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田野溯源

在这片曾经的巨龙咆哮而又游荡不已的土地上,没有人知道脚底下还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1977年,在中国政坛上,是以华国锋为首的“温和派”粉碎“四人帮”等“激进派”的第二年,华国锋不失时机提出“抓纲治国、大干快上”,位居九州之中的河南省自然是闻鸡起舞,雷厉风行。各种农田基本建设项目遍地开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的诗句再次点燃激情,响彻长空。

有一天,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通往县城的乡间小路上,一个普通农民肩扛一块怪怪的板状石头匆匆赶路。他想不到的是,他肩上扛的是中国20世纪考古界的一个惊人发现,这个长相怪异的家伙什儿把中国原始农业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他祖祖辈辈居住的这个普通村庄,也将因此而成为“网红”。

关于裴李岗的发现,还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秋汛之后,太阳照在松软潮湿的黄土地上,那时候农业的集体化还没有完全开始,一个农民走向暂时还属于他的私有土地,他要把被暴雨冲刷的耕地平整一下,因为地势倾斜和雨势猛烈的原因,这次秋汛对地表冲刷较为严重,于是他看见一些形状奇特的石块,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偶尔暴露出来的小零碎的价值,于是就把它们搬回家中充当捶布石、洗衣板或者是用来垫猪圈、垒院墙……

上世纪60年代初,农民平整土地又挖掘出成批类似的有人为加工痕迹的石头,这才开始引起河南省考古界的注意。1972年2月29日,《河南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河南出土文物,其中有1965年在新郑县裴李岗村出土的石器,并附有照片,笼统地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遗物。接着,裴李岗村在提灌站施工中又有新发现,包含一些石器和许多陶器。这些石器形状像一块长石板,是用整块砂岩石经琢磨而成,平面看是前宽后窄的椭圆形,略呈鞋底状,正面稍凹,可能是长期使用造成的。大多数底部有4个圆柱状的磨盘腿,高3厘米至6厘米,一般长70厘米左右,最长者可达1米,宽度一般为20厘米至30厘米。与其配套使用的是一根石棒,它的长度一般为30厘米至40厘米,直径6厘米左右,看上去酷似为碾轧谷物使其脱粒的工具。对,这正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石磨盘。这些精致的石磨盘是什么时期的遗存?属于哪一种考古文化?为什么会集中出现于裴李岗村?越来越多考古学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嵩山余脉向黄淮海平原过渡的小村落。

据古气象学领域的研究,在距今8000年—2500年的全新世中期,中原地区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许多,对于发展粟作农业十分有利。裴李岗位于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这一带第四纪黄土广泛覆盖,黄河冲积的次生黄土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原农业的起源。令人惊讶的是,地质学界经多年勘测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消失的古荥泽湖,其鼎盛期的南部湖滨也离裴李岗不远。

站在裴李岗制高点极目远眺,可以发现裴李岗遗址由西北向东南呈狭长状,而东西则较窄,总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由高向低跌落而下,经过一片漫坡与双洎河相接。双洎河向南流经遗址的西部,然后紧靠遗址南部折流向东,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遗址就环抱在河湾东北岸的台地上。遗址曲曲折折高出周围地面4米至5米,高出河床约25米。据考古学家分析,当初的地貌应该与现在有所不同,湖与河可能更接近遗址边缘,这样原始人类饮水和农业用水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

从裴李岗出土文物可以推断,8000年前中原的先民们就已在这里定居,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继萌芽,至今,黄土之下还遗存着远古时期的丰富证据。

考古学家将此种文化命名为裴李岗文化。其分布范围东至豫东,西至豫西,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

据调查,从1950年到1977年石磨盘解密之时,前后共发现石磨盘、石磨棒40余件。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新郑县的裴李岗、唐户和沙窝李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其中对裴李岗和沙窝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3550多平方米,清理墓葬146座、灰坑44个、陶窑1座,获磨制石器212件、陶器299件。其他还有房基、窖穴、骨器和动植物残存等。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年代测定的结果,裴李岗出土文物的年代距今8500年—7000年,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

