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百年启示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1851—1900年:钢铁革命时代的先行者

导读: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煤钢革命改变了英国股市行业格局,在贸易相关的企业外,重工业企业进入股市融资,形成了“贸易+重工业”双支撑的局面。这是个黄金大发现的时代,50年代加州和澳大利亚开采大量黄金,黄金矿区对英国商品需求增加,扭转了长期通货紧缩的状况并稳定了股市。60年代初,英国有限责任制的落地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同时,英国铁制品、贸易企业受益于美国南北战争,推动了第一个牛市。70年代初,钢铁技术革新,对美国、德国的出口繁荣引领了第二个牛市。1874年经济危机之后,英国股市陷入了二十年的停滞,关税政策、航运格局和工业力量的世界性变化,成为压在英国股市身上的“三座大山”。1894年,南非兰德金矿成为世界第一大金矿,英国凭借黄金开采重新步入繁荣,第三个牛市随之出现(见图1-2-1)。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股市出现新一轮的行业格局变化,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继续向深层次、中上游发展,重工业改革蓄势待发。凭借发达的运河与铁路交通网络,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工厂初步聚集起来并发挥规模效应[10]。此时的英国不仅是贸易中枢,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11]后,更是被称为“世界工厂”。下游制造业规模扩张的同时,中上游机器设备等产品需求也水涨船高。然而此时,钢铁锻造没有成熟工艺,无法大规模生产,工厂机器与铁路用钢成本居高不下,铁制品质量参差不齐,成为英国工业界眼中的难题。

978-7-111-66203-7-Chapter01-8.jpg

图1-2-1 1850—1900年英国股市综合指数走势(FTSE All Share Index,即富时全股指数)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冶金学家亨利·贝塞麦在为军队改良炮弹外壳材料时,发明了成熟的炼钢工艺和炼钢设备。这项于1856年注册成专利的技术,让工业级炼钢成为可能。贝塞麦炼钢法率先被英国的铁制品锻造企业应用,让英国工业界引领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浪潮——钢铁革命。钢材韧性强、可锻压的优点,使之很快就广泛应用于武器、机器设备、铁路与船舶制造当中,上游煤炭与铁矿石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见图1-2-2)。

与纺织革命不同的是,煤钢革命深深地影响到英国股市的产业结构。由于钢铁制造、矿石采掘行业天然具有投资周期长、重资产的特点,股份制公司代替家族式作坊,成为钢厂、煤矿的主要组织形式,股市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矿业、工业公司。从1850年到1875年,有接近150家采掘业公司、70家工业企业选择上市融资,打破了以往贸易运输业一家独大的局面(见图1-2-3)。英国股市由过去50年的贸易业“一条腿”发力,转变为贸易业、工业“两条腿”走路。

978-7-111-66203-7-Chapter01-9.jpg

图1-2-2 1840—1875年英国煤炭与生铁产量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978-7-111-66203-7-Chapter01-10.jpg

图1-2-3 1850—1875年英国上市公司净增加数(分行业)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除工业股上市增多之外,这一时期英国的金融行业也正在向多元化发展,以往由伦敦贸易型银行主导金融股的地位被动摇。多元化主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非伦敦的城市银行在增多,背景是这一时期英国加速城镇化,伦敦以外的工业城市崛起,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催生出更多服务当地企业与居民的城市银行;二是非贸易型金融机构在增多,如不少投资信托、人寿、火灾保险公司在这一时期上市,英国人均GDP在19世纪50年代跨过3000美元门槛,初步富裕的民众对于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日益增长;三是殖民统治地区的金融机构增多,如专营英国在华业务的汇丰银行[12]于1867年在英国上市,随着英国与殖民统治地区经贸联系加强,特别是黄金大发现中部分殖民统治地区发展水平有了迅速提升,成立扎根于殖民统治地区当地而非英国本土的金融机构也变得有利可图。

1.黄金大发现

以1850年为起点,英国股市指数摆脱了过去20余年不断下跌的阴影,进入了长达50年的牛市区间,牛市背后最重要的因素是货币供给快速增长与外贸形势好转。这是黄金大发现的时代,在接下来的50年间,世界黄金总产量达到1万吨,是上一个50年黄金产量的7倍。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发现大型金矿,世界黄金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大量的金块被运至铸币厂铸造成金币,并化作当地矿山经营者的利润和矿工们的工资。因为黄金而暴富的金矿主、矿工又拿刚赚得的金币购买英国商品,提振了海外对英国商品的需求,最终一举扭转了英国企业面临的通货紧缩的窘境(见图1-2-4),股市终于止跌企稳。

