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1],微妙玄通[2],深不可识[3]。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4]:豫焉若冬涉川[5],犹兮若畏四邻[6],俨兮其若容[7],涣兮若冰之将释[8],敦兮其若朴[9],旷兮其若谷[10],混兮其若浊[11]。孰能浊以止[12]?静之徐清[13]。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14]。保此道者不欲盈[15]。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16]

问题分析

老子在本章描写“善士”的形象与求道的路径,其意义何在?

老子论道,极为丰富多彩,或抽象言述,或形象描写,本章正是以生动的描写,刻画出“善士”(体道之士)的形象与神采,这也是老子将“道”人格化的思想体现。魏源《老子本义》说:“此章不言圣人、至人,而言善为士者,是专示人入道之要,而强为之容也。粗尽而微,微至而妙,妙极而玄,则无所不通而深不可识矣。”由此可见,“微妙玄通”的“善士”是无法真实摹写的,所以老子用“强为之容”的方法,使之艺术地再现。这里的“容”字,作容象解,即入道者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形象。而这一形象,皆由“容”字生发,展现出一位小心翼翼(若冬涉川)、不敢妄动(若畏四邻)、端谨庄重(俨兮其若容)、消散(若冰之将释)、质朴(敦兮其若朴)而又胸怀深广(旷兮其若谷)、混茫难测(混兮其若浊)的“善士”。在这里,“豫焉若冬涉川”以下的七句描写,既是善士入道之“容”,亦即求道之要。而就其求道路径,则在下述“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两排句,向知“道”而不能自保而行者发问:“混兮其若浊”,乃与物一体,忘我之极致,谁能浊以止而静之使清?既静且清,又谁能安以久而动之使生?这里的“浊”与“安”总括上文:敦、朴、旷、混、浊之容;豫、犹、俨、安之容,能止能久,道方可保而可行。王弼注此云:“夫晦以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说明入道难,保道也不易。而保道要则,首戒持盈(不欲盈),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能敝”即能“新成”,亦即“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四十五章),此乃求道路径,也是保道要旨。

文化史扩展

对“士”的解释很多,据《说文解字》:“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十一。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凡能事其事者称士。”又,《白虎通》解说:“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传》曰:‘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训“士”为“事”,当为“士”的古义,后由此引申,而生出多种义项。其一,从事耕稼的男子。《周易·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孔颖达疏:“士者,男子之大号。”其二,兵士,或武士。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吕氏春秋·简选》“锐卒千人”高诱注:“在车曰士,步曰卒。”后以统称武士。其三,古时四民之一,即“士农工商”,这一“士”的义项具有职业的意味,即参与治理国家事务的知识阶层。春秋以后,儒家学者对士的理解多取此义项,“士”又与“君子”相近,如《论语》中记载孔子说“士志于道”(《里仁》)、“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孟子答王子垫问“士何事”说“尚志”,所谓“士穷不失义”(《孟子·尽心上》)。这样,“士”的内涵已增加了气节的意思,即“仁义”之道。其四,古代官名,如诸侯设官有“上士、中士、下士”(见《礼记·王制》),刑官称“士师”,如《尚书·舜典》谓“汝作士,五刑有服”,或官名统称,如《礼记·杂记》“士次于公馆”注:“士,谓邑宰也。”其五,作官,通“仕”。如《孟子·公孙丑下》:“有仕于此,而子悦之。”王充《论衡·刺孟》引作“有士于此”。孔子说的“学而优则仕”也与此相通。在上引诸多义项中,“士”训作“事”,当为本义,而“士”之含义的变迁,当注意历史的两重演变:一是由贵族的官位向庶人阶层的转移,春秋以后儒家学者的生存地位及对“士”贫而不失仁义之道的要求,是此结果。二是由武士向文士的转移,顾颉刚有《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一文论述甚详,后代儒侠对立,也是这一变化后的情形。


[1] 善为士者:得道之人。士,帛书本、傅奕本均作“道”。

[2] 通:通达。

[3] 识:认知。

[4] 容:形容,形象。帛书本、傅奕本“容”后有“曰”字。

[5] 豫:一种兽名,因性多疑,引申为犹豫不决。川:河流。

[6] 犹:同豫,又一兽名,性同。《礼记·曲礼下》:“定犹豫。”孔颖达疏:“《说文》云:犹,兽名,玃属;豫,亦是兽名,象属。此二兽皆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犹豫。”

[7] 俨兮:形容恭谨的样子。俨,敬。容:帛书及多本皆作“客”,作客者谨慎而不敢放肆,宜是。

[8] 涣:涣散。释:融解。

[9] 敦:淳厚。朴:《说文》:“朴,木素也。”指未经雕琢的原状木头,此形容质朴。

[10] 旷:宽广。若谷:喻空旷。

[11] 混:不分明。浊:浊水。

[12] 浊以止:王弼本无“止”字,据他本补。

[13] 静之徐清:吴澄《道德真经注》:“浊者,动之时也,继之以静,则徐徐而清矣。”

[14] “孰能”二句:吴澄《道德真经注》:“安者,静之时也,静继以动,则徐徐而生矣。”安以久,帛书本作“安以重”,简本作“庀以”。安,静止的样子。以,而。

[15] 此道:指徐清、徐生之道。盈:满。

[16] 蔽:“敝”的借字。帛书乙本作“敝而不成”,不,当为“而”字。易顺鼎《读老札记》引《淮南子·道应训》“故能蔽而不新成”,以为原本有“而”字,“不”字“殆后人臆加”。蔽而新成,谓敝旧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