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产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的全面小康是首要目标。实现农民的全面小康,离不开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虽然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年底,城镇化率近59.58%,仍然有5.6亿农村常住人口,“三农”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是不可能建成现代化国家的。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中国强,农业必须强;中国美,农村必须美;中国富,农民必须富。实现乡村的振兴,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的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新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以实现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收入增长保持积极增长态势,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缩小0.01;精准脱贫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实现6 000多万农民稳定性脱贫;农村公路、桥梁、环卫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文化等得到极大改善。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和山区发展的不充分是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充分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含义,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工业化的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问题,“三农”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总称,“三农问题”则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的农民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的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问题、新特点,“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等“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流入城市,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留守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地荒芜无人耕种问题突出;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农村生态污染问题日益突现,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短腿”,农村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农民仍是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中的“弱势群体”。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指出,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和山区发展的不充分。解决“三农”问题任道远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进“三农”全面振兴,对于化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寻找产业发展机会,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三农”工作的重心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过去十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论是从战略重要性,还是从理论内涵和总体要求来看,相比较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都有明显的内涵提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决胜的意义,相比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三农”工作具有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新的总要求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特点,反映了党和国家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谋略和智慧。从总要求的每个方面来看,可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

第一,从“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从把农业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转变为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突出了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更丰富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层次和内涵,不仅更加重视绿色兴农、质量兴农,而且更加重视实现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更加重视鼓励和扶持新型产业的发展。并明确提出要构建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鼓励发展乡村产业链,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等。

第二,从“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乡村居民生活环境要求层次提高,不再满足于生活环境干净整洁,还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生活环境优美,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更加突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农村的自觉性和“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目标要求。这个转变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乡村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升华。

第三,乡风文明是唯一没有发生变化的要求,文明的发展是每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主旋律,但是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重申“乡风文明”,实际上要求将坚持农村文化自信与推进农村文化繁荣昌盛相结合,将农村文化历史资源传承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弘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精神,并能传承农耕农业文化价值和精神,提升乡村价值、乡村力量和道德规范,提升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

第四,从“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是组织保障和基础,“治理有效”相比较于“管理民主”,内涵更丰富,寓意更深刻,更加突出了乡村治理要走善治之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三农”领域的重要实践。

第五,“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生活富裕”被放在总要求的最后,并代替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中的“生活宽裕”,有利于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农业农村的发展,关键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富裕相对于宽裕,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还包含农民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可以更好地衔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中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实现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相比较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同样是20个字,但其内涵已有了质的变化和提升。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除“乡风文明”没变外,其他4个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任务更加艰巨,外延更加广阔,内涵更加丰富,品质要求也更加高端[33]

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的逻辑内涵阐述如下:首先,五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不可分割。产业兴旺是基础,生态宜居是底线,乡风文明是关键,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这五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统一于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其次,该总体要求是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相适应,体现了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有新任务、新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新时代下“新三农”问题表现突出,需要统观全局,全面考虑和统筹推进逐步解决。最后,该总体要求契合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特点,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提出的战略部署,其目的是使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基础,乡村的繁荣发展须有产业兴旺支撑,乡村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并能持续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乡村发展才能有活力,乡村经济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宜居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革除乡村生活陋习,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真正使乡村成为山清水秀、蓝天白云、风景如画、生机盎然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乡风文明要求在乡村振兴中要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整个乡村社会更加和谐文明。治理有效就是要形成有序规范的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遵循法治、德治、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村民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文明村民。要加强弘扬和传承优良传统美德,使尊老爱幼、济贫扶弱、弘扬公益的道德标准深入到村民心中,融入村民的言行举止中。要把乡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构建乡村治理体系,要将村民自治与法治、德治结合起来,形成有序规范的治理体系。生活富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和提高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适度扩大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农村经营体制,真正使农民生活富裕起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个农民都能幸福地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家庭里,共享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