拉开这场黄金大发现序幕的,是著名的美国加州淘金热。1848年,一个叫詹姆斯·马歇尔(James W.Marshall)的美国人在加州科洛马地区建设锯木厂时,意外发现当地河流中流淌着金粒。詹姆斯的这一发现很快通过当地报纸传遍了美国,美国人为之沸腾,短短几年间,加州涌入了近30万名淘金者。这场淘金热并没有给詹姆斯本人带来好处,他建设锯木厂的计划失败了,因为当地所有人都放下了手中原本的活计前去淘金,没人再愿意当木匠,他甚至被赶出营地。比詹姆斯更不幸的是那些兴冲冲赶来,将所有身家投入到淘金事业中却颗粒无收的人。但是对于美国来说,刚刚在美墨战争[12]中获得的大片西部领土正亟待民众开发,淘金热成为西进运动[13]的重要推手和文化符号。而对于英国来说,英国企业成了淘金热中“卖铲子的人”,在淘金运动中赚得盆满钵满。

[12]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简称“汇丰银行”)由苏格兰人托马斯·萨瑟兰德于1864年在香港发起成立,1911年后汇丰取得中国关税、盐税的收存权。到了20世纪初,汇丰已经成为远东地区第一大银行,由汇丰经手买卖的外汇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量的60%~70%。

978-7-111-66203-7-Chapter01-11.jpg

图1-2-4 1830—1870年零售价格指数走势

注:零售价格指数以2010年为基期(100)。(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美国加州出产黄金,为什么最终受益者却是英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的美国尚为一个农业国家,基本上没有制造主要重工业产品的能力,均需要从英国进口(见图1-2-5),如美国西部矿业采掘设备、太平洋铁路[14]铁轨都是英国制造;另一方面,即使是美国本土可以自给自足的轻工业或者土地权益,英国资本也是其主要投资方,企业利润大多会回流英国。换句话说,此时的美国虽然在国家主权上早已摆脱了殖民地的地位,但是在经济结构上仍然留有英国殖民地的印记。最终英国企业与资本在美国赚取的黄金,成为英国股市在1850年左右企稳回升的重要支撑。

978-7-111-66203-7-Chapter01-12.jpg

图1-2-5 1845—1860年英国对美国、澳大利亚出口额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除美国之外,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殖民地也传出发现金矿的好消息。1851年,英属哥伦比亚地区[15]西部的海达瓜依岛上发现了金矿,成为该地区后续一系列金矿开采的前奏。不过同一时间最振奋人心的事件还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地区[16]的淘金热。1851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地区相继发现多处金矿,到1856年,澳大利亚黄金年产量已经达到95吨(价值1300万英镑),甚至超过了当时美国加州黄金产量。澳大利亚在过去是英国犯人的流放地,如今却成为人头攒动的机会之地。金矿区维多利亚10年间人口暴涨了7倍,区内中心城市墨尔本一时间成为大英帝国内仅次于伦敦的繁华城市。

殖民地开采出黄金对于英国的好处是多方位的,除了与美国相似的商品出口增加与投资收益上升以外,英国还限制了殖民地当地金融机构的黄金储备额度。多余黄金储备必须运送到伦敦保管(见图1-2-6),进一步提升了英格兰银行的地位,从长期来看,有效地降低了英国本土资金利率水平(见图1-2-7),间接地提振了股市。在之后的多次经济危机之中,从澳大利亚与加拿大运来的黄金都有力地缓解了英国本土流动性紧缩的状况,保证了国内的金融稳定。

978-7-111-66203-7-Chapter01-13.jpg

图1-2-6 1845—1860年英国M1供应量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978-7-111-66203-7-Chapter01-14.jpg

图1-2-7 1801—1901年英格兰银行短期利率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2.南北战争

