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空间: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系统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病因学模式

在系统治疗的发展史中,研究者发展出了不同的疾病解释模型。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为可观察到的互动过程是问题形成之处,如僵硬的人际界限、冲突的三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角色混淆、含混的沟通、代际传承的行为模式以及反复的、适得其反的解决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系统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更多以语言为导向的阶段,给定意义的过程、信仰体系和片面的叙事逐渐成为行为问题的解释模型,例如,负面归因和充斥着问题的叙事。孩子和父母认为是它们造成了棘手的行为方式。如今,在这些发展阶段发展出的不同技术,成为系统性“工具箱”的共同组成部分。

传统上,将家庭(错误地)理解为病理的发源地。然而,这种错认对儿童发育的影响并不足以解释精神障碍的发生。确实,有一些更容易引发精神障碍的家庭问题模式,但是家庭关系模式与特定障碍之间没有线性相关。

基于美国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在面对问题和疾病时,既考虑“坚硬的”现实,也考虑更为柔和的现实想象是有意义的。因此,在我与儿童和家庭一起工作时,我感兴趣的是:孩子生活的“客观”世界是什么样的?即家庭的运转和居住状况如何?父母的收入水平如何?如果父母离异,父母是彼此协作的,还是冲突不断的?家庭有哪些负担,如疾病、贫困、作为移民或者难民的后续影响?这个家庭拥有哪些资源,如教育、良好的社会支持、身体健康或者家庭成员善于理解?孩子的脾气如何?家庭和社会环境之间契合得怎么样?我也试图了解,家庭对其现状是否有所应对,家庭是如何利用自身的家族史作为解决现有问题的资源的;还是他们觉得现实已无法改变,自己已沦为了现实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