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桃李伴公卿:沈克琦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4年7月,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传来好消息,在当地举行的第4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代表中国参赛的五名选手全部获得金牌,中国队也在代表团总分上雄踞榜首。赛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象征着中国丰硕的基础教育成果再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这丰硕的成果,固然来源于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学子,但更来源于为我国教育事业界辛勤地添砖加瓦的教育工作者们。其中,参与创办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沈克琦先生正是他们的代表。从我个人的角度,沈老是此次采集工程所涉及的老科学家中较为特殊的一位,这不仅因为沈老和我本人的专业都在物理领域,也都曾经在北京大学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更因为相比于此次采集工程涉及的众多院士,沈老似乎显得比较“另类”:他并非学术科研的大师,而是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物理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

可以说,沈老自身的经历就是一部浓缩版的中国物理教育发展史,他在我国物理教育发展史的重大关键节点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等教育,沈老担任过中学教师,长期参与审定全国中小学教材,并亲自编写教材,参与创办了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对于高等教育,沈老在北大期间担任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校长,参与创建烟台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与李政道博士一起创立并组织了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和博士后制度;对于继续教育,他参与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设工作。不仅如此,沈老作为科教界30位专家之一,与周培源、苏步青、王大珩、马大猷、吴文俊、邹承鲁等一起,参加了1977年邓小平同志亲自提议召开并主持的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并发言。这次座谈会无疑是中国科教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座谈会,它不仅开启了中国科技界拨乱反正的序幕,唱响了科技强国的新声,也让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中国千千万万个科研工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紧接着,沈老又作为中国首次派出的高等教育代表团秘书长随团访问美国,走访了美国各大教育机构,全面而深入地考察了美国的教育状况并撰写了详尽的总结报告,从而促使了我国在不同领域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但很少有一位能像沈老这样,其毕生的贡献涵盖面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深远。沈老毕业于颇具传奇色彩的西南联大,他的同窗多数都选择投身科研岗位,其中不乏杰出人物,包括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众多两院院士。相较而言,沈老的选择具有了更特殊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亟需通过科技的进步改变长期的积贫积弱面貌,提升国人的信心和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对此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另一方面,从基础和本质上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造就充足的人才后备军,才是国家保持长期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这必须且只能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国家每年都给全世界带来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也产出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很容易忽视他们科学完备的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例,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非常发达,且维持着十分科学的比例。人才的培养也是丰富且多元化的。这才造就了美国不论是高精尖技术还是基础工业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国家要真正实现科技强国梦,必须要依靠教育。而沈老正是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代表。他们深知教育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性,才义无反顾地放弃其他选择,将毕生精力投身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在晚年,沈老又将自己多年来对教育的理解汇集成文字。丰富的经历和深入的思考让沈老在晚年对我国教育未来发展又提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建议,他对教育规律的总结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学习的宝贵财富。在2010年的《物理》杂志上,我看到了当时已89岁的沈老仍在撰文探讨物理教育。这样的执着和奉献很难不让人为之动容。沈老的一生在教育领域贡献卓著,但我与他的接触中却感受到他极为平易近人。正所谓“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堪称我们科教工作者的楷模。

在我写作这份序言之时,我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得知年过九旬的沈老目前已经重病入院,不能饮食,依靠输液维持生命,让我心中万分焦虑和挂念。另一方面,当我看到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军凯同志领导的采集工程小组如此出色地完成了采集任务,并将沈老一生经历汇集成了这本丰富翔实且可读性极强的传记,又感到十分欣慰。我相信的,广大读者能够通过本书真实完整地了解沈老光辉灿烂的一生,感受一位至真至诚的教育工作者伟大的精神力量;我也相信,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能将这份精神力量很好地延续和传承,也一定能够使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更加繁荣、兴旺、发达!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