1861—1865年,英国股市迎来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第一个牛市,股指由1860年年末的18.62点上涨至1865年年末的26.92点,5年内上涨约45%。本轮牛市由英国国内、国外因素共同推动。在国内,英国公司法刚刚落地,有限责任制[17]成为企业投资的主流,投资者无需再担心公司破产导致个人背负债务,因而提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热情;在海外,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保持中立,通过向南北双方销售战争物资,英国商人发了一笔战争财。

英国公司制度历史悠久,最早主要是普通合伙制,出于对经营者道德风险的担忧,这一制度阻碍了不参与经营的财务投资者对公司进行投资。在大航海时期,英国贸易商人便组织起来,组成合伙制企业分担经营风险,合伙人共同承担公司的债务和亏损。在此之后,普通合伙制[18]一直是英国公司组织形式的主流,股东本身即是公司经营者。1711年,英国政府尝试通过有限责任制的形式,鼓励民众投资新成立的殖民公司——南海公司。但是由于南海公司经营者夸大业绩,股票市场上出现了著名的“南海泡沫[19]”。南海泡沫破灭后,广大投资者对于管理层道德风险的攻击转移到有限责任公司制本身,直接导致1720年《泡沫法案》出台,法案规定除非王室特许,禁止私人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合伙人制度更适用于小型的商业企业,而不利于大型企业融资。时间来到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有的企业甚至有上千个合伙人。旧的公司制度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公司的成长要求,在民众的要求下,《1862

年公司法案》将股份有限公司的许可范围扩大至所有行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落地,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热情。因为有限责任,投资者无需再担心公司破产导致个人背负债务,股票市场上不参与公司具体经营事务的财务投资者增多了。尽管管理层道德风险问题仍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困扰股东,但是对于刚刚富裕起来的英国人来说,股市不失为一条投资剩余财富的途径。

另外一个刺激投资者神经的事件是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南北战争。战争期间,英国钢铁企业与贸易企业收入均明显上涨(见图1-2-8),带动了股价的攀升。南北战争本质上是美国南北方因为不同的经济结构,在奴隶制问题上矛盾激化的结果。美国北方是重要的粮食供应方,南方是棉花供应方,英国在南北方均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战争中倾向保持中立,并继续与南、北方保持贸易往来。战争对物资的消耗极大,特别是枪械、大炮、军舰等武器装备对于钢铁的需求量增加,进一步使英国铁制品生产企业加快了技术改造与产能投资的步伐。例如,1862年,美国汉普顿海岸附近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装甲舰之间的作战,南军弗吉尼亚号装甲舰在此战中摧毁了多艘北军木质战舰,自己却毫发无损,展示出装甲舰对阵木质战舰的压倒性优势,凸显出钢铁的威力。之后南北双方均加速在战船、大炮、枪支中使用钢铁材料,但由于此时美国仍缺乏钢铁锻造能力,原材料基本上还是从英国进口,进一步提升了英国钢铁企业的利润。

978-7-111-66203-7-Chapter01-15.jpg

图1-2-8 南北战争期间铁制品产量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除此之外,南北战争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美国南方棉花供应短缺。由于棉花种植园的人力被抽调至战场,战争后期北方又对南方进行贸易封锁,英国纺织业所需的棉花供应开始短缺。此时印度棉花成为美国棉花的替代品,对英国的出口增加。因为英国与印度的贸易距离要比美国远得多,贸易企业远洋运输收入增加(见图1-2-9),考虑到贸易行业在股市中的比重大得多,英印贸易的繁荣总体来讲对股市是利好的。

978-7-111-66203-7-Chapter01-16.jpg

图1-2-9 南北战争期间印度对英国出口额上升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英国的原材料供应恢复,战争对于钢铁企业与贸易企业利润的刺激效果消失。英国经济陷入了短暂的衰退期,股市也随之下行,1866年一年时间内股指跌去了22.4%。然而2年后,股市又很快重回繁荣。

3.钢铁革命

英国股市于1867年见底,1868年重新回到牛市的上涨通道当中。到1873年牛市顶峰为止,6年内股指上涨超过60%。推动股市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钢铁产业革命、低利率与国际贸易繁荣等。

