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中城市仓储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我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仓储设施条件与网络布局显著改善,且优质仓储设施主要集聚在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但是,从城市仓储设施布局、结构与功能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城市配送体系的完善,进而影响到了城市生产、流通与生活相关需求的满足。
(一)全国仓库总量供应日趋饱和
根据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统计推算,截止2017年底,我国营业性通用(常温)仓库面积达10.38亿平方米,比2016年的9.98亿平米,同比增长4%。其中,立体库约占26.4%,平房库约占58%,楼房库约占15.6%,立体库增长高于平方库与楼房库。与10年前比较,仓库总量增加一倍,其中,立体仓库多为近10年新建,主要分布在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根据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冷链分会统计推算,截止2017年底,我国冷库统计总容量(公称容积,下同)为13531.8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2.7%。其中冻结物冷库(含冰库、超低温冷库)容量为9671.62万立方米;冷却物冷库(含气调库)容量为3860.25万立方米。与2016年相比,净增冷库统计容量1524.10万立方米。
如果算上国家各类储备仓库、特种仓库、工商企业内部自用仓库等,我国常温仓库总量大约在17亿平米左右,与美国仓库总量大体持平。
这一结论,可以全国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佐证。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平均30%左右),不仅大幅高于我国GDP的增速,也高于物流业的总体增速,但是,2016年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首次降到一位数(5.5%),不仅低于GDP的增速,也低于物流业的整体增速(9.5%)。市场是投资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可以看出,仓库设施已基本饱和,所以投资大幅减少。
但是,从仓库功能结构看,我国仓库设施也存在结构性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二)典型城市仓储设施规划建设情况
1.综合外向型城市——上海
城市功能定位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仓储设施在空间布局上重点与上海城市功能、产业布局和城市运行需要相匹配。仓储设施网络体现为:海空枢纽包括外高桥港区及“一市两场”、5个货运区的空港货运体系;集疏运体系体现为“两环九射”网络结构的内河航运、高速公路及铁路集疏运设施。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了外高桥物流园区、深水港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等联通国际、服务全国的功能性枢纽型物流平台;重点建设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以电子商务物流等重大项目为载体的西南综合物流园区。
“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构建高效链接全球、服务辐射全国、线上线下联动的开放式、一体化物流业发展新格局,吸引一批全球运作的跨国公司物流总部、大型物流企业总部和物流研发中心集聚,形成体现“智慧互联、高效便捷、绿色低碳、高端增值”特征的物流业发展新模式。针对新的产业集聚态势、新的产业集约要求、新的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需要,依托海空港枢纽、陆路交通门户,结合上海制造业和服务业布局,加强与全市交通组织和城市空间的协调衔接,打造由五大重点物流园区(外高桥、深水港、浦东空港、西北、西南)、四类专业物流基地(制造业、农产品、快递、公路货运)为核心架构的“5+4”空间布局,形成东西联动、辐射内外、层级合理、有机衔接的物流业协调互联空间新格局。
2.港口型城市——青岛
物流设施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以海港、空港、陆路三大物流系统为支撑的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2010年以来,开工建设投资过亿元的物流项目100余个,累计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其中“千万平方米”物流园区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04亿元、竣工1100万平方米。前湾国际物流园、保税港区物流园、空港物流园和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等6个物流中心、胶州三里河等7个配送中心已形成规模,前湾南港区物流园、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城阳综合物流园、楼山物流园和董家口港区物流园正在建设中。中韩陆海联运国际甩挂运输实现常态化运营。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与青岛港共同搭建陆港平台,构建“前港后站、一体运作”的海铁联运模式,实现了中心站与前湾港的有效对接。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城市物流网络的布局是:“一核”,即物流总部经济核心区。依托活跃的楼宇经济、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力发展物流总部、信息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保险、货代船代、孵化培训基地、供应链管理中心,打造青岛市物流业的总部经济基地、信息服务高地。“一轴”,即“一带一路”(青岛)物流发展轴。依托前湾港、董家口港、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即墨国际陆港、流亭国际机场、胶东国际机场等主要枢纽,向西、向东强力辐射,实现跨境、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三区”,即城市配送物流功能区、农产品及医药物流功能区、大宗物资物流功能区。城市配送物流功能区以李沧区、城阳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城市配送、邮政快递。农产品及医药物流功能区以平度市、莱西市为依托,重点发展农产品、医药等冷链物流。大宗物资物流功能区以黄岛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大宗物资的中转、集散、存储以及水产品冷链物流、交易等。
3.交通枢纽内陆城市——成都
西部地区主要中心城市,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空、铁、公立体口岸开放体系。目前,标准仓总面积达179万平方米,物流集中发展区5个,主要集中在第一绕城环路与第二绕城环路之间的空港、铁路枢纽、口岸、公路转运中心,分别是:位于城北的青白江区域,主要是发展“蓉欧”专线的铁路散货运输;位于城北的新都区域,依托公路运输建设相关功能的物流中心;位于城西的双流空港枢纽区域,核心功能是航空货运;位于城东的龙泉区域,重点发展公路、水路等多式联运,服务于汽车等制造业;位于城西南新津区域,主要是依托口岸优势发展铁路运输,为沿海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十三五”期间,根据成都市现代物流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坚持物流规划空间布局服务于城市品牌形象、城市民生改善、产业经济发展、区域物流合作、城市交通衔接需求的“五个服务于”原则,整合设施存量,合理配置增量,构建“五园区——五中心——若干服务站(配送点)”的“5+5+N”市域物流节点设施空间布局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节点设施,促进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积极联动。2019~2020年拟在第二绕城环路的崇州、新津拟新建部分仓储设施,服务于城市配送。未来第一绕城环路内仅允许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特别是借力蓉欧专列发展,正在青白江、双流等区域规划发展具有集聚特点的仓储集群。
4.产业资源外向型城市——银川
物流空间格局初步完善,区域物流中心逐渐形成。结合产业的发展,全市大物流格局逐步显现。从园区来看,全市15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中心)共31家,占全区的52%,初步形成以银川综合保税区为主的外向型物流;以西夏国际公铁物流城为主的公铁联运物流、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物流、以宁夏交通国际物流港和宁夏新华百货现代物流园为主的商贸服务型物流、以宁夏润恒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为主的农副产品集散物流、以宁夏交通物流园为主的综合型物流、以银川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为主的新型物流业态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以商贸物流为主导的东部(兴庆)物流带、以电商物流为主导的北部(贺兰)物流带、以公铁联运为主导的西部(西夏)物流带以及以建材物流、空港、保税物流、重化工物流为主导的南部(望远——灵武——宁东)物流带,初步形成了以物流基地为载体、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专业化的节点布局以及与交通干线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一轴、六区、多中心、网络化”的物流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银川市围绕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功能,积极构建以银川为中心的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现代物流体系,物流业已经逐步成为带动银川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十三五”期间,将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以宁夏省域空间发展规划和银川市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不断优化银川市物流业空间布局。根据现有物流中心(站场)实际情况和产业布局发展方向,整合物流资源,改造、提升物流节点功能,形成层次分明、运转有序、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立体网络。进一步明确各物流中心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差异化定位、整合并错位发展,优化提升其物流功能。中心城区内不再新建物流园区,缓解市区内交通压力,继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强化物流设施与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城市物流效率。依托通用机场、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和需求集聚地区建设转运设施,打造以物流中心、高速公路和主干路网为主的快速物流集散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