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得上的资本论:当代社会人生存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货币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

知道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这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只会说“一瓶水值1元钱”,但我们从来不说“一瓶水值一个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同样也只会去用1元钱买一瓶水,而不会真的去给小卖部打杂来换这瓶水……以此类推,生活中的一切经济活动,主角都是货币而非劳动。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可没听说劳动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这么神奇的金钱,它的力量是谁赋予的呢?为什么金钱可以买东西?金钱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就得从货币的起源说起了。

以物易物终归是不现实的

我们回到一瓶水的话题上,如果一瓶水的价值等同于一个馒头,那么理论上来说,想要买一瓶水,就可以拿自己的一个馒头来换。

然而,不是所有拥有水的人,都愿意去交换馒头,即便二者所蕴含的价值是一样的。不一定是卖水的人贪心,而是卖水的人不需要那个馒头。

当一个人打算卖出自己的水来换取馒头的时候,他就是在用水的交换价值,去换取馒头的使用价值。这种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置换,便是商品交易的本质。

但是,使用价值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如果卖水的人自己家里就有粮,馒头对他来说就没用,他自然不愿意交换,而是打算用自己的这瓶水去交换对自己有用的商品,比如一块木头。但是卖木头的人可能又不想要水……

如果世界上没有货币,我们只能直接以物易物,那就总要碰到这样的麻烦事,交易的效率也会低很多。

我们想要一瓶水,还得先搞来一块木头,为了搞来一块木头,还得去找别的什么商品来换,直到有人愿意买下我们手中的这个馒头……是不是想想就觉得头大?

再想想,普通家庭要买柴米油盐,工厂企业每天要买原料工具,市场上每天的交易量都是极其庞大的。如果买瓶水都这么费劲,人们要想换到所需的所有商品,那可真是得跑断腿了。

所以人们就想到,如果我们这个市场上有一种商品可以作为交易中介,大家先把自己的商品置换成这个中介,再用中介商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不就省心多了?

有了中间介质更方便交换

什么样的商品可以作为这种中介呢?

我们假设一下,自己手里的馒头具有一种神奇的特性:永不变质过期,只要没被吃掉就跟新的一样。

这个时候,卖水的人想:虽然我现在用不到这块馒头,但是这世上总有人需要吃饭,馒头总会卖出去,我收下这个神奇的馒头,再用它来交换自己需要的木头,说不定也是可行。更妙的是,我可以随意把这个馒头切成小块带走,用来交换不同价值的商品,也是很方便的。而且这个市面上的神奇馒头很难得,不用担心这个馒头以后会贬值……

光是卖水的人这么想是不够的,还需要市场上其他的买者和卖者都达成这个共识。

经过了无数次的交易,市场上的人都发现了这个神奇馒头的好处,都觉得神奇馒头可以当成交易的中介。于是,任何想要买一样东西的人,都可以先将自己要卖的商品换成等值的馒头,再去用这些馒头交换相应的商品。

虽然馒头本身还是一种商品,具有自己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是为了吃这个馒头而获取它,而是用这个馒头去换取别的东西。此时,馒头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就是货币。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虽然没有这种神奇的馒头,但是我们有金银。

金银所起到的功能跟这个假设中的神奇馒头是一样的:金银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用于装饰、医疗等,我们使用的电子产品也经常会需要金银这些贵金属作为元器件),分割和携带都很方便(金银质地很软),蕴含着较高而稳定的交换价值(储量珍稀,生产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尽管历史上有很多种“神奇馒头”一样的商品(比如贝壳、石头、牲畜)扮演过货币的角色,但是只有金银被保留至今,依然是现代经济系统中的重要一部分。

此时,我们会想起《资本论》中那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成为货币,是人类社会经过了无数实践得到的结果,但是货币所需要的属性,天然就属于金银。

所以,货币本身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货币就是商品,只不过有了特殊的地位罢了。

若想体验货币起源的故事,可以从一些网络游戏中感受到。如果一个游戏中存在虚拟物品交易,却没有相应的虚拟货币时,玩家们并不会老老实实地以物易物,而是自发地创造货币,使用一些价值适中且实用的虚拟道具作为交易中介。

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的犯人就曾经使用配给的面包作为货币,在集中营里秘密交换商品或者服务。为了生存,交易是不可避免的,于是犯人们就发现,面包作为货币,在集中营里跟金银具有相似的属性:具有使用价值,人人都需要食物才能活下去;易于分割和携带;价值稳定,只能来自于集中营的统一配给……对于永远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犯人来说,面包上的霉点是他们最不需要操心的事儿了。

金银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我们再来说说纸币(以及越来越少用到的硬币)这类各国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在马克思的时代,世界还处于金本位或银本位的制度下,人们要么直接使用金银币,要么使用可以直接兑换成相应金银的纸币。在这种情况下,法定货币就是金银的符号代表,本质上我们依然是在用金银交易。

但是金银本位制有个内在的缺陷,就是货币的供应量是相对固定的,难以适应经济规模的变动。我们刚刚提到,金银这种贵金属的一个好处是它们相对稀缺,生产它们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相对稳定的,因而不易贬值。

但是好事也会变坏事。

由于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多地取决于矿藏储量这些与生产率关系不太大的因素,因此生产效率不会因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而相应提高太多。

这样一来,金银相比其他普通商品就会显得贵重,那么以金银计价的商品价格就会下跌。如果我们预计商品的价格会一直下跌,就不会愿意过多地消费,而是想把金银储藏着,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经济活动的减少,进而带来衰退。

当然,反过来的情况也有可能。比如社会的生产率是稳定的,但是市场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金银(比如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来的金银),就会导致民众手中持有的金银贬值,造成通货膨胀,影响民众的生活水平。

说到底,金银作为一种自然矿藏,其生产太不灵活了,很多时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各国政府逐渐抛弃了金本位,让自己发行的货币不再与真正的金银挂钩,而是与经济规模挂钩。

货币代替了金本位

我们之所以使用货币,大多数时候都已不再是使用货币这种商品本身,而是将货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来使用,因而货币是否可以直接兑换成金银看起来并不重要了。

当然,货币脱离金银本位,与其实际价值分离,逐渐符号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直到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金本位才算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从古至今,即便是在没有纸币只有铸币的时代,各国政府也往往会出于扩大财源的目的,滥发铸币,减少金银铸币的成色,使其实际价值低于其所代表的面值。

但是,法定货币与某种实体商品(金银)的脱钩,不代表法定货币背后就没有任何商品(以及蕴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支撑。

人们之所以愿意接受和使用某种法定货币,是因为这种货币在发行的国家可以合法地购买一定量的商品。

而法定货币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一是需要该国政府的统治证明该货币的合法性(我们随便印的一张纸自然是没有这样的效力),二是需要该国的经济能够产出足够多的商品可供这种货币来购买。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产出值得购买,那么谁会需要该国的货币呢?同样的道理,国家间货币的汇率,本质上就是同面值的货币在各自国家可购买到的产出比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货币的发行量和需求量等短期因素波动。

因此,即便脱离了金银本位制,我们所使用的货币,依然可以视为代表了该货币流通范围内生产的一揽子商品。这与《资本论》中所述的货币即商品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