钢铁技术革命对于英国工业企业利润的影响,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继1856年贝塞麦发明转炉炼钢法以来,钢铁已经被证明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工业级钢铁生产率先在英国展开。然而贝塞麦转炉存在不少缺点,例如,对铁矿石品质要求较为严格;炼钢时间过短导致品质难以调整把控;炼制时铁水吸收过多的氮使得成品较脆等。1865年,法国工程师马丁利用西门子发明的火焰炉发展出炼钢工艺,称为“西门子平炉”。西门子平炉较好地克服了贝塞麦转炉的缺点,引领了新一波钢铁设备革新浪潮。在这一轮技术革命中,因为已经有了较多的技术储备和工业应用,英国再次领先全球。1871—1873年,仅两年时间英国钢铁产量就上升了70%,钢铁投资同时带动了上游煤炭、铁矿石开采行业的投资和利润,最终均反映到了股市当中。

美国、德国虽然较英国稍有落后(见图1-2-10),工业化也开始起步。但是由于缺少工业基础,美、德钢铁工业的设备和原材料均需要从英国进口。英国对美国、德国工业品出口上升(见图1-2-11),进一步增厚了英国钢铁、设备制造与采掘企业利润。

978-7-111-66203-7-Chapter01-17.jpg

图1-2-10 1860—1880年美国铁路建设情况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978-7-111-66203-7-Chapter01-18.jpg

图1-2-11 1865—1873年英国对美国、德国出口额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同一时期,英格兰银行不断调降基准利率也有利于提振投资与股市热情。继50年代澳大利亚黄金发现之后,60年代英属哥伦比亚地区黄金产量也大幅上升,一船船黄金被运送而来,让英格兰银行黄金储备创历史新高。作为一家营利性银行,英格兰银行为了充分利用储备资金、扩大资金投放,从1865年开始进入降息通道,1867年1年内就降息400个基点,短期利率多年维持在2%~4%(见图1-2-12)。低利率一方面降低融资成本,加快了英国产业投资速度,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降低了储蓄回报,更多的资金由银行转移至股市,为这一轮的牛市锦上添花。

钢铁革命中钢铁产业从无到有,也为国际贸易带来新的业务项目。在旧有的农产品、纺织品贸易的基础上,钢铁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的国际运输成为英国贸易企业的增量业务。英国是一个煤炭富集但缺少铁矿的国家,英国煤炭大量出口至法国、德国,而铁矿石则需要从西班牙、瑞典等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口,因此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运输成为贸易企业新的业务项目。

在此基础上,煤钢革命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工业部门的高收入推动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导致英国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因此需要用工业品出口所赚取的利润换回从美国或殖民统治地区进口的农产品。1865—1873年,英国对外贸易额上升了40%(见图1-2-13),贸易企业利润上涨也提高了其股票的吸引力。

978-7-111-66203-7-Chapter01-19.jpg

图1-2-12 1864—1874年英国短期利率与投资增速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4.1874年经济危机与20年停滞

1874年开始,美国、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19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持续时间长达6年,期间英国股指从1874年的32点下跌至1879年最低点21点,下跌幅度约为35%。

德国、美国是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受损也最严重。形成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投资过热是其中之一。在德国,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了德意志地区众多小邦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掀起了各地区经济合作的浪潮,涵盖铁路、工厂、船坞等诸多方面,德国的钢铁革命也在这时起步,而普法战争中德国的胜利更是激起了德国人的投资热情。

大洋对岸的美国也在经历着类似的历程。南北战争后,胜利的北方加快了对南方的经济改革,首先是将南方纳入北方的供应链。连接南北方的铁路和周边工厂的投资一度十分繁荣,以往装船送往英国的南方棉花,现在通过铁路送往了北方的工厂。

978-7-111-66203-7-Chapter01-20.jpg

图1-2-13 1865—1873年英国对外贸易情况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终结美、德投资热情的,是双方几乎在同一时间发生的货币制度改革。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后,废除了以往各邦国种类不一的银质硬币,统一改为使用“金马克”,1873年,金本位正式在德国建立起来。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初,旧的《1837年铸币法》时效已过,国会就是否继续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度意见不一。正在此时内华达山区发现大型银矿,白银产量剧增带来非常大的贬值压力,冲击着金银固定汇率制度和黄金地位。最终,美国政府也抛弃了白银,确立了金本位制度。白银在德国和美国失去法定货币地位,使得当地银行通货储备和货币供应量骤减,加剧了因投资过热而本就存在的流动性问题,最终造成了全面的经济危机。

