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得上的资本论:当代社会人生存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可以扫码支付吗?”“可以。”

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用金子买菜,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别说金子,连实体的纸币硬币都很少用了。用手机扫个码,买卖不过就是屏幕上的数字而已,看起来跟金银和实体商品的差距也太远了。

时代变了,难道《资本论》上的货币理论也要翻篇儿了吗?

且慢,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手机支付是什么原理

乍看起来,我们手中的纸币,或者支付软件中的余额,根本不像金银。可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这些钱去买东西,而商家也愿意接受呢?这些钱本身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就从支付软件的余额说起。

这个余额代表什么?

代表我们可以把这些余额转移到绑定的银行卡上。如果软件上的余额不能进行这种转换,人们就会担心这些余额到最后会不会作废,掌控这些余额的银行或公司会不会跑路,也就没人愿意使用手机进行网络支付。

银行卡上的余额又代表什么呢?

代表我们可以去任何一家银行网点取出相对应的纸币。如果银行卡上的余额无法被兑现成纸币,那么银行就可能破产,我们的钱就会化为乌有,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存钱。

所以,当我们轻松地使用手机支付的时候,实际上代表着从余额到银行再到现金的顺利转换。这种转换,需要基础设施的投入、足够大的移动支付的消费市场、消费者的心理认可、银行和支付公司的信用等要素。

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还没有普及电子支付,因为消费者或者商家不相信支付公司,或者支付方式不够便捷。还有一些国家,则是连银行卡都没普及,那就是本国的消费者连银行也不信任,或者银行的服务覆盖不够广。

“网红”比特币并不安全

当然,我们这个时代,又面临着很多新形态的货币。

比如时下最热的数字货币,特别是应用了区块链技术的货币,好像只要沾上了“区块链”仨字儿,就变得高端大气了起来。

我们不讨论政府支持的区块链技术,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新的法定货币发行方式,与原先的货币没有本质差别。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的数字货币,既不是各国政府推出的法定货币,也不代表任何实体的商品。

那么它们有价值吗?它们的价值从何而来呢?

就拿比特币来说吧。按照比特币支持者的说法,理想情况下,比特币可以在数字领域模拟金银的属性。比特币不是某个中心机构发行的,而是类似于金矿,谁挖到就是谁的,每个人都是平等和自由的。

人们如同挖金矿一般,在计算机上通过某种算法来创造某种类似于货币的产物,再通过区块链技术来验证生产出来的数字货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由于算法保证了矿藏的有限性,还能避免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本质上讲,比特币是试图用现代手段复活金本位制,以改进现有货币制度下,纸币容易被造假和滥发的缺陷。

当然,实际上比特币最受欢迎的特点是不受监管,从而可以用来洗钱,而不是真的因为人们相信一种新的货币体系。更不用说,实际上大部分的比特币早就被先挖矿的个人和机构把持了,平等和自由无从谈起。

所谓区块链保障的绝对安全,在众多比特币失窃和丢失事件发生之后也极为可疑了。由于投机导致的币值波动,更是与货币本应具有的稳定特性相去甚远。

数字货币不存在使用价值

比特币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数字货币是怎么回事了。当然,这些数字货币的缺陷不妨碍它们成为投机的目标,卖出成千上万的价格。但是如果把它们视为“货币”,显然还缺了很多东西。

我们假设市面上真的有一种完美的数字货币,能够实现那些拥护者宣称的目标,那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如果数字货币要成为货币,它必须是种商品或者某种商品的符号形式,要拥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倒是好说,数字货币也不是地上捡的树上摘的,即便直接的产出过程是人类配置的计算机来完成的,也都要付出人类劳动来获取。

于是关键在于,数字货币到底有没有使用价值?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没有。

数字货币就是一串代码。如果跟金银的功用相比,这些代码毫无用处。

数字货币需要物质承担者

但是我们刚才也讨论到了,法定货币也可以本身几乎不具有使用价值,却代表了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数字货币可以做到类似的事情吗?

想想自己为什么愿意接受某种法定货币。法定货币的背后,是发行货币的政府运用其统治力和公信力,要求法定货币成为该国可购买商品的代表。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会为自己的法定货币提供监管和服务,保证我们在运用该国货币的时候不会面临欺诈和币值波动,当然这些监管和服务的实际效果不可能尽善尽美。

因而,如果数字货币也要拥有类似法定货币的功能,就需要这个世界上足够多的人,愿意卖出自己的商品来交换数字货币,并且愿意使用数字货币而不担心所面临的风险。

任何一种货币的使用都需要人们的这种信念。人们使用金银的信念建立在金银的使用价值上,人们使用法定货币的信念建立在该国的经济产出和政府信用上……这些信念都是具有物质承担者的。

任何一种现实的货币,其本质都是商品,我们可以追溯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而确定1元钱所代表的价值大致相当于一瓶水,这个价值不会随着个人的想象而改变。但对于数字货币来说,价值若是只依靠人的理念,又是什么神秘力量,让所有人都能够把对价值的想象统一到某一个值呢?

如何看待货币符号化的未来

虽然马克思的年代离数字货币很远,但是把货币符号化,试图使其脱离物质本体的思想和实践早已有之。

所以他在《资本论》中也警告我们,货币将越发地符号化,从而掩盖货币的商品属性,导致人们误以为“货币单纯是一种符号”,进而认为货币的属性“是人随意思考的产物”。

如果未来真的有了某种世界政府或者世界共同体,也许数字货币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使用价值。然而现阶段的数字货币设想,只是一味鼓吹去中心化,拒绝任何监管,将币值建立在想象而非实体上,其实质无非是要夺取各国政府所垄断的货币发行权力,但是又不愿承担各国政府所提供的相关责任。

所以,认为货币价值只依靠信念而存在的那类数字货币,不光在实践中充满了问题,在理论上也禁不起推敲。这样的理念,无非是把长久以来人类社会对货币的符号化和神秘化推到了极致。

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回头看看《资本论》的名言:

物的货币形式是物本身以外的东西,它只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的关系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商品都是一个符号,因为它作为价值只是耗费在它上面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

在这里解释了这么多货币的起源问题,是希望大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陷入货币拜物教的迷雾中,误认为金钱本身具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却忽略了金钱背后真正的社会和经济力量。

至于这些力量到底是什么,我们将在接下来的部分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