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深度:为什么如何加工信息决定了日后能记起多少
科学家认为,决定编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加工的深度。对学习的信息加工得越深入,它就越可能被持久地记住。那么到底什么是“深度”加工?
深度加工本质上关注的是信息的含义。
试试这个例子[2]:把下面这些单词读三遍,然后最小化窗口或在屏幕上挡住它们,试着回想起尽可能多的词:
圆白菜、桌子、河流、衬衫、枪、广场、铁、牙医、麻雀、山、手、花岗岩
你记住了多少个词?现在和上面一样,试着记下面这一组词:
粉色、绿色、蓝色、紫色、苹果、樱桃、柠檬、李子、狮子、斑马、牛、兔子
你记住了多少个词?再试试下面这一组:
线、别针、眼、缝、尖、点、扎、顶针、草堆、刺、疼、注射
这回你记住了多少个词?很有可能你记住了第二组和第三组中的大部分词汇,而第一组的单词记住的最少。正如你可能已经注意到的,第二组中的词被分成了若干类别(颜色、水果和动物),而第三组的词都和“针”这个含义有关。相反,第一组中的单词则是各种完全无关的事物。
后两组单词之所以更容易记住,是因为其中的事物具有有意义的关联——它们被主观地(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归到一个特殊类别,或者都与一个共同概念相关。为信息赋予意义之所以有助于记忆,是因为它强化了激活扩散的过程(我们会在“激活扩散”一节讨论它)。
这个研究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结构化的信息比无组织的信息更容易编码并记住。[3]
因此,按一种良好的结构组织笔记就十分有用。结构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层级结构、流结构、思维导图或其他任何你觉得有用的形式。重要的是,这个方法帮助你用一种轻松、明白、容易理解的方式组织学习材料。(我们会在另外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中详细讨论这些笔记方法。)
为信息赋予意义,并不只有分类和结构化的方法。一个能够明显提高记忆力的有力手段是自我解释[4]。自我解释包括在学习时问自己有关学习材料的问题:
·这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有什么关系?
·这个概念对……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有道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必须采取哪些步骤?
深度加工信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话解释学习材料。如果你要用与书本或老师不同的话来解释一个概念,首先必须消化并理解它的含义,并与其他概念建立逻辑联系,而这通过促进深度加工有效地推动了编码过程。这和只是简单地再读一遍课本非常不同,因为重读课本只涉及信息的浅层加工,而不会引向有效的编码。
在记笔记时,要确保自己不是逐字逐句地照抄课本或老师的话,而是尽可能使用自己的语言。研究者已经证明,与手写笔记不同,在电脑上打字记笔记会鼓励逐字逐句照抄信息(即使学生已经被明确告知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结果就是,用电脑记笔记的学生在考试中表现不如手写记笔记的学生。[5]
我们一般推荐下面的做法:
·记结构化的笔记(层级式的、流结构的、思维导图等等,无论哪种最适合你)。
·不要死记硬背老师或课本上的原话,而是用自己的语言阐释概念。
·在记笔记时,避免逐字逐句抄写信息,而是改用自己的话。
·避免用电脑记笔记,而是用纸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