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科学现象:古诗词里的博物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星宿,古人的宇宙观

现代天文学把夜空中的星星分为88个星座。我们现在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但站在地球上看,太阳会在天上划过一道轨迹,这道轨迹叫作“黄道”。88个星座中,在黄道上分布的有12个。

而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上分布的恒星分为28个“星宿”,它和后来的星座概念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他们还把北天极周围的天空分成了三个区域,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在一起统称为“三垣”。

这些古代的天文学家被称为“星相家”,他们认为,天象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地上的万事万物。每个星宿分别对应着地上的不同区域,主管不同类型的事务,有些预示着帝王兴衰、农事收成,有些则对应着战争、瘟疫……星相家通过观测天象来占卜凶吉,一旦天象有变,便将它与现实中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因此,古人观测星象不只是为了观赏美景,更是源于对星辰的自然崇拜。每当季节变化,星宿的位置也随之移动。通过观测星象,可以确定从事劳作的次序。

在先秦时期,牵牛星、织女星两颗星本来一个指导祭祀,一个指导织造,并不是“夫妻关系”。而到了汉代之后,天文学家把它们统一归入二十八宿之一的“牛宿”之中,方便计算星象;而在民间,劳动人民对两颗星也有了男耕女织的浪漫想象,并且用带有悲剧色彩的神话传说把两颗星牢牢锁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