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没想到变化这么快
1993年11月,国家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有企业重组改组波涛汹涌,国家给国有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安排到经贸委办公室,给主任当文字秘书,专门负责企业重组事宜。当时县里有几家停产多年的国有企业麻纺厂,罐头厂,汽修厂。根据新上任改革小组领导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推进停产企业破产兼并,激发企业改革活力。
县领导给方向,经贸委牵头,一场轰轰烈烈的启动麻纺厂大戏进入输血复活模式。
当时麻纺厂厂长是军转干部孙长力,有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机电厂调入的,机电厂当时是国内发电机出口知名大厂,发电机不仅仅补充了外面国内电力缺乏的问题,而且每年出口创汇成绩斐然,虽然机电厂只能安排860名职工上班,对于外面这个县城来讲,远远比安排2万人上班的纺纱厂要好很多。因为机电厂是高新技术企业,给县里后续发展大型变频器企业和机械加工奠定了基础,是县领导比较看重看远的潜力股企业。
而纺纱厂是劳动密集型,资源浪费型企业。原来县里的领导明明知道县里没有棉花生产的优势,还是硬着头皮开展了争当全省棉花基地的活动。用力不少,花钱聘请农业专家,村村有棉花技术员,把我们的农民大叔大妈全部都培养成为技术员,又上马了农药厂,因为打药死了不少的人,也因为家庭矛盾有不少人喝药的。最后孩子们也学会了棉花打叉技术,每天放学就要帮着大人打叉。因为棉花生长特别快,大人们没有精力,孩子们早上5点上学前打叉,放学还要去,忙的不亦乐乎,因为他们知道,全家人就指望着棉花吃饭上学交学费,年底买新书包新衣服。棉花种植比种植小麦玉米强多了,他是经济作物,含金量比较高。
家家户户种植棉花,村民们有原来的天天没有事情干,蹲着吃饭聊天,老头南墙晒太阳唠嗑,改变成为男女老少都要泡在棉田里,忙碌就好,没有烦恼,也有盼头了。可是给家长也产生了不少的麻烦,夏天热,棉花长的高,1.7米的、个子基本上只漏出一个头部。别说大姑娘了,平时干活根本看不到人在哪里。
人们的意识里,女孩子早晚是别人家的,不用上学。花钱不说,还耽误干活,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嫁人要彩礼,是一个赔钱货,不如早早的挣钱攒嫁妆好的多。男孩子是自己永远的孩子和养老根基,必须要上学,要上大学,传宗接代不说,重要的能够让家长在村里抬起了头,挺直了胸,光耀门楣。
有了这样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女孩子们心里也明白,靠父母基本上靠不住了,父母只是人自己多干活,多赚钱,根本不会考虑自己的感受,于是开始盘算着自己找一个归宿。
这些都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印记,在自己的脑海里是永远也抹杀不去的。70年代的人,开放伊始,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大涌入,年轻人的思想也发生着十足的先天抵触心理。而这些孩子就生活在90年代改革开放红红火火的时期。
女孩子们利用棉花高,大人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知道藏到哪里去了,和自己村里的小青年,邻村的男孩子谈的开心,年轻的孩子们,蓄着长发像费翔,穿着喇叭裤像古惑仔,抹着发油像刘德华,说话口气像周润发,真真实实把女孩子们灌了不少的迷魂汤。
我们村里紧靠城里3公里,原来没有感觉到我们是城里人,祖祖辈辈一直认为自己就是农村人,和城里没有什么瓜葛,根本不可能发展到变成城里人的可能,虽然羡慕城里人,而自己也有过想成为城里人的奢想,祖祖辈辈都有过,没有见到哪一个平白无故的成为城里人的。
农村人认定了一条铁律,就是不信天不信地,考上大学才可以。
姑娘们心里明白,没有大学上,没有成为城里人的可能,那就要自己找到城里人结婚,才能变成城里人,这个也是姑娘们认定的铁律一条。
在男孩子们的“迷魂汤”和成为“城里人”铁律的双层影响下,有不少的孩子们双双选择“逃离”,用现在的话就是“私奔”。我们村里一个夏天就有8个孩子不见了,家长们一边严加看管孩子干活,一边打听着谁家的孩子又私奔了,天天操心到焦虑,就像天塌地陷一样的恐怖。家里有男孩子的家长一般不会特别着急,有了私奔,男孩子就不用家长花钱娶媳妇了,有时候还有一点点窃喜,白天不敢的,害怕女孩子家长骂街,都是半夜两口子偷偷说一声,笑一笑,夸夸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总之就是围绕省钱省事为主,家长也算是完成了孩子们的任务,可以卸任休息了,再也没有什么想法和盼头了!