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楊辟喜雨長句
吾聞陰陽在天地,升降上下無時窮,環回不得不差失,所以歲時無常豐 〔一〕 。古之爲政知若此,均節收斂勤人功,三年必有一年食,九歲常備三歲凶,縱令水旱或時遇,以多補少能相通 〔二〕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離于農,軍國賦斂急星火,兼并奉養過王公,終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于蜂 〔三〕 。是以比歲屢登稔,然而民室常虚空,遂令一時暫不雨,輒以困急號天翁 〔四〕 。賴天閔民不責吏,甘澤流布何其濃,農當勉力吏當愧,敢不酌酒澆神龍 〔五〕 !
天聖九年作。歐陽修于康定元年(一○四○)作致論《原弊》,強調“農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爲國者未嘗敢忽;而今之爲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夫知賦斂移用之爲急,不知務農爲先者,是未原爲政之本末也;知務農而不知節用以愛農,是未盡務農之方也”。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一貫的重視改善吏治、節用愛民的政治思想,與《原弊》一文參對,如合符契。楊辟:字子静,楊愈(子聰)之弟,時在洛陽。長句:指七言古詩。杜甫《簡薛華》:“近來海内爲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
〔一〕 四句可參《原弊》:“夫陰陽在天地間,騰降而相推,不能無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氣,不能無疾病也。故善醫者不能使人無疾病,療之而已;善爲政者不能使歲無凶荒,備之而已。”陰陽:古人認爲天地萬物是陰陽二氣所構成,二氣不斷運動,造成氣候的變化、年成的豐歉。
〔二〕 《原弊》:“堯、湯大聖,不能使無水旱,而能備之者也。古者豐年補救之術,三年耕必留一年之蓄,是凡三歲期一歲以必災也。此古之善知天者也。”《禮記·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三〕 《原弊》:“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採橡實、蓄菜根以延冬春。”又:“今以不勤之農,贍無節之用故也。非徒不勤農,又爲衆弊以耗之。”并指出當時有誘民之弊、兼并之弊、力役之弊等,重重壓榨,使農民無法生活。游惰:游蕩懶惰,不務正業。《南史·孔靖傳》:“釐整浮華,剪罰游惰,由是境内肅清。”此指以做和尚和當兵等方式來逃避務農。《原弊》:“然民盡力乎南畝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爲僧、兵,則終身安佚而享豐腴,則南畝之民不得不日減也。”賦斂:據《原弊》,當時“有支移之賦,有和糴之粟,有入中之粟,有和買之絹,有雜料之物,茶鹽山澤之利有榷(專買)有徵;制而不足,則有司屢變其法, 以争毫末之利”。兼并:通過經濟手段掠奪強佔土地,這裏指兼并土地的豪富。
〔四〕 比歲:連年。登稔:豐收。號天翁:嚮天呼號求救。天翁,天公。
〔五〕 甘澤:及時雨。濃:多、密。澆:祭獻。神龍:古人有“龍騰致雨”的説法,這裏有不要貪天之功,應嚮神龍致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