1874年的经济危机致使美国、德国工业投资遭受打击,进而影响到英国的工业品出口市场,美、英两国国工人工资下降情况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点(见图1-2-14)。1873年,美国和德国分别以3400万英镑、2700万英镑出口金额分列英国的第1、第2大出口市场(见图1-2-15)。经济危机发生后,英国对美、德出口额下滑一半以上,海外市场的萎缩严重打击英国新兴工业企业利润和国际贸易活动。虽然在英国国内的投资和消费支撑下,英国经济的衰退起初没有美国、德国那么剧烈,但是新兴工业部门和贸易部门直接受到打击,股市的“两条腿”受困,最终导致股指的表现要比总体经济更差。

978-7-111-66203-7-Chapter01-21.jpg

图1-2-14 危机中英、美工人工资指数比较

注:工人工资指数以1860年为基期(100)。(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978-7-111-66203-7-Chapter01-22.jpg

图1-2-15 危机中英国对美、德出口额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从1874年起,英国股市经历了长达20年的下跌和低迷期,原因不只有一场经济危机这么简单,其背后有更深层的结构性因素。这些因素不但导致了股市的低迷,更导致英国与美国、德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978-7-111-66203-7-Chapter01-23.jpg

图1-2-16 1873—1894年英国对美出口额与美国关税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首先,全球贸易保护思潮的兴起。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作为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高额关税被加到了大多数进口商品上。战后政治上占有优势的北方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将工业品关税保留了下来。1874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工业品关税再次上涨,平均税率从40%以下一路上涨至50%(见图1-2-16)。在德国,俾斯麦采取了国家干预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于1879年对进口农产品、生铁、钢铁半成品和制成品征收高额关税,产品越往下游税率越高。在法国,19世纪80年代开始对农产品的关税逐步抬升,1892年英法自由贸易协定[20]中止,法国开始对英国工业品征收关税。甚至连曾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加拿大[21],在第一任总理约翰·麦克唐纳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影响下,也于1879年竖起关税高墙,保护民族工业。贸易保护之风几乎在同一时间刮遍欧美。这让煤钢革命中英国工业的先发优势丧失殆尽,海外市场尽失。同时全球贸易景气度每况愈下,作为最大的贸易商,英国损失惨重。

其次,全球贸易格局发生重大转变,英国的市场份额被法国蚕食。促成这一转变的是1869年通航的苏伊士运河。运河建成前,“欧洲-东亚”海路贸易需要绕行南非,南非的宗主国——英国基本垄断了非洲以东的海上贸易。然而,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经运河由印度前往欧洲的距离减少一半以上,成为更多船队的选择。由法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极大地分流了英国的贸易利益,动摇了英国贸易地位。为重新夺回贸易份额,1875年英国从埃及当局手中购买了44%的运河股份,1882年英国以镇压当地起义为借口入侵苏伊士运河区,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控制。尽管英国重新获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运河通行的经济收入依然被法国瓜分,并且英国企业从贸易船运、中转所获得的收入由于路程缩短而进一步降低。

最后,英国重新回到了发展轻工业的老路,导致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重工业部门丢失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在经济危机之中,面对欧美各国的保护主义与钢铁市场供过于求的困境,殖民大国英、法与新兴国家美、德走出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英、法依仗着拥有广大殖民统治地区作为专属市场,重点发展轻工业,加大对殖民统治地区的商品倾销和剥削,例如,英国在这20年间对中国的出口大幅增长了150%,对印度出口增长了70%(见图1-2-17)。而美、德基本没有殖民统治地区可以盘剥,只能加大对新兴工业的投资(见图1-2-18),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加快技术革新,从而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英、法与美、德不同的发展路径,不但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速,也缓慢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力量格局。从短期来看,依靠利润丰厚的轻工业和殖民地市场,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受到经济危机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较少。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新兴工业相对不受重视,在煤钢革命中建立起技术优势的英国逐渐在科技竞赛中落后(见图1-2-19)。1875年,英国钢产量排名世界第1,比美国(第2名)、德国(第3名)的钢产量总和还要多。而到1893年,英国钢铁产量已经落后于德国,更是比美国少了2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戴姆勒率先广泛应用了内燃机,巴斯夫、拜耳等德国公司主导了化工行业;美国人则发明了电话、白炽灯和交流发电机,开启了人类的“电气时代”。结果,轻工业和殖民地市场看似是英国在危机时为自己留下的“后路”,最终却断了英国工业的“前路”。1894年,英国[22]向美国交出了GDP世界第一的宝座,它也不再是“世界工厂”,因为此时在英国市场上充斥着美国货(见图1-2-20)。

