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寻琴者》的读者们
朱天文:
《寻琴者》里,这个“情”是大哉问,怀疑论的,也是郭强生一生的主题与变奏。从《作伴》开始,书名都点题了,好孤独的人,试着去与一个又一个孤独的人作伴。这次选了钢琴调音师来写,难度很高。经过时间的过滤与沉淀,结晶出节制的爱慕,以及与这爱慕同等量的寂寞,厚积薄发,令人耳目一新。
甘耀明:
如猫印般音符的轻缓语言,演奏出一段迷人故事,倾诉了人、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灵魂归属,如此的苍茫雪景与沧桑人生的互映,只有郭强生老师的《寻琴者》能承载,这是一部令人眷恋的小说。
马世芳:
几百年来,无数大师双手在黑白键上千锤百炼,通过亿万双耳朵,终于凝成人类文明至美的结晶。为了创造那至美,历来毁灭了的灵魂,虚掷了的才华,耗损了的岁月,尽皆不可数算。那追求的彼岸,可以是至高的顶峰,也可以是无底的深渊。
我想,这本书既写出了深渊的黑暗,也写出了那不可方物的至美。
焦元溥:
“每个音都准,音律却不准。”交织业内秘辛与业外叙事,准与不准之间,《寻琴者》捕捉了微妙暧昧难言的情感音调,呼唤读者的悠长共鸣,听到琴韵也感受心声。
周芬伶:
《寻琴者》关于音乐与乐器的描写很多,从小听曲、唱曲的强生,有着善于审音的听觉,他写了一个听觉小说,让感情更纯粹与空灵。这本书在谈艺术,更在谈创造小说的叙述艺术,然而爱情总是他作品中的终极艺术,因为不完美,甚至千疮百孔,更能说明细致纯粹的情爱更是艺术,这是作者孤独的艺术,也是悲伤的救赎。
郝誉翔:
《寻琴者》写得最好的,莫过于“败坏”二字,从音乐之美延伸而出的,竟是一幅千疮百孔的废墟,花冠顿萎,天人五衰,缠绵悲戚的哀歌,曲折道出了小说中人物的秘密心事,而在那不为人知的过往回忆中,欲望和挫折相伴,最终只剩无言的孤寂。
陈柏青:
要我是选秀节目导师,会在小说开始第一章便把椅子转过来。《寻琴者》之后,郭强生真正为台湾文学史“强声健体”。当大家还在用视觉写生,郭强生早娴熟写声,他让我们看到一个好看,更好听的文体——强力在一种节奏,能收放,掌进退,知缓急,用故事钓你到一颗心要悬出喉咙,又怎么轻拢慢拨三两句,便能沿情感几度音阶逆势推回,再汹涌,浑若无事。那是真正的大家,很通透,一种自在。你总会想象他该有多修长好看的手指,以及未需经手指撩拨,早已千疮百孔的心。
盛浩伟:
读《寻琴者》宛如聆听一首跌宕的曲子,让人不禁忆起门罗的《快乐影子之舞》、石黑一雄的《夜曲》、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三岛的《金阁寺》,甚至是恩田陆的《蜜蜂与远雷》……在这中篇里,几乎与所有音乐小说、与所有探讨人性与命运之复杂的小说、与所有追求艺术与美的伟大小说,都彼此呼应着。如此具有启发,如此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