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这是一个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他们大多住在靠近河湖的岗丘上。与略晚的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和陕西华县老官台文化相比,裴李岗处于领先地位,可分别称为裴李岗文化的裴李岗类型和磁山类型,磁山类型是裴李岗文化类型的继承者。

裴李岗文化证明,早在8000年之前,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就能够用整块的石板琢磨出可供谷物脱壳的加工工具,这种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生产工具,孕育了黄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的农耕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第一次产业革命。

继裴李岗遗址发掘后,考古学家又在河南省境内发现100多处此类文化遗址,包括新郑的沙窝李和唐户村、新密莪沟、长葛岗河、临汝中山寨、许昌丁集、郏县水泉、巩县铁生沟等。据此,人类学学者可以勾勒出大约10000年—8000年前人类生活的一个图景。那时候人类整体上还处于蛮荒阶段,而在亚洲大陆东方的嵩山东部,以裴李岗人为代表的中原部落已率先迈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大多数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早在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或已居住着一个有熊氏族部落。他们在丘陵、台地和山前平原的荥泽湖滨,用耒耜、石斧、石铲进行耕作,种植粟类作物,用石镰进行收割,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粟粮。还种植枣树、核桃树等。在木栅栏里和洞穴中饲养猪、狗、牛、羊、鹿、鸡等。用鱼镖、骨镞从事渔猎生产。他们建有许多陶窑,烧制钵、缸、杯、壶、罐、瓮、盆、甑、碗、勺、鼎等。他们烧制的陶猪头、陶羊头和陶人头等艺术品形象已经很逼真了。他们已不再像许多古书以及近现代一些学者所描述的那样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丘岗临河处,住着单间、双开间、三开间或四开间的茅屋。男人们耕田、打猎、捕鱼;女人们加工粮食、饲养畜禽,还带着孩子在家里用鼎之类的陶器在灶上做饭,用陶纺轮和骨针等制作苎麻一类的衣服。

除了生产之外,他们还有着神奇的文化生活,在龟甲、骨器和石器上契刻符号式的原始文字,用以记事,将烧制的陶工艺品摆放在案头观赏。休息时,男人拿起石片、陶片和着七孔骨笛伴奏,那音律相当准确;女人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发髻梳得高高的,头上插着骨笄,身上佩着骨饰和松绿石等,欢快地跳舞,庆贺丰收或什么仪式。他们建有公共氏族墓地,小孩子死了就装在瓮里安葬,成年人死了不分男女,一律头南脚北安葬,还根据他们生前的功劳(一说贫富)和性别陪葬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这是中原最古老的文化样态。

考古学家赵世纲在他的《关于裴李岗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中说:“西亚的新月形地带和中国的嵩山东麓,好像东西并列的两座灯塔,远在八千年前,同时期出现于亚洲的两翼,标志着东半球进入了‘农业革命’新时代的黎明时期。”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他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提出中国是“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苏先生提出的“上万年的文明起步”应该是指裴李岗的文化形态了。

土地与河流隐藏着的秘密,才刚刚掀开一角。

就在裴李岗文化遗址正式发掘两年之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因修筑护村堤挖出了一些石铲和陶壶,经测验,认定为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

贾湖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此处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此处发现的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龟灵崇拜则是原始的宗教信仰;稻作遗存、狩猎、捕捞和聚落布局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正是裴李岗神奇的石磨棒在第一个磨盘上为世人碾出了黄河流域最初的粟粒,掀开了东方农耕民族的光辉史册的话,那么出土于贾湖的史上第一支骨笛,则悠然奏响了8000年前黄淮平原的神奇乐章,为必将到来的华夏新时代准备了妙不可言的历史音符与黄钟大吕。

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之后,黄河文化从裴李岗时代大步跨越,进入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在这个历史的瞬间,大河上下,文明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