外业务关系,以商招商,帮助企业采取合资、并购、重组、股权转让等形式,与跨国公司、央企、国企、行业龙头进行合作。例如,从对广东省新材料产业的调研来看,广东省的铝合金加工企业众多,其中兴发铝业、坚美铝业等都是国内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中多数从我市的茌平信发集团采购原材料,可积极推进茌平信发集团与其在茌平建立合资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的金属铝原材料资源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新材料技术,建立铝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三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发〔2018〕26号)和《关于加快解决民营企业土地房屋产权历史遗留问题的指导意见》(鲁自然资规〔2019〕3号)等文件精神,在能源、环境、土地、金融方面给予企业支持,解决好相关企业的发展难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一次办好”。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努力化解相关企业担保圈金融风险,稳定企业资产质量,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

课题组成员刘延勇 王永民 陈玉庚 纪浩晴 平志磊 李刚 郭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