978-7-111-66203-7-Chapter01-24.jpg

图1-2-17 1875—1895年中国、印度从英国进口商品金额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978-7-111-66203-7-Chapter01-25.jpg

图1-2-18 1870—1894年英国、德国投资在GDP中占比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978-7-111-66203-7-Chapter01-26.jpg

图1-2-19 1875—1895年英国、德国、美国钢铁产量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关税政策、航运格局和工业力量的世界性变化,成为压在英国股市身上的“三座大山”,是造成英国股市20年低迷的罪魁祸首。不过英国毕竟家底丰厚——英国殖民统治地区遍布五大洲,土地面积约260万平方千米,女王座下子民超过4亿。在19世纪的最后5年中,这些家底将为英国股市和经济做出最后一次重大贡献,化为“日不落帝国”最后的余晖。

5.黄金之国

1886年,一个叫乔治·哈里森的澳大利亚人在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以下简称“兰德”)山区农场发现了金矿,揭开了19世纪最后的淘金潮。乔治·哈里森从当地德兰士瓦共和国政府取得该地区的开采权,并宣布金矿向公众开放。与之前的数次淘金潮类似,一时间,南非当地、澳大利亚,甚至远在美国加州的淘金者闻讯赶来,建立营地,准备一试运气。但不同的是,兰德金矿区很快被证实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矿区,其年产量从1887年的2.3万盎司上升至1894年的200万盎司,占世界总产量的1/5,年出产黄金价值700万英镑。由于金矿区毗邻英国在南非的殖民统治地区,参与淘金的又多是英国企业和工人,英国成为兰德金矿的最主要受益者。英国股指更是在1894—1897年上升超过50%。兰德金矿对英国股市的利好,主要有三个方向:

率先受益的自然是英国在南非的矿业公司。黄金开采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英国在南非的矿业公司因为距离矿区较近,第一时间完成了开采布局,把握住了较好的矿源,黄金产出后公司利润节节攀升。

978-7-111-66203-7-Chapter01-27.jpg

图1-2-20 1873—1894年英国对美国贸易赤字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其次是经营南非业务的商品出口企业。自从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后,南非的贸易地位和贸易收入下滑,当地经济十分惨淡,与英国本土的经贸往来停滞不前。在过去200年间,开普敦一直稳坐南非第一大城市的宝座,随着淘金潮中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到矿区,短短10年内,矿区中心城市约翰内斯堡的城市规模就超过了前者。无论是如火如荼的矿区建设,还是矿工的日常生活,都大量依赖英国进口商品。在这10年间,南非从英国进口的商品金额增长为原来的5倍,并一跃成为英国的第五大出口国(见图1-2-21)。

978-7-111-66203-7-Chapter01-28.jpg

图1-2-21 1886—1899年南非对英国进出口额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最后,兰德黄金有效压低了英国利率,进而促进了英国的经济繁荣。兰德黄金通过贸易或投资收益回流英国,最终流入英国的银行系统。各大银行黄金储备充足,1894年银行短期利率在19世纪第一次降到1%以下(见图1-2-22)。极低的利率刺激了实体经济和股市投资,使得1894年英国实际GDP增长4.6%——20年内第二高年度增速。1894—1899年,“南非经济”让英国多年处于繁荣区间,似乎一举摆脱了前20年经济停滞的困扰。

兰德金矿带给英国繁荣的同时,也为其埋下巨大隐患。围绕金矿利益,英国与当地由布尔人组建的德兰士瓦政府矛盾激化,最终双方围绕金矿的控制权爆发了战争。英国在19世纪参加过很多场战争,通过战争攫取了很多利益,国力愈加强盛。此时英国人应该不会想到,这场世纪之交的战争竟会成为大英帝国由盛转衰的起点,也成为英国股市由牛转熊的分界线。

978-7-111-66203-7-Chapter01-29.jpg

图1-2-22 1890—1900年英国短期利率与实际GDP增速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