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世纪后期的键盘音乐(1300—1500)
目前世上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管风琴谱是作于1350年的英国罗伯特桥古抄本手稿(Robertsbridge Codex),现存大英博物馆。这份乐谱含有几首最早的管风琴乐曲,至于作曲家是哪一国人无从考证。我们只须知道,谱例(1)中的音乐处于欧洲音乐史上的复调音乐时期,是由平行五度关系的两个声部构成的。这是盛行于公元9世纪的声乐奥干农(Organum)风格,也就是说,14世纪的键盘音乐比声乐艺术整整落后500年!而14世纪的声乐创作已出现反向进行的声部,三个声部的对位以及各声部间完全独立的节奏等高度发展的手法。这说明键盘音乐在它的襁褓时期还没有自己独立的键盘语汇,只能依附于声乐形式,即作为声乐的伴奏,或者移植改编声乐曲。
谱例1
15世纪初期,在相隔罗伯特桥古抄本约一个世纪以后,人们在德国西北部的温希亚姆又发现了作于1432年的管风琴乐谱手稿。令人失望的是,管风琴音乐在这一百年间几乎无甚进展,依然是古老的两声部形式。
谱例2
虽然有些管风琴曲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作手法,但是与当时已达到五声部、六声部的声乐复调艺术,也就是尼德兰乐派大师们的辉煌成就相比,实在相去甚远。
15世纪的管风琴音乐之所以比声乐大大落后,可能是这一时期的管风琴音乐都由德国人所作之故。德国远离当时的音乐艺术中心,比如弟翁的勃艮弟公爵宫廷或者法国北部的堪伯雷天主教堂,受其艺术影响较少。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地理位置上的隔离,使德国得以持久而独立地发展管风琴音乐。最初这种发展是极其缓慢的。经过不断的艰辛努力,管风琴音乐家们终于创造出一种不依附于声乐形式的键盘乐形式——前奏曲(Prelude)。
谱例3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首传说由德国北部小镇斯坦达尔的寺院长官所写的前奏曲中,旋律声部的节奏非常自由,不按严格的小节来划分。这种写法在1200年以后的复调音乐中实属罕见。实际上,前奏曲正是从当时担任教堂唱诗班伴奏的管风琴师在圣咏合唱开始之前先活动手指,即兴弹奏的一些音阶走句的片断演变而来。所以即兴、快速、短小成了前奏曲的基本特点。可以说,前奏曲是键盘乐脱离声乐形式的第一种独立体裁。
15世纪中期的德国慕尼黑佛罗恩教堂著名的管风琴音乐家康拉德·保曼(1416—1473)创作了若干管风琴前奏曲以及根据格里高利圣咏和民歌改编的管风琴曲。
此后人们又发现了一本15世纪后期(约1475年)的管风琴曲谱——布克斯海因姆管风琴曲集(见谱例4),其中收有30首前奏曲,在规模上比早期的前奏曲明显扩展了。
谱例4
前奏曲的开头部分是即兴性的经过句,紧接着一段三声部的和弦句,最后又是与开头相似的经过句。这首前奏曲必定是在装有音栓的管风琴上弹奏,才能显示其截然分明的声音色彩。
在这30首前奏曲之外,布克斯海因姆管风琴曲集还收有不少根据多声部声乐曲改编的管风琴曲。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复调音乐时期,和弦仅仅是多声部对位的“副产品”,尚未具有独立的和声意义。这些管风琴曲显然受到了勃艮弟乐派大师们写作三声部世俗歌曲风格的影响,即所谓福尔布顿——假低音手法。这样,键盘音乐不仅跨入了三声部的时代,而且更显示出它作为复调性音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